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斜阳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8-08-04 04:44:03 作者:文章吧 阅读:

斜阳读后感精选10篇

  《斜阳》是一本由太宰治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9.8,页数:167,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斜阳》读后感(一):绝望人才会想要革命

  【我确信,人就是为了恋爱和革命而活着。】

  这是和子的人生格言掷地有声铿锵有力,这句话背面的女子,势必也有着光明强大内心

  但这不是我看见的。我只感受到渗透纸背的深深绝望。

  和子毫无疑问是一个精神上的勇士。她的天然飒爽与勇敢活泼近乎可爱。她骄傲地说,【我受不了港湾内令人窒息的沉闷空气,即使港湾外有暴风肆虐,我也要杨帆出海】。她的情感鲜明心意坚定我喜欢她的喜怒哀乐,她不加掩饰的悲伤渴望,她对母亲崇拜,甚至于她近乎盲目的追求。告诉我,【恋】与【爱】究竟哪里不同?和子是一团火,熊熊燃烧着火焰,空有激情动力汹涌的情感。

  但现实呢?光辉女神的母亲被病魔拉下了神坛,和子眼睁睁看着母亲失去光彩无能为力哀伤弟弟自甘堕落,沉溺于酒、毒品女人无能懦弱,担负不起家中一点责任;还有一个不痛不痒亲戚,说着不痛不痒的话,试图引导和子走同样不痛不痒的路(嫁人求生)。家道中落,穷困折磨,和子迈入三十代,没有道路给她新的希望,也没有目标给她奋斗。奋斗的理由?为什么奋斗呢?母亲已经离开了。不争气的弟弟不值得我的努力。还有谁呢?还有谁?环顾四周,却只有伊豆的雨雾,看不清对岸的世界无知无觉地活着,直到形容枯槁?这不是和子的世界。

  于是恋爱,或者战斗,就成了和子世界的光,她的上帝

  所以其实,对象是谁根本重要。和子从来不需要一个具体的人,上原也好,细田也罢,谁家谁家的某某君,和子看起来是为某一个人奔走,但在我看来更像是设定一个目标。和子在期待一场革命——精神上的重生,绝望里的希望,通道终点亮光。这种精神上的革命被锁定为一段恋爱,对象只是个模糊概念。她需要一个人烧掉自己内心的火焰。

  因此她会有内疚。看见上原家里善良的妻女时会感到一阵悲伤;因此她会有一时的幻灭。重逢时对上原的描述远远说不上迷人的,一个乱发的狼狈中年男人而已;因此她情绪善变。重逢之后忽而觉得上原美若神之子,忽而爱意满满,忽而恋情泯灭;因此她没有祈求长期稳定关系。【我一开始就不打算指望您的人格和责任】,她带着私生子活下去,宣布【我的愿望已经实现】。和子的冒险仅仅是一次恋情的突击,没头没尾,全然是自己一个人的精神盛宴

  书里的和子独立地活了下去。又或者说,停顿在看起来最光明的那一刻。但如果接下去呢?接下去的人生真的会有所改变吗?革命成功了?到了今天我们或许已经看到了结局。百度或者维基一下和子的原型太田静子(太宰巨巨怎么个不承认也没用就是她啊)就明白了。在我个人看来,和子试图利用恋情走出精神绝望。但当一切过去,她原来的问题就消灭了吗?真的获得了精神力量了吗?再也不会为穷困无路、索然无味生活而绝望了吗?

  最后,我觉得情绪低落的人不适合看太宰治,因为会更低落的。三岛由纪夫曾说自己讨厌太宰治是因为太宰的文章里暴露了那个不想看见的自己。而我自己的主观感受是,太宰治有那种幽幽的说服力,把人一点一点拉进虚无主义的死循环,最后真的相信一切皆无意义,世界苍白孤寂。太宰治能拉着几任情人自杀,精神污染能力绝对是一等一的强。

  还有就是日本人战后自怜自艾的情绪。其实一直觉得自己才是受害者吧?少来了。而太宰治处处流露的,对于华族破落的哀伤之情其实也并不新奇。华族破落是那个时代势必发生事情类似于家春秋故事一再上演。就像书里直治心心念念贵族情结一样,这本来就是无解的情绪。沉溺其中只能逼死自己,救不了你的家族,也不存在骄傲的清高的死亡。

  :个人日语水平大概就是五十音图,但私以为陈德文这版翻译做得很好。

  《斜阳》读后感(二):《斜阳》小结

  《斜阳》这本书整体来说在表达主旨比较乱。从对母亲的回忆、同母亲共同的生活,到弟弟的死亡、自己与太原先生爱恋,只是在故事行进上可以联结在一起。整本书表现出对日本战后没落贵族生活的描写,透露出作者对真正贵族的理解。但身为真实的贵族,弟弟直治因自己的身份感到痛苦,首先他并不认为自己是真正的贵族、其次他因贵族的身份而感到与民众的疏离,他找方法--变成强暴之徒以期进入民众,而他实质品质则被民众厌烦,他进入不了民众。如果说这本书有什么主旨的话,那么①就是对(旧)道德的革命,这在姐姐和子、弟弟直治上都有体现:在姐姐身上是与上原先生的情人关系、私生子,以及她自己不断表达的自己与上原先生的爱情对就道德的革命性之处的观点;在弟弟身上就是其对死亡的权力的理解、对民众文化贵族文化差异的痛苦;对suga有夫之妇的单恋;②就是对现世生活、现世文化、道德、社会基调的绝望,这主要体现在上原先生、直治,及上原先生的好友们身上,这是最直白对话:“对于如今的我们来说,要求什么敦厚诚实之类的美德,那就等于扯掉死鬼的脚。敦厚?老实?呸!那样是活不下去的,不是吗?要想不低三下四地活着,只有三条路好走,一是归农,一是自杀,还有一个是靠女人”、“对于那个都不愿干的可怜虫来说,最后唯一的手段——就是围在上原二郎先生身边,喝它个一醉方休”。而他们就是用所说这4种方式面对现世的文化、道德、基调,他们的方式出于消极与绝望:上原先生及他的好友们采用第4种方式,直治则是第2种。 ②中的社会文化、道德、基调是包括①中的(旧)道德的,但在面对的方式上不同:和子选择革命,直治、上原先生则是绝望;和子相信革命,直治对革命也不相信,上原先生的观点做着放置的笔墨很少但绝望是无疑的。 本文阐述的内容就止于此。 死亡与蛇的莫名联结不做解读儿女与母亲——这个在直治眼中真正的贵族 的情感描写还是感人的。 文中有很多刻画心情绪、思考的比较好的段落,但我最喜欢的是这一段: “我一开始就不打算指望您的人格和责任,我只考虑我的一门心思的恋爱冒险能够获得成功。” “接着,我要和新生儿一起,进行第二回合和第三回合的战斗。 生下所爱人儿子养育成长,这就意味着我道德革命的完成。 即使您把我忘却,或者因酗酒而殒命,为了我的革命的成功,我也能健康地生存下去。” “我因您而感到自豪,我也想让出生的孩子因您而感到自豪。 私生子和他的母亲。 我们将永远同旧道德战斗到底,我打算像太阳一般活着。 请您也把您的斗争持续进行下去。”

  《斜阳》读后感(三):藏在骨子里的爱

  这是第一次阅读太宰治先生的作品,两天的上下班空挡时间里将这本书看完。昨晚看到弟弟直治写给姐姐的遗书时,竟泪流满面

  他写道:我还有一桩难以启齿心愿,那就是妈妈那件遗物---麻布衣裳。本来,那件衣裳经姐姐改制留给直治来年夏季穿的吧,请把那件衣裳纳入棺材,我很想穿。

  直治是不被大家看好的男人,被评论为有着贵族的孤傲和清高。不好好参军却染上大麻,在姐姐和子看来是一个厚重包袱。母亲却依旧惦记着这个不被大家看好的儿子,并听儿子说的任何话。直治复员回来也不经常待在家里,即便自己的母亲那时体弱卧床,他也不陪伴在身边。有空就是到店里喝酒,要么就东京游玩数日。

  从姐姐和子的日记了解到的弟弟直治,的确是位不务正业,不顾家庭甚至不体恤母亲的人。可是,我却偏偏被他感动

  他是爱母亲的,当听到母亲舌头无味,不进食时,他建议母亲戴口罩

  当听到母亲身体日渐衰弱时日不多时,他痛心,将眼泪隐藏于内心。

  当说起母亲的性格时,他认为那份高雅和贵族气息无人能敌。

  在他的心中,母亲是至上的存在。

  所以,在临死的遗书上才有了对姐姐和子说的这句话:我本该及早死去。只是为着一件,就是妈妈的情爱。一想起这个,我就不能死。人有自由生存的权利同时也有随时死去的权利。但是我认为,在“母亲”活着期间,这种死的权利必须保留不然,也会害死“母亲”的。而今,即便我死了,也不再有人因此而悲伤地损害了身体。

  也许这才是一份藏在骨子里的爱吧?

  《斜阳》读后感(四):战败后

  

一.革命和恋爱

战斗,开始。 不能永远沉沦于悲哀之中,我必须战斗。新的伦理吗?不,这样说也是伪善。为了恋爱,仅此而已。正如罗莎必须依赖新的经济学才能生存,如今,我只有一心投入恋爱才能生活下去。 耶稣为了揭发现世的宗教家、道德家、学者以及当权者的伪善,毫不踌躇地将神的真正的爱情原本本传给人类,他把十二个弟子派往各地,当时教导弟子的话语于我(和子)也不是毫无关系。(摘自《斜阳》中和子的原话)

腰带里不要带金银铜钱行路不要带口袋,不要带两件褂子,也不要带鞋和拐杖。我差你们去,如同羊进入狼群。所以你们要灵巧像蛇,驯良像鸽子。 你们要防备人,因为他们要把你们交给公会,也要在会堂里鞭打你们。并且你们要为我的缘故,被送到诸侯君王面前。你们被交的时候,不要思虑怎么说话,或说什么话。到那时候,必赐给你们当说的话。因为不是你们自己说的,乃是你们父的灵在你们里头说的。 并且你们要为我的名,被众人恨恶,唯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有人在这城里逼迫你们,就逃到那城里去。我实在告诉你们,以色列的城邑你们还没有走遍,人子就到了。 那杀身体不能杀灵魂,不要怕他们,唯有能把身体和灵魂都灭在地域里的,正要怕他。 (摘引自《新约全书·马太福音》第十章中文译文

  怎么会允许如绵羊般忍耐和软弱,怎么会丢下手中的刀? 为什么远藤周作的《沉默》中,日本政府要清理和打击基督教? 在那个幕府统治时期作为统治者武士阶级,怎么会允许丢下手中的刀,武士本就是靠着刀革了天huang。 而明治天huang重新掌权时候,“富国强兵政策,直至fa西斯主义,蛇吞象的野心。 怎么会允许丢下手中的刀。 但是,二战,日本失败了。

“当在战争时期还在鼓噪吹捧着圣战和军国主义的人在战争失败后马上改头换面宣扬起了民主政治,一直信奉的真理一夜之间被掀下了神坛。多年所被灌输的价值观念变得分崩离析,在一片混乱中丧失了原有的精神支柱信仰。对现实感到迷惘不安无助支撑自己的信条瞬间崩塌,新的价值又在混乱的现实之中。”

  女主人公和子甚至于,在曾经被日本政府强制清理和打击的基督教中寻找支撑生活的理论。 和子:“以往,这个世上的大人们教给我们,革命和恋爱是最愚蠢可怕东西。战前和战时我们都是这样认识的。战败后,我们再也不相信世上的大人们了。可以想象,正因为是好事,大人们才不怀好意欺骗我们,说是酸葡萄吧。”

  《斜阳》作者太宰治,1909年-1948年,在世的这39年内,经历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太宰治父亲,在政党中任职,曾任众议院议员和贵族院议员,经营银行铁路。 太宰治曾经参与过左yi运动,在1932年,因为对左yi非法运动绝望,青森警署自首,正式放弃非法运动,并回帝guo大学重修,倾心于写作之中。 作为贵族阶级,太宰治更直接地经历了日本帝guo和军事主义的观念灌输和崩塌。

  在1947年2-6月,《斜阳》诞生。战后日本的混乱,这就是小说中和现实中,所描写与存在的时代背景

二.斜阳 “已是黄昏时节

“两颊像蜡一般光亮,薄薄的嘴唇稍稍歪斜,含着微笑,比活着的时候更加亮丽。在我眼里,母亲就像pieta中的圣母玛利亚。”

  全日本最后的贵妇人,能够动作灵巧地舀了一勺汤,“嘶”地啜了进去,拥有“不合乎正式礼法”的可爱的喝汤方式,这位美丽的母亲,在秋天寂寥的黄昏,走了。

  直治的遗书: 姐姐: 我不行了,先走了。 我全然不知,我为什么要活下去。 就让那些想活的人活着吧。 …… 我还有一桩难以启齿的心愿,那就是妈妈那件遗物——麻布衣裳。本来,那件衣裳经姐姐改制留给直治来年夏季穿的吧,请把那件衣裳纳入棺材,我很想穿。 天快亮了。长期以来让你吃苦了。 再见吧。 昨夜酒醉,已经完全清醒过来了。我以本来面目而死。 再一次向你道别。 姐姐: 我是贵族。

  如何介绍直治?只消把这个名字放在他旁边:直治、太宰治。

三.斜阳 “是早晨啊”

“您此后依旧唱着格罗丁,格罗丁,和绅士淑女们饮酒,继续过着颓废的生活吧。我不想要您停止这一切,因为这或许是您最后斗争的一种形式。 我不想再对您说些显而易见大道理,不想再规劝您戒酒,治病,求得长寿以便出色工作之类的话。与其“出色地工作”,不如舍掉性命,彻底过着所谓不道德的生活,这样,也许反而能赢得后世人们的感谢之情。”

  牺牲者。道德过渡期的牺牲者。您和我,都属于这样的人吧。 和子:“我因无视旧道德和有个好孩子而感到满足……至此,我已经驱除了旧的道德观念。现在,我要同将出生的孩子一起,进入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的战斗。养育好我所爱慕的人的孩子,就是我道德革命的完成”。

  《斜阳》读后感(五):人世之苦

  这本里有《斜阳》、《维庸之妻》和《人间失格》三篇,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人间失格。

  主人公之所以觉得自己失去了做人的资格,并不是源于我一直以来误解的类似于“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思想,而是源于其真正意义上的对自我价值的否定。尾声中,老板娘将他称为“好孩子”,这也正是他不敢拒绝别人、只能凭谄媚同人交往的懦弱之处的实际体现。不求狂喜狂乐,也就不会有大喜大悲。他以此为人生信条,而就在他鼓起勇气为幸福生活尝试做出改变时,良子所遭遇的耻辱彻底击毁了他。他因没能拯救良子陷入了无尽的自责,同时又因良子的珍贵品质“信赖”被人玷污而对人类愈加恐惧,最终逃离“世间”,去过一种得过且过、放浪形骸的生活。

  可惜的是,纵然是太宰先生的文字感染力之强,我也自始至终无法对主人公产生共情。斜阳中的和子那种无视道德伦理也要坚韧地活下去的态度更使我感动。同样是逃避,直治在计划自杀时也不敢在母亲去世前先走一步、不忍让姐姐成为第一发现人,这份温柔简直可以说是直刺人心了。

  《斜阳》读后感(六):一个很早之前的读后感了

  有剧透~

  还有,太丧了,年纪轻轻看什么太宰治~

  我最先感知到的是女主人公和子的爱情观。一如朱光潜先生所言“恋爱中的对象是已经艺术化过的自然”,和子所爱慕的上原先生实际上只是她在理想中酝酿的一个尽善尽美的形象的投影。所以和子心心念念的上原先生不过是一具“寄托精灵的躯骸”。可是对于坠入爱河的年轻人而言,纵使万劫不复却仍奋不顾身。在最后选择与上原结合,依然不放弃爱情。如她所言:“这些人也许在干着错事,但是他们就和我的恋爱一样,不如此就难以生存下去。人,既然来到这个世界,无论如何都要想办法生存下去。”这就让我感到,这反抗命运的意味尤其浓厚了。

  而提到反抗,便不由想起《斜阳》里不乏激进的桥段。以弟弟直治的的自杀最有代表性。在很长一段的篇幅当中,我都是以悲观的视角去审视直治这个人,知道最后读到了他的遗书。我才发现,使用麻药是因为“不敢屈服”,“半疯半傻地加以反抗”;厌恶贵族,是以投身市井;迷惘,颓丧,却翻阅激进杂志渴望打破旧有的一切以创造新的世界。自我检讨之下,我发觉考虑到作品鉴赏的时空性,我不应站在现今的道德制高点上对作品中的人物加以指责。故而冒昧加以猜测在战后的日本青年们的心中应该都会有这样几个大大的问号:目前已经建立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否正确?自身将何去何从?世界将何去何从?因此在诸多迷惘之下衍生出太宰治这种所谓的“无赖派”。以颓唐,无作为,去反抗过去,然而前路渺茫。私以为直治身上映射了太宰治的意志。从直治的遗书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太宰治对于在这种颓丧的人生观下的怅惘,纠结与痛苦。如遗书中写道:“对于民众,我依然是个可厌的的装模作样的小丑。他们和我不可能肝胆相照,但我现在又无法回到已经舍弃的沙龙”。“同时,那些高管显贵和有来头的大人物,对我的粗俗行仪也会愕然生厌,立即加以驱逐。”这似乎是无作为人生观反抗命运的代价。尽管太宰治过着上原先生那随波逐流的生活,却仍把自己的反抗意志映射到作品之中。他开始对这无望的人生观产生了深深的恐惧与怀疑。似乎是想要希望点什么,随后又陷入了无望无告的地步。

  在《斜阳》中,有过这样一段触目惊心的话语“‘谴责我的自杀,说我应该苟活下去,但又不给我任何帮助,只是口头上洋洋自得地批判我,这一定是那些可以平心静气规劝陛下开设水果店的大人物。’”如同很多的文学大家一样,太宰治个人感觉也极其善于去勾勒一个社会的模样。寥寥数笔,人情冷暖便可体味。总觉得太宰治在其作品中并不想批判什么,可能是觉得自己没有资格批判。但却是将血淋淋的现实记录下来以待后人评判。

  《斜阳》读后感(七):自我救赎

  文中多次出现了蛇,父亲死时出现了蛇,母亲死前出现了蛇…一开始不太明白隐喻着什么,直到看到后面出现了玛利亚,牺牲者。我似乎明白了。蛇隐喻着死亡,苦难,罪恶。日本战后压抑的毫无希望的社会环境,家道中落,苦难开始了,苦难引出了罪恶,最后走向死亡。和子破坏蛇蛋的行为,在我看来是一种向苦难和死亡的反抗,这也说明了和子是能够抵抗苦难战胜苦难的人,因此和子活到了最后。

  文章结尾有种自我救赎的意味,因为出现了这种隐喻:牺牲者耶稣,圣母玛利亚(在天主教里,玛利亚被看做是新厄娃,人类始祖厄娃被蛇诱惑吃了禁果,从而带来了死亡。而玛利亚因对天主的顺服,给人类带来了生命。玛利亚的后代要踏碎蛇的头颅。)

  可惜人类的自我救赎必然走向灭亡,作者后来自杀了,他最终无法摆脱他心中的蛇。也或许自杀就是太宰治的自我救赎。

  《斜阳》读后感(八):斜阳‖没落的一代

  是什么原因让我非读这本书?

  看完这本书以后我就在想。我是从知日中看到太宰治和太田静子的纠葛之后才想着来读一读这本书。现在来看,这也算个契机。

  斜阳,还好不叫夕阳。倘若叫夕阳,我怕是从看到书名,就不肯再读了。斜阳更生出一种美感,不同于夕阳的通俗,神秘的美感。

  刚开始读斜阳的时候觉得普通,和子的母亲的贵族生活虽说让人可以想象,却也有陌生的感觉,毕竟我们这个时代没有那种没落的贵族,只得在自己脑中刻画出一个,大概的轮廓而已;读到一半觉得不解,更多为着和子的想法,成为“蛇一样灵巧,鸽子一样驯服”的人,是我所不曾想过的,因此而不解,也不不解于和子对于母亲的态度;而后便逐渐明朗,内心情感也逐渐跟随着起伏。从和子的母亲死去时,感情变得难以抑制,如果说和子的母亲是纯粹贵族的泯灭,那么之后紧接着的直治的自杀便是贵族没落以后挣扎而不得出路的绝望。是了,比起和子母亲的遥远而又模糊的影像的消失,直治的死亡来的更为鲜明,更让人压抑。

  对于直治,从一开始滥用麻药,到之后酗酒,挥霍无度。但是忽然到了《葫芦花日志》,又觉得这不该是一个我印象中的“混账”形象,又窥见了他原本骨子里有的清高,也模糊地感觉到他的压抑。再到后来的直治的遗书,为着心爱之人的挣扎,为着生的挣扎,为着从迷茫中逃脱出来的挣扎。但新旧更替是无法逆转的,纵然挣扎过,却也是颓然无力的,大厦将倾,一人之力只不过是杯水车薪。

  那和子又是这其中怎样的人呢?我猜不透。不同于她的母亲,她不是那样的纯粹的贵族,也比直治更接近于“农民”。她骨子里有些劳动人民的天性,有着同劳动人民一样的反抗。可同时,她注定成为不了真正的劳动人民。我忽然想到郁达夫在沉沦中写过,若能赐给我一个伊甸园的“伊芙”,使她的肉体和心灵全归我所有,我就心满意足了。如此一想,和子找上原先生给她一个孩子就不再难理解了。这,就是和子的生路,不管是不是道德的,但也求得了一线生机。

  不过,我看这书以及写这些,也有着对于二战的矛盾,但更多的是对于生命的探究。

  那对于我自己又是如何呢,我忽然想到。我痛恨着直治的行为的同时,却被他的思想所吸引,但我不可能像直治那样,我万分胆小,更敬畏生命,可我也不能如和子一般。直治遗书中评价那位画家说:

  他过着颓废的生活,口头上叫苦连天,事实上,只不过是乡巴佬进城,走向向往已久的都市,偶尔获得意外的成功,于是喜出望外,乐而忘返罢了。

  深以为然。斜阳8.4太宰治 / 2013 / 重庆出版社

  《斜阳》读后感(九):死是美学上的生

  一下午看完了《斜阳》,特意从直治的死来关注。

  贵族的挽歌。看到最后我不得不承认这个命题,战后贵族的没落。和子和母亲卖了别墅到伊豆乡下相依为命,直治以一种颓废堕落的状态活着。

  不论和子最后为了所谓的革命和爱情疯狂,不远万里倒贴生下一个声名狼藉的小说家的孩子。

  只直治的日记和最后的两篇遗书已经说明了他的痛苦,清醒,挣扎,孤傲,以及自杀的历程。

  他出身贵族,假装下流堕落试图走民众之友的道路活是他与生俱来的贵族的清高和孤傲使他格格不入。又因为下流被贵族世界舍弃。他有深埋的爱情,只临死前暴露在空气里一瞬。他深知母亲这样的人在当下地世道很难存活,所以第一次出场,看到卧病的母亲,就说出来极其凉薄的话“不如早点死了好,在这世上,像妈妈这号人,是很难生活的,太可怜了,叫人不忍看下去。”这话听上去大逆不道,其实对他而言是极其温柔的了,他从不认为死是罪恶,觉得生和死是一样有权利。

  他无限温柔,有着才华却故意写出很糟的小说,只为了逗朋友发笑,结果却被取笑,爱与不懂被爱。他沉迷麻药欠下钱,把老板带到自己家中拿东西典当,那时逞强地拿出自己珍视的东西,尽管他清醒地知道那些东西在药店老板眼里一文不值。他无比清醒,又厌倦着这个世界,也厌倦战争,他说比起卷进自取灭亡里,只想一个人单独而死。

  他装出下流的样子,别人就以为他下流堕落,世人是无法理解他的。他痛苦,想到了自杀。又因为对母亲的忏悔,再次想到了自杀。他比谁都明白自己是胆小鬼,或许对他而言,死亡是唯一出路。解脱自己远离他厌倦的世界。

  母亲生病说“听说夏花的人死在夏天,我本以为会在今年夏天死去,赶巧直治回来了,所以才活到秋天。”和子说就连直治这样的儿子依然成为母亲活下去的支柱。

  其实,对直治来说,母亲也是他活下去的支柱。“我本该及早死去。只是为着一件,就是妈妈的情爱。一想起这个,我就不能死。人有自由生存的权利,同时也有随时死去的权利。但是我认为,在母亲活着期间,这种死的权利必须保留。不然也会害死母亲的。”

  母亲病重,直治不守在床边,不是因为薄情,恰恰是因为太痛苦,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我们大多时候直面痛苦,是因为经历过太多痛苦后坦然,直治还像是孩子,胆小地躲了起来。

  我无法不承认这本书是贵族的挽歌。直治遗书最后一句仍在强调“姐姐:我是贵族。”

  但是也可以看出来太宰治对死亡的态度,从直治对死亡的态度里。正如书的序里写的,太宰文学所具有的善性,来自作家“原罪的自觉”,所谓“罪多者,其爱亦深。”

  《斜阳》读后感(十):容忍与对抗

  在七月的最后一天看完这本书。私以为太宰的书适合在夜深深,万物阒寂时看,容易浸到他的字里去,那份恒久的忍耐,孤独与对抗,便也浮现。

  看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生命的容忍与对抗。直治的生平令我想起了曹公,前者是日式的颓丧纵酒欢歌,恣意人生青春,后者则为中国文人传统的,以诗文过活,不时回忆往日辉煌,落泪伤感。直治荒颓自我的同时,道出:人有生下来的权利,自也有死亡的权利。在选择终结生命时,他等到母亲逝去,因他知道若他先于母亲而去,必致其生命凋零,这让他于心不忍,也避开了和子,不叫她第一个发现自己死去。这是对生命中最亲的人的不忍,也是他在临死之际,最后的慰藉。他容忍着自己脱不去的贵族身份,容忍着他人随处的轻蔑,容忍着母亲姐姐对自己的失望,同时容忍着自己对自己的放逐流浪。容忍的过程也是对抗的过程,对生命,他以殉道者的姿态对抗着。

  他的生命是一场悲歌,注定凄婉壮烈的,又如秋天的寂寥夕阳,恍恍然便落满了山坡。

  荒凉的故事载体,隐喻一个时代的悲怆。继而想到太宰说的那句:

  “听说喜欢夏花的人会死在夏天。”

  我们是冷艳的贵族。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斜阳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