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后一次看见巴黎》是一部由Richard Brooks执导,伊丽莎白·泰勒 / 范·强生 / 唐娜·里德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最后一次看见巴黎》精选点评:
●平庸之作,大部分剧情都很闷,亮点都在泰勒的结局
●泰勒真是美到不可一世
●
●太气人的情节了!简直看不下去。。
●要说剧情不过又是一部讲述相爱容易相处难的传统讲述爱情和婚姻的电影,剧情并不复杂,不过电影里的4,50年代的巴黎,还有正当好年华的伊丽莎白泰勒,让这部电影可以再加上一颗星。
●不明白为啥两位lady看上一个屌丝
●小时候看的,现在能回想起来的只有楚楚可怜的泰勒在病榻上奄奄一息的样子了,看的我那个揪心啊
●“你拿走了我的伞”……哭死我了
●那个姐夫最具宽容的心
●“你拿走了我的伞……”
《我最后一次看见巴黎》观后感(一):魂断巴黎
用的最普通的叙事和节奏 却也最不疾不徐把故事说好了 一个难忘的吻 一段郎有情妾有意的情 却偏偏还是败给生活 无论是事业上的失意 还是夫妻俩各自的醋坛子 又或者是富裕后生活里的空洞乏味 都在蚕食爱情 彼此相爱却不能坦诚不能好好的 非要刺激对方是何必 当海伦说她想离开他时 她是真的被查尔斯和奎尔太太的举动刺激到了 却不曾想那个爱慕自己的网球选手 并不想与她携手走进婚姻 一切只是她曾经最爱的享乐 这是多大的打击 最后误打误撞被查尔斯锁在雨雪交加的门外肺炎而亡 何尝不是一种解放 多不想看到他俩吵架 正像查尔斯第一次没在家过夜 回了家自己排演的那样 不都是平凡夫妇互相怨怼的模样? 最后人没了 留下了念想和改变一切的动力 你说到底是好 还是不好呢?
《我最后一次看见巴黎》观后感(二):突然的死,完美的结局
Helen死了,这是一个完美的结局。
原以为他们会和无数破裂的家庭并无二致,以一个普通不能再普通的结局收尾,可Helen竟然死了。他们的回忆停留在并未完全的破裂里,或者说停留在尚存的美好之中。这真让我觉得导演是个理想主义者,为什么不展示生活中那些最最普通的场景——正是这些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事情磨掉我们的激情,让我们平庸而死。
对于如此美好的结果,我竟然不能接受。我迫切想看到他们破裂从而再一次证明我对婚姻的看法——婚姻,让生活平庸的途径之一。我知道这跟普罗大众对美好的期望不同,但我确确实实这样想了。难道我真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对婚姻,对未来?因为这样的想法,我诅咒自己的婚姻,如果将来有一个的话。
Charles最终赢回了自己的女儿,用他对Helen的内疚和负罪感,以及爱。爱?他竟然是爱她的,因为她的早逝吧。
小维琪太可爱了。仅仅因为孩子的可爱,我好像就不能抗拒婚姻。想到这点,真让我受不了。
Charles经历了丧妻之痛,让他体验到生活中的痛苦,终于写出了自己的书,由此可见真正的文学是从沉重、艰难,然而美好的生活中获得的。
《我最后一次看见巴黎》观后感(三):查尔斯的崩溃
看片子的时候,困得睡意沉沉,原本是把它当成简单的爱情电影来看的,一部有泰勒有巴黎的电影,可不就是罗曼蒂克的象征?但两个小时看下来,看到一事无成的查尔斯终于崩溃,才发现这不过是一出彻头彻尾的悲剧。
查尔斯这样的男人,从炮火纷飞的战场归来,除了魅力之外一无所有,胆敢娶美艳不羁的妻子,承担贫穷而奢靡的岳父,长达五年的时间里,老老实实地上班,写无人出版的小说,他忍耐、自律,有着超乎常人的神经。
但他最终崩溃了,当他发现自己的努力毫无意义时,他在纸上写下的每一个字母都变成嘲讽,而每日致力作乐的妻子和岳父,却因为家里的油田骤变成为百万富翁。他们从不忧虑,却享受生命真谛,他勤奋刻苦,结果并没有什么卵用。怀疑自己存在价值的人,会从内心升起一种巨大的虚空感,就像被嫌弃的松子在遗书中写到的“生而为人,我很抱歉”,于是查尔斯放弃了自己,沉溺声色玩乐,倘若所盼不可得,索性在俗世的荒野中放浪而歌,他酗酒,和美艳妇人调情,玩味妻子的醋意和痛苦,仿佛只有如此才能弥补世界对他的亏欠。
所以海伦必须死去,只有她的死,才是将查尔斯从地狱里惊醒的钟声,海伦这样的角色是波西米亚式享乐主义的象征,最后却为了丈夫的脱轨心碎而死,并非出于对查尔斯死心塌地,压倒她的最后一根稻草乃是来自婚外情人的拒绝——她终于发觉人生是一幕讽刺喜剧,即使是天之骄女,得到的也不过是爱慕和贪恋的假象,犹如一间闪闪发光的玻璃房子,碎掉的瞬间才发现无人支撑。
什么都是假的,快乐是,婚姻是,事业是,人生是多么苦短而又漫长,短得来不及回味,漫长到每个瞬间都充满变数,无人可以左右命运的走势,无人可以把控爱情,失去她之后每个飘雨的夜里,他都将无数次地回忆起她那双闪闪发光的,像猫一样的眼睛,惟有那些曾经爱过的瞬间,才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