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早期中华帝国的贵族家庭》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2-03-29 03:06:2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早期中华帝国的贵族家庭》读后感1000字

  《早期中华帝国的贵族家庭》是一本由[美] 伊沛霞著作,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早期中华帝国的贵族家庭》精选点评:

  ●11月26日草草翻阅一遍,条理清晰,译者翻译的很地道,比江苏人民的海外中国的翻译好太多。今日翻第二遍。

  ●很不错的家族个案研究。

  ●写作时间这么早,在中国早期历史中能够做出一个这么精彩的个案研究,给个五星不过分。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已经意识到在研究宋以前的贵族家庭时,应避免把宗,族,氏这些很不精确的语汇当做社会学术语使用。或许应该把他们认做亲属(kin),而非氏族(clan)和宗族(lineage)。(按,作者大概从这个意义上在标题中使用了family)且国家和贵族的关系因时代不同而发生变化。

  ●涨姿势

  ●美国学者能把中国史材料用的这么准确令人惊叹,写了崔氏从汉代到唐末的千年历史过程,还有世系图表,很有趣。说到底望族的兴衰和所依靠的权力有关,窥一斑而见全豹。

  ●读起来还是比较费劲。

  ●新意不多。翻译者的功底倒是不错,看注释就知道。

  ●看了序言和結論,思考的問題有意思,但還是將唐代以後的姓氏大族坐實了,其實將這種姓氏世族作為一個具有一定實在性的想象的共同體來研究不是更好地反映了長時段中“世族”的演變嗎?(雖然也不是什麼新觀點吧)比較性的分析較弱,結論只有兩張紙……有硬傷,如第2頁中國貴族具有的自身的傳統特征中的第一條士大夫的理念神馬的。。

  ●从研究方法到内容,都太太太太值得学习了!我心爱的博陵崔~(づ ̄3 ̄)づ╭❤~

  ●“北方的贵族家庭更接近江南的吴姓士族,而非侨姓士族。“

  《早期中华帝国的贵族家庭》读后感(一):简单两句

  写作时间这么早,在中国早期历史中能够做出一个这么精彩的个案研究,给个五星不过分。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已经意识到在研究宋以前的贵族家庭时,应避免把宗,族,氏这些很不精确的语汇当做社会学术语使用。或许应该把他们认做亲属(kin),而非氏族(clan)和宗族(lineage),(按,作者大概从这个意义上在标题中使用了family)且国家和贵族的关系因时代不同而发生变化。

  《早期中华帝国的贵族家庭》读后感(二):门阀的挽歌

  发表一些不成熟的观点,供君一笑。

  我觉得门阀世家在唐朝的衰落也许可以归结成四个因素:1.人口繁衍造摊薄了人均社会资源或者经济资源。2.科举制度引入了低等贵族在政治生涯上的竞争。3.雕版印刷增加了文化的普及性,终结了文化垄断的可能性。4.战争动摇了长期占有土地人口的经济基础。

  我觉得门阀世家在唐朝的衰落也许可以归结成四个因素:1.人口繁衍造摊薄了人均社会资源或者经济资源。2.科举制度引入了低等贵族在政治生涯上的竞争。3.雕版印刷增加了文化的普及性,终结了文化垄断的可能性。4.战争动摇了长期占有土地人口的经济基础。

  《早期中华帝国的贵族家庭》读后感(三):评论可参见“沛然霞蔚:评《早期中华帝国的贵族家庭:博陵崔氏个案研究》中译本”

  参见《古籍新书报》2011年9月28日禾之火的书评。写的很有趣。可以参看。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33d2e30100uwhr.html。

  前段时间在山西太原召开魏晋南北朝史年会,本系老师有参加者,归来后对范师的谦虚好客赞誉有加。不枉了当时的一片“倾慕"! 衷心希望范老师的学术道路越来越宽广!÷

  补记,我和楼上风君侯兄一样都是看到范老师的后记,才了解其人的。听复旦的朋友们讲,范老师的后记在那里也蛮有名的。

  《早期中华帝国的贵族家庭》读后感(四):周齐士族中央化的原因

  隋代中央集权的加强是魏周齐三代努力的结果,而不只是杨坚杨广的功劳。

  在此次行政区划调整过程中,许多汉魏以来大族郡望所在郡县被废除,郑氏家族所在的荥阳开封在天保七年,荥阳郡改成皋郡,而开封郡与开封县一起被废除,让人怀疑此举是故意针对当地大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太原温氏所在的祁县和清河崔氏所在的东清河郡与鄃县一起被废,琅琊王氏、琅琊颜氏所在的临沂也同时被废,清河崔氏、张氏所在的武城也被转移到了汉代信成县旧址,并裁撤了许多邻县;大族聚集的幽州、冀州也并省了许多县。裁撤大族郡望所系郡县的直接后果是士族成员高标自置的郡望失去实际的依托,是对士族精神的打击,也意味着大族通过地方察举入仕的机会大大减少。是对士族的做官权益的打击。裁撤大族所在郡县的邻县使得县里僚佐职位减少,意味着大族与其他县地方豪右共同竞争有限的郡县僚佐职位的过程更为激烈,竞争大大地加剧。

  尽管博陵崔氏郡望所系郡县因为崔昂、崔季舒在北齐如日中天的原因没有被裁撤废除,但是因为周齐对立的政治格局,家族内部因为种种原因出现了分裂。政治上活跃的崔氏家族成员已经离开安平地区,有部分已经向南部或者西部迁徙。比如崔伯谦在担任南钜鹿太守卒后,其家人并没有返回安平老家,而是继续留在距离老家二百里地的钜鹿。而崔昂家族则在距离安平二百里的常山定居,崔昂死在邺城之后,没有归葬安平,而是常山,此后崔昂儿子们也放弃博陵安平选择常山作为家乡以及家族葬地。尹佩霞猜测是由于安平老家人丁繁衍,大量土地已经被其他宗人占据,成年男子分家后只能获得一小部分家族地产收入,而这部分收入很容易从其他地方得到补偿。因为魏末较为动荡的局势,在出仕问题上,统一家族成员也存在很大的分歧,崔孝芬因为孝武帝出奔关中被高欢杀害,诸子受到牵连,孝芬长子崔勉、侄子崔昂选择继续效忠高齐,而孝芬次子崔猷、崔士约和崔士谦选择投奔关中的宇文泰。尽管没有宗族基础,但是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和忠诚,崔猷还是逐渐在西魏北周站稳脚跟,融入了关陇军事贵族集团,杨隋代周后,崔士约子弘度多次和皇室联姻,跻身统治上层。孝芬曾孙崔民干更是早早投降李渊,在太宗李世民编订贞观氏族志时博陵崔氏被列为第一等家族。

  侯旭东认为经过魏齐至周隋的反复打击与关陇地区豪右融入政权 , 一降一升, 或沉寂闾里 , 或显扬朝堂, 豪右在地方的影响日益式微。随着乡官的废止、 勋官 、散官制度的确立、 守选制度的形成与科举制的设立 、影响日盛 , 两汉以来困扰朝廷数百年的豪族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进入隋唐以后, “豪右” 不再是朝廷关心的重点, 朝廷与地方关系从此转入新阶段。这也应视为北齐对后代的一个重要贡献 。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早期中华帝国的贵族家庭》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