文章吧手机版
德国反犹史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0-11-28 01:33:3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德国反犹史的读后感大全

  《德国反犹史》是一本由[德]克劳斯·费舍尔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5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德国反犹史》精选点评:

  ●国家、民族到底意味着什么?

  ●反犹排外有什么好奇怪的?原本你生活的地方很美好,突然来了一群祸害,扰乱正常社会经济秩序,哄抬价格,犯罪激增,社会道德败坏,本地人口生活质量大幅下降,外来人口像寄生虫一样腐蚀着你的生活,你他妈不排外还等什么?

  ●历史上反复出现的集体无理性行为似乎验证了这样一个事实:如果灌输以虚幻而危险的迷信思想,大多数人都会对包括大屠杀在内的任何不可理喻的行为助以一臂之力.

  ●这部书开篇提出的问题惊醒了我:一个具有强大思辨精神的民族为何会轻率地疯狂地陷入反犹情绪中?

  ●永远不要对人类能达到完美的境地抱有幻想,罪恶是历史中真实存在的,毋宁说是道德上的裂痕,它产生于人类扭曲和丑恶的本能。大屠杀绝对是人类罪恶的历史性体现,因而在将来也可能会是重复出现的事实。无论从政治、军事还是宗教层面上来说,一整套的心理机制和组织机制都将恐犹症扩大化了,人的因素在集体记忆中占有主导地位,留下了重要的意义。译者后半部分的翻译流于粗糙。

  ●一面镜子。

  ●无力地眼睁睁看着历史滑向绝望罪恶的深渊

  ●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

  ●事实还算清晰,但立场值得进一步商榷

  ●费舍尔追溯了从中世纪以来德国文化中的反犹现象,及其在基督教,仇外性,生物人种学等多方面的历史渊源.

  《德国反犹史》读后感(一):无标题 诗

  战争在劫难逃

  交战的借口太荒唐

  是谁 发表着威风凛凛的演讲

  是谁 把杀戮变成浪漫的艺术

  谁是 那个啤酒馆里暴动的青年

  谁是 那个曾经苍白而枯萎的青年

  罂粟花开得 一路鲜红

  《德国反犹史》读后感(二):非理性的全面胜利,理性的完败

  1,所有的罪与罚,都是非理性的全面胜利,理性的完败;

  2,以后不要再被德国如画的风景和和善的举止所欺骗;

  3,德国人个人(不是政府或组织)针对二战的认罪从来不曾彻底;

  4,中国在潜移默化的在学习、强化德国模式(智力和权力的分离,个人对权威的服从);

  5,现在的犹太人与过去曾引发反犹浪潮的犹太人相比,有改变吗?

  6,美国的移民政策曾经是最成功的,现在呢?犹太人已经融入了,来自拉美的,东亚的呢?

  7,种族问题?民族问题?未来哪个问题会较早惹出大事呢?国内以前提优生优育,现在看也是有必要的——这个问题本身就是非理性的。

  《德国反犹史》读后感(三):德国反犹史

  对德意志民族来说,纳粹的这十几年是它全部历史的一个轴点,在随后的时间中,对这一问题的认知,要么患上恐德症,认定全体德国人都有罪,要么以道歉性质的修正主义来开脱罪责,基于这种分歧,费舍尔在《德国反犹史》力图揭示真相。通常以为“恐犹症”是大屠杀发生的充分必要条件,但在费舍尔追溯了长达数百年的反犹现象,以及整理宗教、人种等方面的素材后,发现恐犹症和大屠杀并不直接因果关系,德国从历史早期的反犹思潮,发展到史无前例的种族灭绝性屠杀的关键是第二帝国奠基者那一代,它孕育了具有种族主义谬见和偏执狂的希特勒等人。而作为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事件,大屠杀也绝不应该隐身于概念之中,应时刻为我们警惕。

  《德国反犹史》读后感(四):服从与恐惧的结合

  正如兄弟说的,说是我没有看懂《辛德勒的名单》这部片子。其实对于这部片子的评论,我个人是非常的比较中肯的。因为犹太人杀犹太人指的是希特勒老爷自己对于本身所谓那种隐藏的犹太本性的恐惧以至于要致600万犹太人于死地。应该说费舍尔先生这本书对于我的以前的一些感想,或者说是疑惑给予了很好的解答。甚至将它们很合理的串联在了一起,形成了完整的一条证据链。从古代基督教对于犹大背叛基督进而对犹太人进行迫害开始,一直讲诉着那些自以为代表先进文明的欧洲人的肮脏历史和肮脏的精神。从本书可以看到,其实真正的恐惧正是那些别有用心的人所挑起的;进而就是那些所谓的神学家们在后面推波助澜,起到了加深印象的重要作用。而广大的老百姓只不过是由于不懂文化,或者说没有历史感的助纣为虐者。所以,有句话说的话:没有文化害死人呀!犹太人的那种被虐性,或者说习惯性的沉默也成为促使他们走向奥斯维辛的催化剂。当然,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不反抗?还是中国古话说得好: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谎言一千遍成为真理。所以,人类之间的和平有的时候就是像马克思同志所说的:矛盾推动的螺旋式前进。总体来说,这本书我是非常的喜欢的!

  《德国反犹史》读后感(五):【读品•浅尝】李牧之:德国反犹史

  对德意志民族的历史来说,纳粹的出现是一个转折点,曾经在哲学、音乐、宗教等多个领域辉煌过的国家,同时也出现人类历史上最惨无人道的悲剧,这是为什么?而对这一问题的追问也遭遇了左右为难的境地。其实这种困境也是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会面临的解释上的摇摆不定,类如法国大革命,历经200年的争论,对这一问题的争论方渐显尘埃落定。而对德国纳粹的争论才刚刚开始,在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上,要么患上恐德症,认定全体德国人都有罪,这不仅对后世德国人不公平,也倒向了另一种法西斯的面孔;而以道歉性质的修正主义则是开脱罪责,无助于对问题的深度认识。基于这种分歧,费舍尔在《德国反犹史》力图揭示真相。通常以为"恐犹症"是大屠杀发生的充分必要条件,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诸多判断,但在费舍尔追溯了长达数百年的反犹现象,以及整理宗教、人种等方面的素材后,发现恐犹症和大屠杀并不直接因果关系,两者之间还有另外一个链条,费舍尔认为,从德国历史早期的反犹思潮,发展到史无前例的种族灭绝性屠杀的关键是第二帝国奠基者那一代,它孕育了具有种族主义谬见和偏执狂的希特勒等人。而作为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事件,大屠杀也绝不应该隐身于概念之中,应时刻为我们警惕,这也是作为一个德意志民族作者对人类的警示。

  [德]克劳斯•费舍尔著:《德国反犹史》,钱坤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36元。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德国反犹史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