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蒙特利流行音乐节》影评100字
日期:2020-11-17 07:56:1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蒙特利流行音乐节》影评100字

  《蒙特利流行音乐节》是一部由彭尼贝克执导,John Phillips / Scott McKenzie / Denny Doherty主演的一部纪录片 / 历史 / 音乐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蒙特利流行音乐节》精选点评:

  ●第一次看Mama&Papas 的Live,听California Dream……All about Music,老嬉皮……

  ●绝对的流行经典,多少流行乐史名人的剪影。。。jimi Hendrix刷爆了。。。

  ●第一届和唯一一届蒙特利音乐节,好看哭。上来就是加州之梦,the who砸了吉他,Hendrix烧了琴,最后还有ravi shankar压轴。以及,当年的嬉皮姑娘们简直美上天,美得整个片子都不像纪录片了,穿的也都超赞,简直了。PS.摄影有A·梅索斯

  ●60年代的音乐节,女孩的眼妆更好看

  ●果然哪儿的音乐节都是凹造型圣地。。。

  ●三张碟的导演特别版,内容极丰富,前台后台,Jimi的全表演曲目以及Monterey表演全记录,《加州梦》的关系乱得不像话的爹妈乐队,Janis Joplin爆炸演出,都是超量记录,激动人心。

  ●Janus的4K修复版展映,与Don't Look Back里对鲍勃迪伦哲学与思想状态的迷人写照不同,彭贝克这部音乐纪录片则更倾向于记录,其记录重点是舞台,是对艺人、乐器与音乐完美融合状态的展现,此外它还是对伍德斯托克之前的音乐节嬉皮众生相颇具洞察力的捕捉,尽管作为纪录片乏善可陈但其记录内容已足够精彩

  ●流行音乐的一代传奇啊!不仅有著名的“加州之梦”、“圣弗朗西斯科”,还有六十年代的摇滚精神!舞台上砸乐器不算什么,吉米咬着口香糖唱歌,最后更是一把火烧了吉他。可是压轴的竟然是来自印度的乐手,叫不出名的乐器,百转千回,技惊四座。

  ●对嬉皮来说,这就是一场朝圣

  ●當然是遠不及Dont Look Back,但歌實在太好聽了,outtake也不能錯過

  《蒙特利流行音乐节》影评(一):Monterey Pop 1967 嬉皮年代

  我怀着敬意去看了这场伟大的音乐节的纪录片,去之前我很担心,我怕我承受不住。去之前我就做好了长篇大论的准备,虽然我现在还是不知道该说什么。从一开始“San Francisco”响起,镜头从那群头上戴花的人们晃过,我就已经无法抒发我心中的敬意,我不知道该怎么表达,我只能说我太热爱这些人们了,这些人们是多么鲜活,他们才是真正的人们。看到这些鲜活的影像,我只能说我太爱六十年代了,那些鲜活的影像就在我眼前,可我却距离它们有五十年之远,如果能够生在六十年代,那我真的死而无憾了,可那个伟大的年代已经永远的逝去了,我再也没有机会去体会它了。我或许是一个天生有嬉皮情节的人,我多么想穿越回六十年代成为一名头上戴花的嬉皮士,那里没有庸脂俗粉,没有行尸走肉,那里有最美的女孩,每个人都是真正的人,真正的Free People。就像“San Francisco”歌词说的那样。

  eople in motion.

  《蒙特利流行音乐节》影评(二):偶然遇见60年代

  这部片子是在网络电视盒上随意翻动看到的,本以为是Montrex爵士音乐会,打开来看才发现是一场嬉皮士狂欢。片子作为纪录片的记录线条有些过于简陋,充斥在音乐之间的各式观众剪影,拍了半分钟听到张口发呆的女观众,躺在草地里飞高了的妹子,一直望着身边女友发笑的男生,各式相拥接吻的情侣,睡在现场抽着烟眼神迷离的青年男女。也是将嬉皮士的年代缩影一览无余。只是当时冲着音乐来的看得我有些无聊和摸不着头脑。当然重点在于这场演出的纪念意义,California Dreamin,Janis Joplin,My generation,最最劲爆的当属烧琴的Jimi和压轴的香卡。传说中的香卡大师,一直只闻其名,竟然在摇滚现场里第一次撞见了他的现场演出。香卡老先生绝对属于印度器乐演奏顶峰级的大师,单单一把琴和手鼓就能把节奏和音色玩转得如此让人激动,透过音效差劲的电视机音响也听得我内心澎湃。相比起来他最有名的女儿(竟然)Norah Jones和这位父亲的水准差异就显得更加不可逾越了。说到震撼,Jimi的这场终结演出也实在是过于刺激,包括the Who也是操起手上家伙砸音响砸鼓的场景,也许当时的人荷尔蒙旺盛接受能力强,我看起来实在是心痛的不得了。不说琴有多么珍贵,主办方的音箱被砸得稀烂后面的人要怎么演出,确是替他们感到紧张。这种事情发生在今天估计会被指责不尊重音乐而被观众谩骂的。年代不一样了,美国人的过去也是充满着伤痕。在今天这个到处是dubstep电子机械呱呱声的时代,听一听迷幻电吉他刺耳的啸叫和正宗60s摇滚的鼓点也是很不错的体验。

  《蒙特利流行音乐节》影评(三):摔吉他教学

  摇滚歌手摔吉他是有历史和传承的(笑)。 起初,摔吉他是完全随机出现的一个事件。 后来,摇滚乐手发现观众爱看,就变成了一个市场营销行为。 之后,摔吉他被赋予了行为艺术的含义。 再到后来,便成为了一种表态,一种隐喻。 另外,对某些人来说,摔吉他是不想返场(科特·寇本)。 最后,摔吉他成为摇滚演出仪式的一个重要环节,也因此,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为表态而表态、没有态度也要表的符号。 但这不是摇滚乐本身的问题。因为,一个「仪式」之所以成为「仪式」,正是仪式主持者试图通过某种特定的行为,来强化仪式参与者的特定感受。想像一下,要求每个普通参与者都能直接强烈体会到仪式主持者所想要得到的感受,这是很难的,一个隆重的葬礼会让哀悼人更加感觉悲恸(或坚毅),一场激烈的演出也会让台下的听众更能感觉兴奋(或不适)。 因此,所有的「仪式」、「符号」和「隐喻」,到了最后,都必不可少地会出现仪式行为掩盖仪式内涵和仪式参与者内心,视觉表征的意义大过了内涵,隐喻的主体取代了隐喻的对象,能指与所指隔离等特征。换言之,这也不是后现代主义或语言学的花活儿,它不过和辛弃疾所说的「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一脉相承。 第一砸 人物:彼特·汤申德(Pete Townshend),六十年代英国著名乐队「那谁」(The Who)的主唱兼吉他手 时间:1964 年 9 月 地点:伦敦哈罗区铁道宾馆酒吧(Railway Hotel Tavern, Harrow) 第一个摔吉他的摇滚明星是 1960 年代英国著名乐队「那谁」的主唱兼吉他手汤申德。那是在 1964 年 9 月乐队于伦敦哈罗区(对的,瓜子哥毕业的哈罗公学就在此区)铁道宾馆酒吧演出时,汤申德想多制造一点噪音出来,于是他用吉他去敲放大器,这时吉他就有点开裂了,他接着又举着吉他在空中挥舞,结果琴头戳进了低矮的屋顶,他拽下来一看,琴颈差不多快折了。这时台下的一些观众开始取笑他,汤申德急了,索性想把事儿闹大一点,便将吉他使劲儿全砸了。 这个事件,被《滚石》杂志列为「改变摇滚乐历史的 50 个重要时刻」之一。 题外话:铁道宾馆酒吧在 1980 年代被拆除,但在 2009 年被哈罗区议会定为历史建筑之一 。虽然汤申德砸过的第一把吉他已经找不到了,但英国维多利亚艾伯特博物馆将他在 1970 年代另一次演出中砸坏的吉他收藏了起来 。 FAQ 砸吉他这种行为是一早就预备好了的吗? 从上面的故事中可以看出,不是。在另外一个采访中,汤申德说:一开始吉他给戳坏了的时候,台下听众都大笑,说:瞧你丫闹腾,玩儿现了吧?他就怒了,干脆闹大,把事故变成故事,让听众以为他是故意这么干的,于是便拿着吉他在台上狠命地砸。 汤申德因此发现了摔吉他很好玩吗? 刚开始的时候不是的。上文提到的首次摔吉他之后,到了第二周的演出时,铁道宾馆酒吧来了比以往更多的观众,都是慕名而来看他摔吉他的。汤申德拒绝再砸吉他,但鼓手基思·沐恩(Keith Moon)从了观众的心声,在演出中把鼓给砸了。 砸吉他是表示演出结束了吗? 汤申德第一次干的时候,没这意思。在上文提到的那次演出中,汤申德砸完吉他后,又从后台拿了一把备用的 12 弦 Rickenbacker 接着演出,就跟什么都没发生似的。 砸吉他最开始是一种表态吗? 汤申德第一次干的时候,没这意思。第二天,汤申德觉得自己特傻X,多好的吉他,竟然被自己给砸了。这时罗杰·道尔特里(「那谁」的另一个灵魂人物,主唱兼贝司手)对他说:本来我可以帮你修好的,没想到你全给砸了。[同 1] 摇滚明星都喜欢摔吉他吗? 上文说了,汤申德第一次摔吉他之后,还挺后悔,第二次再让他摔,他就不干了。克莱普顿(Eric Clapton)在回忆自己第一次砸吉他时也说,摔吉他这个行为完全就是秀给别人看的,其实没什么价值,他就摔过一次,那是因为他的电吉他漏电,他被电了一下,急了,就把吉他砸了。 摔吉他的美化历程 上文都说了,汤申德本来不想摔吉他的。结果,「那谁」发现摔吉他这个行为,观众都特爱看,这让乐队成为了伦敦音乐爱好者人群和媒体圈的一个谈资,进一步让「那谁」声名传播。于是,摔吉他便开始成为了「那谁」的传统。 本来,汤申德还挺实诚的。在 1968 年接受《滚石》杂志采访时,他说:摔吉他最开始只是一时兴起,但他觉得,摔吉他这种行为,和摇滚本身一样,也是一种表演,是一种行为,本身并无任何意义。 但到了后来,汤申德就开始装孙子了。他后来对媒体说,摔吉他行为,是一个反物质主义的宣言,它宣扬的不是暴力和无因的破坏,它是艺术。他自称,摔吉他行为,师承自德裔英国艺术家古斯塔夫·梅茨格(Gustav Metzger)。梅茨格是「自毁艺术」(Auto-Destructive Art)流派的开山祖师,在二战后的核战阴影下,梅茨格认为人类正在加速自身以及大自然的毁灭,因此他创作了很多以自动分解或不断自毁为目标的艺术作品,以激起人们的反思 。汤申德 1961 年入读伦敦的易令艺术学校,当时,梅茨格正在此校任教。据汤申德称,他正是在那个时候受到了梅茨格的影响,因而将其摔吉他行为也变成了一种自毁艺术。 摔吉他作为一种艺术行为,在意大利电影大师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的作品中得到了放大。在 1966 年的著名影片《放大》(Blow Up)中,英国著名乐队新兵(Yardbirds)的团员、吉他大师杰夫·贝克(Jeff Beck),尽管很不情愿,但仍在导演安东尼奥尼的要求下,模仿汤申德,砸烂了吉他。 摔吉他的高潮——烧! 人物:吉米·亨德里克斯(Jimi Hendrix) 时间:1967 年 6 月 地点:美国加州蒙特利国际流行音乐节(Monterey International Pop Festival) 摔吉他发展到更高阶的时候,出现了吉他之神吉米·亨德里克斯烧吉他。 1967 年 6 月中旬在美国加州蒙特利举办的蒙特利国际流行音乐节上,亨德里克斯在演奏完 The Troggs 乐队的名曲「野东西」(Wild Thing)之后,将吉他放在地上,跪在吉他前,将一种燃烧液浇在吉他上,然后看着吉他燃烧。之后,他再将烧得半残的吉他拿起来,使劲儿砸。这一幕,成为了摇滚史上的另一个经典时刻,首次参加大型演出的亨德里克斯,也从此建立起了他在美国的巨大声名。 事后,亨德里克斯说,他燃烧吉他,是因为这是一种「将至爱献祭」的举动:「将至爱之物用作祭品。我爱我的吉他。那天我刚刚给他最后一次上色,非常爱它。」人们更是从他烧吉他的行为中读出了性意味。 但真实的情况是,亨德里克斯最早开始烧吉他,目的也不过是为了搞出点名堂。 作为与「那谁」同时代的大神,亨德里克斯在 1964 年汤申德砸吉他砸出了名气的时候还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力。1966 年,英国乐队「动物」(The Animals)的贝司手查斯·钱德勒(Chas Chandler)打算转行做乐队经理人的时候,在美国认识了亨德里克斯。钱德勒将亨德里克斯带回英国发展,帮他组建起了吉米·亨德里克斯体验(Jimi Hendrix Experience)乐队,介绍他认识了克莱普顿,并通过一系列的演出和单曲,让亨德里克斯迅速在英国建立了新晋吉他先锋的地位。 1967 年 3 月,钱德勒安排亨德里克斯作为沃克斯兄弟(Walkers Brothers)乐队巡回演出的暖场乐队,巡回的首场演出于 3 月 31 日在伦敦芬斯伯里公园的阿斯托利亚剧院(Finsbury Park Astoria)举行。 演出前,钱德勒在后台琢磨怎样让亨德里克斯的演出显得更牛逼,他想搞点名堂出来。他和亨德里克斯商量了一下,决定在演出结束时把吉他烧了。于是钱德勒差人临时去买了燃烧液,然后亨德里克斯便在暖场表演结束时将吉他点了。 由此可见,和汤申德砸吉他相比,亨德里克斯烧吉他连意外都不算,压根儿就是为了好玩儿,也没有那么多事后解读。并且,很难说钱德勒的这个主意,不是受到了汤申德砸吉他的启发。 有了伦敦这次尝试,亨德里克斯在受邀参加蒙特利音乐节时,便决定也搞这么一次。这回他提前就准备好了燃烧液。戏剧性的地方是,「那谁」也受邀前往蒙特利音乐节演出。 附上@带三个表 老师在此答案下评论中的文字—— 谁也不想在对方后面出场。吉米当时在英国很红,但在美国没什么名气,皮特·汤申以为他在美国也很红,如果在他后面出场会被轰下去。吉米则认为“那谁”当时在美国已经很红了,而且汤申一定会摔吉他,要是在他后面出场就没啥玩的了。最后,他们通过猜硬币,“那谁”输了,只能先登场。所以吉米已经准备好了另外一个预案——烧吉他。之前他在英国烧过一次,效果还不错。所以他准备了一种燃烧液,浇在吉他上,后来的事情就像你知道的那样。 摔吉他的其他原因 虽说刚开始的时候,大家并不那么热衷摔吉他,但后来观众爱看,于是便逐渐成为了摇滚演出的主流项目。但观众为什么爱看,并且后世的摇滚乐手热衷去做,原因各有不同。最主要的,是吉他作为演出仪式的器具,有着巨大的象征意味。当然了,这只是事后对这个现象的解释,而非那些砸吉他的人这么干的原因。 演奏者破坏自己的乐器,在摇滚乐之前就已经出现了,但比较少见。不光是因为这是吃饭家伙,更多也是还因为一种对自己、对作品的尊重,并且,音乐演奏(不管是哪种风格)作为仪式的一种,仪式器具的圣洁也是需要被强化和突出的。 事实上,这也正是亨德里克斯烧吉他后给自己连上贴金的来源。他将吉他奉为「牺牲」,典型的仪式术语。 对于后世的其他摇滚乐人来说,摔吉他(如果不是主观上,那也是)客观上反映了摇滚乐的反主流色彩。摇滚乐本身就是以反主流文化(准确地说是年轻人反父辈传统文化)的姿态出现的。主流文化说人要端庄,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年轻人就赖兮兮地站着、垮塌塌地坐着;主流文化说人要收敛,说话不要太大声不要提高音调,年轻人就要故意吼叫;主流文化说年轻人要有风度,年轻人就疯狂地摇摆、扭动、跑跳、pogo…… 尽管如此,摔吉他这种行为,进入 1970 年代后开始逐渐式微,这么干的人越来越少。直到朋克乐的出现。因为,朋克是以反主流摇滚的立场面世的,当传统摇滚变成了仪式后,破坏仪式本身的仪式器具,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一种态度——尽管这种行为的后面并没有太多思考。 1990 年代涅槃(Nirvana)乐队的灵魂人物科特·寇本(Kurt Cobain)以演出结束后摔吉他闻名,他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不想返场。 至于其他朋克乐队、金属乐队以及后面的其他风格的摇滚乐队,他们摔吉他的原因有哪些不同,还期待其他大牛来补充。 还有,摔吉他行为是否彰显了暴力美学、破坏美学等特征,也期待其他老师来阐述。 后世传承 如下明星,是继「那谁」之后,将破坏吉他行为发扬广大的代表性人物——  1967 年 3 月,吉他之神吉米·亨德里克斯不光砸吉他,甚至在台上当众烧毁。(图片版权:Rolling Stone)  在 1966 年的著名影片《放大》中,杰夫·贝克应导演安东尼奥尼的要求,将手中的吉他踩烂。  里奇·布莱克默(Ritchie Blackmore)——英国摇滚乐队「深紫」(Deep Purple)早期的吉他手、后来自组乐队「彩虹」(Rainbow)——也是摔吉他名人堂的重要成员。(图片版权:未知)  以戏剧性演出闻名的华丽金属乐队 KISS,其节奏吉他手保罗·斯坦利(Paul Stanley)最喜欢干的一件事,就是演出完后将吉他掰成两段,然后扔到观众席上去。(图片版权:Neal Preston/CORBIS)  英国朋克乐队「冲撞」( The Clash)是「摔吉他艺术」在 1970 年代的最佳继承者。其贝司手保罗·西蒙侬(Paul Simonon)在一次演出中砸吉他的照片,被用作乐队于 1979 年发行的经典之作《London Calling》的封面。  1990 年代涅槃(Nirvana)乐队的灵魂人物科特·寇本(Kurt Cobain)也以砸吉他闻名。(图片版权:S.I.N./CORBIS)  2010 年,英国乐队「缪斯」(Muse)的灵魂人物麦特·贝拉米(Matt Bellamy)创下了单次巡回演出中砸毁 140 把吉他的吉尼斯世界纪录。[15]【感谢知友@李米 在评论中的补充!】(图片版权:Q Magazine) 摔吉他教学 上面,只是简单普及了摇滚乐摔吉他的历史。但,有了理论,还得实践。摔吉他不光是体力活儿,还是技术活儿。要摔得好,摔得出色,需要大量练习。 当然,凡事总有简便的办法。日本 K’s Japan 吉他公司就推出了特制的破坏专用吉他,官网在此(http://www.smash-guitar.com/index_eng.html ),仅售 5000 日元(约合人民币 380 元)。不过,无法欲购从速了,因为两年前就已经停产了。如果有兴趣,可以看看他们家这款吉他的宣传视频。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蒙特利流行音乐节》影评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