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之南》是一部由菲尔·爱格兰德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英国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云之南》精选点评:
●丽江古城摄影协会现在每天都会播放这个,感触很大。
●请问谁有云之南的片源啊?
●怎么才可以看视频
●让中国人汗颜的作品
●没有艳遇和月抛的丽江究竟什么样?这部纪录片会给你答案。如果说现在的丽江是位艳丽女郎,那90s的丽江就是未出阁的菇凉。最重要的是此片在记录90年代风土人情方面的历史价值,怀旧的人应该会非常喜欢此片。
●提到丽江,我们现在能够想到的会是什么?丽江古城,熙熙攘攘的人群,花哨的招牌,形形色色的客栈......回溯到90年代初期,丽江完全是另外的一副模样,《云之南》就记录了那个时候的丽江,一个彩云之南的人间仙境,宛若桃花源,人们淳朴,景色自然,一切都好不沾染人间尘土。
●从日常生活看中国,一个丽江小镇的故事。
●
●終於 不是給老外看旗袍 毛像了.
●
《云之南》观后感(一):让生活任意流淌
处于整个世界的结构性暴力下的几个欢天喜地的老奶奶、一群携带砍刀自相残杀的少年、美丽的少妇和她脑瘫的女儿、絮絮叨叨的屠夫、绅士一样的针灸师、篝火前讲述故事的父亲、一无所知的儿童节……和任凭冰雪流淌四季消融的永远肃穆的群山……
生活像雪水任意流淌成枝型,质地柔和,骨络分明。
《云之南》观后感(二):每个人心里都有个大研镇
作为一个踩着丽江县大研镇青石板路长大的80后,偶然的机会在异乡看到了这部纪录片,有震撼,有感动,有记忆...这就是我的大研镇,跟片子里几位年长的邻居一同死去了的大研镇。家家流水,户户炊烟的大研镇。熟悉的纳西话粗话和调侃,还有久违的纳西阿奶木们晒着太阳,东家长西家短。总爱跟邻居们捣蛋,直到佝偻着背的老人一个接一个的到家里来告状,总爱跟小伙伴们去大石桥下戏水,沿着河道踩着水回家。跟着大人屁股后面去四方街的卖鷄巷买豆腐,去关门口的菜市场换米线,大礼堂的小火车秋千,生日必去的玉龙照相馆,春游秋游的黑龙潭玉峰寺。小时候总觉得大研镇很小,镇里全是熟人,谁家的谁谁谁做了什么都是茶余饭后的论题;长大了觉得丽江古城很大,2.3地震一摇一摆就成了世界文化遗产,广接八方有钱客。这是一曲大研镇的挽歌,更值得我们这些曾经生活在她怀里的孩子去缅怀。
《云之南》观后感(三):从那年的丽江看到那年的故乡那年的城市,还有今天的中国
彩云之南是那时候开始流行起来的吗?
医者,这样的乡村(小镇小城)医生曾经有很多,童年时乡下有两位赤脚医生,看病也是不求回报的,真正是“有救无类”、“一视同仁”。不过如今其中一位的儿子读医回去开诊所后,就是经济挂帅了,那份纯粹已经不在。
即使是“与世无争”的天堂丽江,依然有着罪案,砍人的青少年在当时也是中国各地的一个写照,经济发展,人心思变,生乱。就像古龙说的,妓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职业,有人的地方就有需求,而犯罪也是与人相存的,有人的地方就有欲望,有欲望就会有犯罪。
瓦、缸厂那个,让我梦回童年,80年代盖房子,乡下流行自己浇泥砖,还有烧制红砖和瓦片,因为村里有的田地有适合的泥土,红泥尤其多,还有白色的瓷土(曾经村里开过工厂制碗)。后来不再盖泥房,而且开始盖二三层的楼房,瓦片也开始消失,而大量的红砖黑砖这时候已经有专门的砖厂提供。
公安的戏有点多了。公安愿意提供拍摄,大概是可以表现他们的尽职尽责,破案效率高。可是外国人看到的是另一面:中国的犯罪率相当高,中国很乱。今天应该不会容许外国人拍中国警察了。
小桥流水古老房子人家,有点江南的感觉。丽江古城是真的很原生态,这样的地方在今天的中国屈指可数。
字正腔圆、严肃刻板的播音员让人乱入如今的北韩新闻女主播。
茶座里点歌献唱的漂亮女歌手,那些年还正流行。那时候,餐馆、大排档还流行“乞讨歌手”,点一首歌三五块钱,其实和今天偶然还能见到的隧道、街头流浪歌手差不多,歌未必唱得好,就是要个钱,就点“强行乞讨”的味道,96年在珠海的餐馆曾经见过。
公园湖上划船,好久没划了。
他们烤掉的是那只鸟吗?
溪水边洗衣服。童年乡下的小河(实际是引水渠),也有好些妇女是这样洗衣服的,后来污染厉害,就只能用井水洗衣服了。
那个母亲还是很乐观的,给孩子推拿时满满都是爱。给人看到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