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间休息》是一部由董劼执导,盛利铭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课间休息》精选点评:
●用一种伪纪录片的方式拍摄像是波拉尼奥的侦探小说,亦是他自己的小说。在我有限的认知里这还是第一次
●极其鸡贼。形式鸡贼,时长更鸡贼。但很可惜,时间的堆叠也无法帮助它营造真正的“日常感”。而形式则是错漏百出,大错特错。“伪日常”和“伪纪录”。“伪”是最万恶的,你可以通过正打反打侧探去抵达真实,唯独不能“伪”。视点的飘忽(非常严重的错误)和制作上的反纪录感(声音、摄影、剪辑)将这部穿着皇帝新衣的“伪纪录电影”瞬间打回原形;更惨的是,衣服脱掉后骨瘦嶙峋,文本很好吗?所有的可爱之处都只来自于人物本身的弧光,盛老师一开口观众就发笑,简单直接,除此之外看不见任何真正松弛的时刻,非“雕琢的”也非“去雕琢的”,一团乱麻,虚假的日常感。 “羊”那几个镜头是唯一好的。超大特写,声音熹微地收缩又重组。既然羊都出现了,为什么不可以让铁树开出花呢?但好的地方都是反纪录美学的,由此可见它的“形式”错置得有多荒谬...
●剧作结构与视听显隐都很到位,很吸引人,甚至看得有些心慌意乱~
●我是剧组最后一个看成片的吗?想到那时候他来拍摄现场找我,还能一起散散步吹吹风喝喝茶,光华楼下的风能把我的帽子都吹飞了,哪能想到几周后在同一个地方哭成傻逼。再往后便是与他半年不曾往来,自己经历至暗时刻。虽然片子内外都让我充满困惑,不过也算是上一年最快活的日子了。
●喜欢 如此现实的题材下面能如此不留声色的加入魔幻的风格 佩服 期待新作
●小董身上有一些东西是从来没有变过的。这一点我觉得我的感受非常清晰。他的某种自由与失望,以及某种沉溺于自我之中却保持着观察世界的状态,都还蛮好的。课间休息有很多亮点,很多精彩的地方,小董的控制力和语感绝对是超过一般人千百倍的,但也有我不喜欢的地方,比如找人的部分给我的感觉太重了,母亲的相框、还有把快递改成月刊,都很刻意;另外小董自己跟盛老师对话的方式,克制得有一点虚假,不多,但是我看不到温暖的东西,我绝大多数时候感受到的是他盛大的自我在夜空中没有什么声音的爆炸、爆炸;这也是我其实私心更喜欢寻牛一点点原因,我觉得小董身上的温度是不够高的,当然这也可能是我吹毛求疵了。本片我最喜猫咪的段落,意味很足,并且清楚;李言午的段落我回想起来甚至想扣分,我觉得他反而让盛老师的人物变得不够有想象空间了。嗯。
●课间休息,大概是人生中一个短暂的停顿。无论是直觉还是精心设计,年轻人总是情不自禁地开始回溯,在记忆的空巷里,寻找某些被毫不留情地错失了的人和事。李言午是一个代号,消失的猫、掉漆的铁树、突然的大雨、迁徙的间隙通通都是代号。视角的切换突兀是一个问题,对生活的韵律浅尝辄止是一个问题,但无疾而终不是问题。最后还是无可奈何地回到正轨上来,不是为了下一次的深入做准备吗? 能理解学院同学们的兴奋,是格外珍贵的异类,在一些自说自话的伪艺术片和装腔作势的烂类型片之间,《课间休息》的「假」就是它的真。昨天有观众问董劼,你是一个悲观的人吗?你是一个对人感兴趣的人吗?只记得他回答说,我自认为是一个浅薄的乐观主义者。嗯,我觉得这样的作者最终能通往深刻。
●对我个人的意义大于影片本身。董劼在我所熟悉的环境里施展拳脚,向我示范了利用在上海18年的生命经验进行严肃创作的一种可能。同龄、同地、同环境,同属于95后的上海电影文本的在地性与作者性。
●伪纪录性质的元电影短片,很能理解导演的初衷,即通过影片中的拍摄与影片本身的拍摄形成一种互文关系,从而产生一种对虚构的反身指涉与再现意味(影片中拍摄者的名字与影片本身导演的名字一致,影片中的期刊文章名称与影片外导演自己的著作名称一致)。但导演并没有处理好两种观看视角的逻辑关系,以致于从有限视角(影片中的拍摄者)向全知视角(导演自己或观众)转换的时候直接忽略了原本的纪实感,因此难免让人发问——学生在拍老师,那谁又在拍学生?除此之外,片子的故事原本有一层悬念,但叙事的钩子却在后半段直接被甩飞了,悬置的戏剧矛盾最终变成了一头雾水,这也不得不说是一大败笔。最后要说一嘴的是,提什么《燃烧》的就往后稍稍吧,这种吹捧和尬评也太有点无知者无畏了吧。
●太喜欢了!
《课间休息》观后感(一):19·10.25·映后Q&A
主持人Q: 影片简介里写道,这是一部伪纪录片风格的短片,那影片的内容是真实的么?还是您预先设计策划好的? 董劼A 从头到尾都在按照剧本进行拍摄。除了主演是我真实生活中的初中老师,其他所有角色都是经过设计的。 主持人Q: 片子“找失联的同学”那一段真的很奇幻, 请问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那段故事吗? 董劼A 找人这段是我设计的故事主线,但我也留白了他失踪的原因和具体的去向,其一在于我认为它是生活的隐喻,很多事情在生活中是找不到具体结果的;其二在于我还是想把重心放在主人公上,更多的是想去呈现的是他寻找的动作,这就包括了他找猫、找失踪的学生、处理麻烦的家庭关系一系列事件。 主持人Q: 您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哪? 董劼A 这是我的毕业作品。早期是构思了一个学生的自杀。后来我其实是想把重点放在这个主人公身上,所以才将戏剧性弱化,有更多闲笔和冗余空间去塑造这个人物,最后呈现出伪纪录片的效果。 主持人Q: 您认为选用“伪纪录片”这一形式赋予了您影片什么样的气质? 董劼A 首先从写的时候我就会考虑,剧本的可变性及可操作性。虽然剧本里有设计好的台词,但我从头到尾都没让主人公看过剧本,只会告诉他这场戏的具体情境,然后我们就整条的拍下来,一条五六遍,拍摄中途会不断调整调度。最后再通过剪辑呈现出来,所以说呈现出来的气质,一方面是比较生活,另一方面,又有一些闲散和自由的空间。
观众Q: 那只羊为什么最后会出现在主人公面前? 董劼A 把这个理解为非现实或者现实逻辑都没有任何问题,我不想交代那个学生具体的去向,但是影片叙事上需要一个结果,所以结尾会出现“羊”这个符号。
《课间休息》观后感(二):《课间休息》之后
1.看内容简介会觉得疑惑:一个初中政治老师有什么好拍的?看完正片+副片,才发现这场电影更像是一次对往事的追溯,关于曾经的文学理想(创办文学社),关于曾经的少年时光(副片最后出现了几段初中的录像,与盛老师外出游玩),关于追寻下落不明的人(李言午不回复信息却给盛老师回寄了一头羊?溜走的猫猫再也没有回来);关于现实与回忆与虚构如何接洽的处理;
2.去脸谱化的纪录片形式,有几个场景让人立刻想起了小说《迁徙的间隙》中的片段,比如《涂涂人的雨林》《此故事由恒发士多讲述》《铁圈少女》;
3.以为只是课间休息,期间下了一场太阳雨,但转身一看,有的人已经下落不明,有的人准备远走高飞,有的人阴阳两隔,有的猫有家不归,有的猫无家可归;片尾曲《鲜》与剧情完美贴合,像是画外音在召唤——“出来吧出来吧,雨已停了”,但最后出来的只有记忆,夹杂着惋惜、自责、伤感、痛苦和点滴觉悟;
4.总感觉故事还没有完,可以继续追踪下去:李言午在重庆做什么?为什么拒绝与家人好友联系?操场上突然出现的那只被绑住的羊与巫山的羊是同一只么?既然“他在他熟悉的环境下待得太久了”,那么盛老师会有改变他生活的勇气么?另外,感觉人物关系(比如“我们”这些少年与盛老师,盛老师的生活背景等)还可以更饱满一些~
《课间休息》观后感(三):19.6.19 映后交流的文字整理
这不是一篇影评~轻微涉及剧透。
昨晚看完之后真的觉得很惊喜,一晚上没怎么睡着。今天10点多开始把昨天录的几段小视频整理成了文字稿。相信他们以后能创作出更棒的作品。 然后文字没有做精修,哈哈,没有去掉一些口语化的表达。也是为了更接近真实的转化~
然后很期待未来能看到传说中的100分钟剪辑版。
====
“电影是自由的,没有顾忌的。如果你在年轻的时候觉得拍电影是一件害羞的事情,那你一定拍不出一部好电影。”
摄影黎忠:我们在拍摄这个片子之前,前期准备特别充足,才让现场特别轻松。包括测试片,包括机器的选择,甚至细致到包括时码怎么样去配对,我们都有去测试。对于这个片子的内容和形式,我们也做过一些小测试。包括导演之前拍盛老师一个纯正的纪录片,我也去看,去感受这样一个东西。只有这样一个前期准备的充足,到了现场才会有一些更多的惊喜带给我们。我就想说一个,研究生考试的时候林韬老师问我,你对纪录片的一个观点是什么?是个英语口语问题。我就说是shoot,拍就行了。对于这样的一个片子来说,拍摄过程很顺利,也拍到了我们想要的素材,整个过程也特别愉快,片子结果也特别好,个人觉得。谢谢各位主创配合摄影的工作。
录音郭境熙:我觉得最值得分享的两个点,一个是,就在拍这个片子的时候,在我们确定了这个片子的纪录片风格的时候,我们就尽量考虑在后期制作的时候让观众听不出来我们有做过。让它听起来好像就像是在现场录下来的一样。所以我们做了很多的努力,就是把后期一些痕迹都抹除掉。另外一个是因为这个片子本身素材量比较大,之前还有个版本可能要到将近100分钟。像这么大的素材的管理量,其实我们在同期用了一个相对比较新的流程,让声音是能在后期进行回套。这样导演在进行剪辑的时候就没那么难受。我们就做了这样的尝试,最后也成功了。很感谢各个部门的配合。
录音白雪滢:对于这个片子我觉得只有感谢可以说,这个片子所有主创都是我大学最好的几个朋友。最后大家一起写完,一起讨论剧本,到拍摄完,拍摄完之后声音也是,因为50分钟的片子实在有点长。就一直做,中间也改了很多次。导演也尽快去给我们充足的时间去完成我们想要的那些东西。这个片子的题材其实是一个伪纪录片。包括片子的片名是在中间才出现。这个片名《课间休息》把片子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伪纪录片部分,一部分是我们想表达的偏故事片的部分。所以在做的时候,我们就在前半部分会更偏向于纪录片,包括声像啊什么的,都会分的比较开。到了后半部分更偏故事片,就会个方面都会收一点,台词啊什么的会更饱满一点。制作方面就是这些。很感谢,这个组真的很好,很开心跟完这个组。
制片渠诚:这个组是一种全新的流程,对于制片组来说。因为它是用伪纪录片的方式来拍摄的。在制片组最早和导演组交涉的时候,我们就想到,可以完全按照剧本,比如说剧本上说这是第一天的故事,我们就可以在第一天拍,我完全没有必要按照场次来分。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还原场景,还原表演,还原很多事情也避免很多穿帮。这是我们做的一个比较有意义的尝试。其次就是这个组真的是幸运吧,因为比如大家看到的内景以外,很多的外景,我们都有幸获得了很多人都帮助,付出的代价特别少。包括最大的那场,足球场的那场戏,付出了相当少的代价,获得了相当好的效果,只能用幸运来形容,也特别来之不易。最后感谢我的朋友们,我们一起做出了这部片子。
美术魏宸翰:前期的时候还是很辛苦的,包括设计阶段还有执行阶段。我们第一次去看景的时候,盛老师搬家了,从他本来住的房间搬到了隔壁房间,所以他所有的东西都特别少。给他基本上换掉了很多东西,然后重新营造了这样一个效果。这个题材也是第一次遇见,就是希望给它做得不容易让大家发现的样子,就跟冰山一样,90%都是在下面,大家能看出来的,呈现出来的只有10%嘛。这次拍摄也是很开心的,每天和朋友们吃的也挺开心的,玩儿的也挺开心的。
执行导演侯眺:执行的时候很轻松,因为盛老师和董劼都很会演。主要的工作其实是前期的剧本的讨论。包括呈现方式的讨论。我记得前期的时候比较把注意力放在形式上,比较在意伪纪录片这个形式,但按照最后的这个剪辑版本,以及大家今天的反应来看的话,就主要是内容好~然后我也知道他一开始定这个形式的时候,其实在申请毕联的时候还遇到了些阻力。我觉得都是把形式看得太重,不管是台上还是台下的人吧。(然后提到了董劼《迁徙的间隙》这本书,然后很不幸被一个路过的大姐打断了,有一小段没录上)
QA导演观众问答环节:
问题1: 盛老师那些小细节,比如拿菜刀划酒瓶子,或者用碗装红酒,很多很多。比如墙上“动起来,动起来”,还有在游戏里玩儿,跑。是你在剧本里想到的还是在现场撞出来的?
导演董劼:你说的前面两个是剧本里写的(刀,碗)。“动起来”是勘景时候发现的。游戏是,我拍了很多他玩游戏的画面,因为我直觉上觉得应该能用。所以就拍了很多游戏的画面,然后挑了一些。诸如此类的很多细节,有些是剧本里有的,有的是我们勘景的时候发现的。比如他拿鸳鸯锅洗脚的那个,就是我们勘景的时候。剧本里写的是铁盆。勘景的时候发现他有个鸳鸯锅,然后美术跟我就当即决定这个挺合适,然后就用了。就是都有吧,这种细节。
问题1-2: 您跟盛老师对那些重要的戏,就是有剧情的戏的时候,如果你反复教他,如果他没满意的话,让他反复演,他还能表现出那么好的状态吗?是怎么指导他表演的?
导演:跟盛老师的合作呢,可以分几方面来谈。一个是它有一个前期的基础,就是我大一的时候拍过一个他的纪录片。他在那个纪录片里的表现就非常的松弛、自然,也不怕镜头。这个是给了我一个心理的预估,就是我知道,我能让他演自己。就是如果我拍纪录片都不成功的话,我可能就不会选择让他演了。然后基于这个,第二个就是我们在前期准备的时候,我和我的组员们就提前很久就去跟他接触。就是去看景。说是去看景,其实更多的是互相熟悉。有时候我们也不安排什么任务,有时候会试拍,有时候就是坐着,就是我们在房间里,他也在房间里。先把这个尴尬的过程给度过。然后后面大家就会非常熟悉,他们也会直接聊起来。这种直接的接触其实会比我再去给演员去解释角色要更加直接一些,也更加感性化一些。然后就是现场,现场的话盛老师是没有剧本的,我们也是没有分镜头的。就是我们会给每场戏告诉他一个规定情境,就是这场戏你要干什么,然后我会先跟他试,那么他可能会根据我的台词说他的台词。我们的剧本里面有台词,但那个是我的保底方案。就是现场是不给盛老师看的。盛老师就会以他对这个情境的理解去说出他的台词和表演。那么我们就在这个前两次是相当于是走戏,差不多把内容固定下来之后,我会先拿摄影机拍。就拍的时候其实就是试拍了,就是我的摄影机开着,就相当于记录下了他的表演。这个过程大概也是两到三遍之后,整个调度和运镜就确定下来。这个时候我会把摄影机交给黎忠。黎忠会以比较专业的方式拍一遍,就是会避免一些技术上的失误。每场戏就是连着拍,像盛老师这种素人演员,你让他完全按照分镜头一个一个演的话,其实会有点破坏他的情绪。那么他连贯表演的话,其实效果会好一些。当然每一条的表演他一定会有不一样,那这个不一样其实是给后期剪辑提供的是更多的可能性。它是好的。我们也会刻意地,可能就是设计这个运镜在这条和下一条的不同,为了方便剪辑。那么盛老师是一个挺有表演天赋的人,他能够把之前生活中的经历包括记忆、情感去提取出来、再现。而且他会自己设计一些小的细节和调度。这个也是很幸运的地方,就是他的表演是超出我们预期的。所以基于他本身的这种能力和我们的工作方式,呈现出来的这个表演,应该还是相对满意的。
问题1-3:所以很多呈现的画面,戏里是你拿着机器,实际上是摄影老师在那机器拍,你在外面搭词?
导演:对,没错。我们拿a7拍的,就是黎忠拿着,我在旁边搭戏。
摄影:其实也有些素材是用他自己拍的,所以技术上的失误跟我没关系~
导演:对对,有些不该对虚焦啊,晃动啊是我造成的,有些好的那个是黎忠设计的。
问题1-4: 手机留言的那个,是拍了好几次实拍的嘛?怎么留言能恰到好处地说留言成功?
导演:那个应该是拍了七条还是八条。这个应该是第六条。就是卡了几次点了。这个细节也是剧本里没有写,勘景的时候我急着找他,发现他电话不接,然后又留言。然后我们觉得这个可以放到剧本里,然后就用了。
问题2: …保留了多少真实性,就是表演的真实性是打引号的。因为就是它,虽然是一个伪纪录片,但是它跟以前那些伪纪录片不太一样。以前的伪纪录片是一个全新的、虚拟的剧情,但你这个是在已有的真实基础上加了一些剧情,所以就是怎么去把握真实与虚构的平衡?
导演:ok,这里面的真实和虚构,其实它更多的是我们搬演盛老师可能部分的经历。就是比如说他跟他母亲的关系那个,是他真实生活中有的,但是我们是要把它提炼出来,去再现。那么我们不用管它,就是我们在前期的时候去包括有采访,然后又交流,我们会大概知道他的一个心理状态是什么样的。但是他到拍摄的时候,其实他片子里呈现的这种心理状态,其实可能是他两三年前的一个心理状态。但是我们需要去跟他说,这个我们会直接跟他说,你要呈现出一个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很幸运的是,他能够理解,并且他能够比较好地把它再现出来。那么像学生失踪和丢猫这种。啊,丢猫又不一样。学生失踪这个是完全虚构的。虚构的话,那就是给规定情境。就是说遇到这个情境的话,会怎么办。这个可能就是跟职业演员一样了,就是你知道一个假定的情境之后,怎么去进行表演。像找猫这种,就是他之前生活中可能有丢过,那么你就是需要让他去代入那个情境,把他之前的情感和记忆提取出来,去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