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与海》是一部由孙傲谦执导,于坤杰 / 李蔓瑄 / 孙心福主演的一部剧情 / 儿童 / 奇幻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少年与海》精选点评:
●小杰和姐姐的角色塑造很成功,导演对于素人演员的调教令人佩服,野性不羁的少年形象在银幕上熠熠生辉。从气氛和影调的精心设计到令人惊叹的长镜头调度,整体给人的感觉非常成熟,期待下一部作品!
●红色苹果和红色线,小杰的记忆串联点…五星给这个农村题材,小朋友演技很棒 女主洗头发的戏好美 惊艳到我了。
●#PYIFF# 应该是除了《我失去了身体》之外,今年在平遥看过的最好看的片子吧。色彩和镜头的调用都非常棒,即使是有所借鉴我觉得也是很合适的。美中不足的是,剧本的内在逻辑还需要再打磨。现在看起来整部电影更像是散文诗,很平实很好看,但缺少一点力度。虽然映后交流大家都在讨论小男主,但我对女主以及她那条被切割得支离破碎的剧情线更感兴趣。无论如何,处女作拍这个题材能拍成这样,都值得鼓励。
●比起已经高度撞型的少女系电影,抑或是《旺扎的雨靴》《第一次的离别》少数民族儿童电影的话题深刻和对应的汉族儿童的形象缺失,《少年与海》注入了一丝难得的新鲜感。它包含着成长中充满阵痛又残忍真实的领悟,也如“炫技”一样调入奇幻元素的想象,让故事不止停留在片尾那串黑字所带来的琐碎意义。稍微美中不足的是小男孩过于成人化的表演设计感太重,但李蔓瑄的出现填补了这点不足。
●看完激动到映后找导演合了影(导演还喊上了小演员于坤杰)。这么说可能夸张些,私人感受,有种当年看到《路边野餐》的兴奋感。长镜头非常自然,并且,导演有在现实世界里捕捉诗意的能力,一些简单的物件,比如苹果、床单、红裙,都处理成了意象,面对这种属于影像的美,实在难以抗拒。幻想和魔幻现实段落多了些,甚至让影片的整体风格有些失衡,但影像上的想法和野心,还是让人难以抗拒。电影片名可以叫《少年悟空》,故事明显借用了《西游记》。一个在花果山肆意玩耍的少年的心志,硬是让成人世界的人情五指山摁个粉碎。我们都曾面对大海呼喊,我们都这么长大。倒数第二场戏,场面调度很牛,运镜、纵深关系、人物走位、以及孩子的表演已经让人惊叹,最后镜头的落点竟是那个苹果,很见功力。
●废船内的戏很喜欢。恍惚之间,以为在看《黑猫白猫》了,相信导演肯定有受老库的影响吧。
●#2019PYIFF#大海是一个藏着很多心事的地方,父母在那里,船在那里,书在那里,下周的作业也在那里。有时候也许穿过那一扇窗,藏进那一缸水,就能够到达。天地不怕的少年看似到处捣蛋,但他知道自己要保护姐姐,记得还有大海贴图需要完成,也明白是非和良心在金钱面前要重要的多。 电影在摄影方面很有想法,几个长镜头的调度非常有想法,可是没有对电影的内在主题加到分数。小杰的本色表演有时候闹的脑壳疼,但这也许就是少年该有的模样。
●2019平遥电影展最惊喜的一部作品,既有商业看点又十分值得解读,为国内新人导演示范了如何用有限的预算拍出好看而有质感的作品。非常风格化,导演对影像的把控毫不稚嫩,整部影片朴实又浪漫,非职业演员的本色出演让日常对话充满喜感与真诚,用魔幻主义形式展现梦境与记忆,能看到许多经典影片的影子,映后导演毫不回避经典影片对创作的影响,为导演的坦然和真诚加一星。(听了导演对小男主的介绍十分想看小男孩的真实故事搬上银幕。
●釜山电影节就开始关注,平遥看了首映。导演才华要溢出来了,太满,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但是处女座这是水准,五星激励你前行!
●小男孩将是影片最大的亮点,一种东北式的社会与成熟。女演员也很美。色彩与运镜颇有想法,一个鲜艳的、略奇幻的少年故事。
《少年与海》影评(一):推荐看看
值得一看,支持新导演,支持新导演,值得一看,支持新导演,支持新导演值得一看,支持新导演,支持新导演,值得一看,支持新导演,支持新导演值得一看,支持新导演,支持新导演值得一看,支持新导演,支持新导演值得一看,支持新导演,支持新导演值得一看,支持新导演,支持新导演值得一看,支持新导演,支持新导演值得一看,支持新导演,支持新导演值得一看,支持新导演,支持新导演
《少年与海》影评(二):好看!
丰富的意向集合,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出色的自然光摄影,无拘无束的调度设计,近乎完美的声音系统,这些不只是形式,就是细腻的内容本身。导演将无数大师内化于自己的表达方式之中,而没有只停在模仿与致敬的层面上,可以说不止未来可期,而是未来已来。有人说导演用力过猛,但这是种非常无趣的说法。怎么算过猛?又哪个方向的力呢?舍得用力,总比没有热血要强!
《少年与海》影评(三):少年与海
海边有三个聪明伶俐、心地善良的少年。传说林子里有可怕的妖怪,一个个恐怖的故事阻止了他们与这个世界的亲密接触。三个少年认识了一个复杂的世界,进一步成长和成熟起来。这三个少年的勇敢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我们生活中也要克服困难,我就因为看到了这本书中三个少年不害怕的精神面前要迎任而上,而我就不如这三个少年。有一天我正在看电视,哥哥跑过来说:“婷婷妹妹,我带你去骑自行车吧?”我一听到去骑自行车,我就有点害怕了,因为我上次骑自行车摔了一下,所以我不敢骑自行车,我就害怕地回答:“哥哥,我现在不想骑自行车。”哥哥看我这么害怕就放弃了。
每当我害怕的时候,我就想起这三个少年,并不时打开看看,它激励着我走向每一天。
《少年与海》影评(四):受害者与施害者
摄影周聪多年前就认识,一直很看好他,看到他的朋友圈有电影作品上映,早早的就来到MOMA电影城。拍得果然很好,有诗性气质,完全看不出是一批年轻人的处女作。
周还在美国不能作陪,便介绍我认识了《少年与海》的团队。让我从侧面了解了一些幕后的故事。电影看完又有幸与导演对话,收获满满。
先说剧情(为了不剧透,说得梦幻一点),分为两部分,前面介绍一个有野性的孩子,野性来源于父母早逝,来源于寄居家庭的经济环境。后半部分,所有的人都在翻转,受害者抗不过现实,就找个替罪羊,受害者秒变施暴者。多米诺骨牌导向最后一块——孩子。而原生家庭的点滴又以非逻辑的方式在孩子眼前闪现,这符合孩子的视角,在他们看来,世界一定出了问题,不然为什么没有按照我的理念运行。
放映结束,我针对剧作与导演探讨,本片男主角本人父母早逝,只上过一年学,他的人生比电影中的人物更坎坷。在现实与电影之间始终还是有一道界限——控制者,痕迹越少品质越高,在这一点上,本片是上乘之作。
夸完了之后也想谈一些小问题(仅代表我粗浅的观点)——代价不够。最后的谎言让一个喜欢说谎的孩子说,代价太小;或也可是某种力量要彻底束缚孩子的野性。当然这么一改可能就俗了,没有现在看这么灵动。
总之,《少年与海》里的少年栩栩如生,非常灵动,而那条海里奇幻的大船也在生命的某处等着我。害怕,它就不来了么?
《少年与海》影评(五):《少年与海》:野性之外,更有灵性
将《少年与海》的首尾并置起来是有趣的,它首先将最直接地揭示导演的创作意图。在开篇段落中,明亮的光线、艳丽饱和甚至趋近于团块状的色彩使其流溢出一种伊甸园般、超现实的原始丰饶气质;而在这个段落的最后一个镜头里,一个小男孩赤裸着身子奔跑入画,背对摄影机在门框处停住,望向远去的年轻男女。我们将会知道,这个小男孩就是影片主人公于小杰(于坤杰饰),而此刻他是在回忆或想象中模拟父母离去的情境。
影片结尾,少年再次来到书店,他依然买不起用于制作剪贴画的《海洋百科》,于是他开始撕下书中的图页,将它们杂乱地揉成一团塞进怀里(也许我们会想起《四百击》中安东尼将偷来的牛奶瓶塞进怀里的场景);突然他停住了,因为发现自己撕毁了一幅横跨两页的完整图画,随后他试图将它们重新拼合在一起,此时声轨中传来海怪的嘶鸣;最后,他抬起头,皱着眉头狠狠地盯着摄影机。
显然,这种并置意味着影片旨在刻划一段成长弧线。而这段弧线将使这些问题得到解蔽:应该如何理解这些无言的场景中丰富的身体姿势,尤其是少年对镜头的背离和直视?又该如何理解海这一关键意象,以及海怪嘶鸣这唯一可辨的剧情声?或许应该首先澄清的是,将影片视作“中国的《铁皮鼓》”是不恰当的。抛开于坤杰的实际年龄这一文本外元素(尽管它当然会是强烈在场的),就银幕上小杰的生理和心理状态而言,他是完全符合我们对儿童形象的“常规”认知的。况且这一形象对文本而言也是完全自洽的,它实实在在地讲述的是小杰对成人世界的观察、主动参与或被动卷入。跟《四百击》和《一一》一样,《少年与海》讲述的依然是成长,而不是《铁皮鼓》式的拒绝成长。
而这段成长弧线的独特之处,很可能并不主要来自于它奉献了“华语电影中罕见的野性少年”,而在于它让携带着某种创伤经验的回忆和想象卷入到少年对世界的参与或碰撞中来,从而赋予影片某种华语电影中少有的性灵色彩。由此我们大致可以将影片切分为两条线,一条是现实生活,另一条则是回忆或想象,前者是饶舌、清晰、日常的,而后者是沉默、多义、超现实的。在前者中,我们看到的是小杰与大舅、表姐的温情,但更多的却是底层生活的嘈杂、算计和无奈,它们最终将小杰带到了这样一种道德困境:是否要通过构陷货车司机来“解救”姐姐和大舅、同时获得自己渴望的《海洋百科》?
而那个只存在于回忆或想象中的“海的彼岸”(英文片题“over the sea”)对小杰而言则具有双重意义。它似乎首先构成对创伤经验的超克,父母的遇难通过对海怪的浪漫想象保留了得救、去往另一个美好世界的可能性。这一彼岸世界还赋予小杰某种模糊却顽固的伦理准则。它当然不是一个宗教性的超验世界,却真切地构成某种类超验维度,使他在最终的道德困境中选择了拒绝撒谎,也在海怪的嘶鸣声中停止撕书。影片也因此呈现了两条不同方向的精神运动轨迹,一条由日常的温情向疲惫不堪、催讨愈甚的现实困局不断下降,最终形成对摄影机/观众的凶猛拷问;另一条则由背对摄影机的隐秘痛楚逐渐上升,最终在那段瑰奇华丽的废船戏中抵达高点,所有的困惑和隐痛都在这里朝自由游走的摄影机敞开。
这场戏最初的定场镜头中蕴含着一个微小却惊人的细节,船头的白字虽然有些许模糊,却依然可以清楚地看到船号“2682”。这是否暗示着这艘废弃的船上曾经上演过一场惊心动魄的杀戮,而小杰父母遇难的原因并非天灾而依然是属人的罪恶?我们无从确认。但不管怎样,它确实为整个场景投下了一丝恐怖和不祥的阴翳。而同样确定的是,小杰将扰乱这艘船的用途,将其从可能的杀戮现场和废墟改写为乐园和一段精神之旅的甬道。按照意大利哲学家阿甘本的说法,现身于此的是一种亵渎(profanation):在手段-目的的实用逻辑将事物和生命牢牢捕获之处,亵渎则通过挪用将它们重新解放出来,就像猫将纸团当作老鼠、从而展开一段无目的的纯粹游戏一样。事实上,亵渎逻辑贯穿整个废船段落,尤其体现在小杰那些模拟冒险家船长的身体姿势中。
事实上,这场戏也确实应该被理解为一段作为精神之旅的冒险,尤其是其中近乎六分钟的长镜头。在一种缓慢、奇幻、近乎触摸而非凝视的漫游气氛中,生命中那些如谜般的人和事渐次现身于这一连续的时空体中:披拂的红绳,风铃声,大舅在赶往父母的婚礼,“恶徒们”在放肆而淫荡地大笑,隔壁屋坐着似笑非笑的花衣老太太,婴儿出生了,苹果散落一地,傻子被三个人压在地上哭泣,婚礼上的宾客们在祝酒和欢笑,大舅听闻父母的死讯,神秘的老人在枯枝丛中坐着,鸟儿在枯枝丛中流窜,而老年乐队一直在奏着悠扬哀伤的乐曲......显然,所有这些幽冥般的奇异意象都指向小杰的幻想,在其中他通过虚拟经验的闪现获得了对那些自己无从获知的人与事的体认,也就某种意义上实现了对生命中不可解之物的解答。有趣的是,如果说影片前段小杰初次回家的那个长镜头恪守着新浪潮式的现实主义美学、在连续时空体的营造中“纪录”着人物运动的话,废船中的这一虚拟情境却彻底瓦解了这一美学:在极具风格化的布景中,不同的人与物携带着各自的时间单子聚拢于当下,多重的时间性并置一起却并不取消彼此,形成一个充满强度的星丛。
废船冒险之后,小杰随即迎来了最终的道德选择。在此期间他曾对大舅说“我记住的,也不一定就存在”,但或许影片真正要告诉我们的恰恰是“我记住的,就确乎存在着”。事实上,回忆从来就不是“实在”过往的回归,而是一种潜在性的现身,是一种永恒差异着的重复。而那个令小杰难辨回忆还是想象的类超验世界,确实构成对他的持久召唤,也确实以红绳、苹果、傻子、乐队与海等意象联结到他的现实生活,并不断地制造着后者的旋涡和弯曲。《少年与海》中不只有野性,更有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