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今天和我的明天》是一部由陈敏郎执导,黄尚禾 / 卢靖姗 / Timothy Weinert主演的一部剧情 / 同性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你的今天和我的明天》精选点评:
●令人完全混乱的电影名儿, 台湾导演向我解释电影的名字时,说英文片名是来自一首歌儿,但在台湾上映时要起一个中文片名,所以为了表达影片貌似平行的主线,起了一个这样的名字...这是个“寻找”和“遗忘”的故事,一个异乡人,一个陌生人,黑色气球,泡泡机。
●虽然此片给人的感觉很平静,但一旦细细品味,是个不错的一部艺术片
●昨儿第八届华语青年电影论坛的第二部展映片儿,相比之下,上一场的《狗13》显得给力多了。本片缓慢的节奏和对细节十分偏爱的画面,使得我老人家昏昏欲睡,神马异乡的孤独啊平行诠释啊神马的恕我表示那完全是装13的结果,没看完即离场赶末班车回家家了~
●一般般(CIFF10观影记)
●还是喜欢英文片名 tomorrow comes today 台湾男孩生活的很畸形 但愿他能找到让自己舒服存在的路
●实在是智商有限看不懂啊TAT
●文艺片。三分看,七分讲。蔡明亮,杨德昌。我们看的是同一部电影么?虽然就坐在一个影厅里,但每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你在想什么呢?它让我看到了一个男人的孤独导致的病态,以及病态导致的孤独,这是多么无药可救的恶性循环。
●形散而神不散的话就是fuck,事实就是太散,其实就是野心太大的表现。。。。很多小点都可以深挖。。。不过ds想说这是一部我真正见到导演真人的片子。。
●其实我是真的没看懂,完全不知道要说啥,男主让我感觉他有病好变态。最后导演谁他要表达的意思的时候好像是明白了一点,可是还是觉得没重点!!
●细腻,温柔。这个导演值得期待
《你的今天和我的明天》观后感(一):谁的今天和谁的明天
一部完全没有归属感的电影,两条偶尔相交的平行线,衬托着两个同样孤寂的人,繁琐的一件件小事堆积出各自自得其乐的简单人生,开放式的情节,开放式的结尾,故事如何开始,又将如何继续下去,没有正确答案。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小心打量着他人的世界,渴望接近又害怕接近,若即若离,来来往往的过客都只是风景,认真你就输了。不同的人看了会有不同思考和感悟,这也是这部片比较奇妙的地方,一些画面刻意的去强调,长时间的顿滞,我们看的不是电影,是寂寞。。片中的音乐很有特色,尤其片尾曲,算是一大亮点了吧。
《你的今天和我的明天》观后感(二):微妙
好文艺片总是得在电影院看的 有一种磁场 会让人身不由己的被吸引
整部片子的情节是由细节拼贴来的 一环扣着一环男主角从始至终都没有表现出对隔壁白人男子的感情来 只是在最后 他在楼顶对着他搬家的车子尽情的释放了他手中的泡泡枪 去他搬走的房子里 翻开抽屉 放出自己心事一般的气球
以及深深嗅着 自己爱的人的味道
对气味的迷恋也许是我们对爱人 最不变的一种坚持吧
影片中有个线索一样的举动 吹泡泡 五颜六色而脆弱的幻想和这种事物多么相像啊 连破碎后的声音都这样像 这也是太东方的情感了 好奇别人是否与自己一样 去听壁角 来证明自己其实不是一个人 也去和其他gay接触了 但是发现根本不是一回事儿 因为仅仅只是爱他 就觉得那么快乐 一个人在无人的楼道里跳舞
但绝不让他知晓半分
直到你离开
当然影片中其实不止这一条线 他与父亲之间的情感 也带着这种欲言又止 让所有和父亲沟通不畅的人 都会有些感同身受吧 一直记得他去看望父亲 发现自己送的东西父亲并不珍惜 可还是固执的撕日历 独独撕到了父亲节那一页
不想再继续说自己的感受
因为每个人都将有自己的解读
值得品味的文艺片 敏感 而又微妙 它在你身边 不是你 却又让你知道
谢谢华语青年影像论坛 不然 恐怕看不到这样精彩的电影
而且电影质量也比去年好了许多呢 加油
《你的今天和我的明天》观后感(三):遗忘和寻找
1、关于影片名字:
这部影片最初的名字叫《Tomorrow comes today》,取自美国虚拟乐团Gorillaz同名歌曲,三个简单的单词却组合成了一句难以用中文解释的句子。后来改用片尾达一在楼梯间上跳舞时的背景歌曲《异乡猛步》的名字,但未被采纳,最终改成文艺气息浓厚、与英文片名互相呼应的《你的今天和我的明天》。
2、关于达一:
达一一开始随母亲在国内生活,后来母亲去世,便跟着奶奶生活,再后来奶奶去世,便来到纽约投靠父亲,在纽约的一家中餐厅当外送员。达一随身带着一张照片,他逢人便问“你有没有见过我妈?”可惜照片上的人并非他的母亲,而是美国30年代巨星Marlene Dietrich(1930年的德裔好莱坞巨星,支持男女平等,且常穿着男装,承认自己的双性恋身份,是同性恋的代表人物)。面对达一的提问,有人毫不理睬,有人嗤之以鼻,有人竟然做出了正经地回答。
所谓遗忘和寻找,实际上对象是确定的而且是唯一的,那就是本我。
达一经常拿着泡泡枪俯瞰城市,这表现出他对纽约的憧憬,以及对童年的怀念,这就是他想要遗忘的和想要寻找到的,真正的他。
因为英文R L 发音不清,达一需要去医院接受舌根切除手术,切除掉舌根实质上是意味着与母语的分离,为了融入新的文化环境,必须对过去所属文化有所牺牲。
3、关于达一的父亲:
达一的父亲是京剧乾旦(男饰女)票友,气质阴柔而斯文,达一到戏班找父亲时,父亲正着旦角戏服对着镜子化妆,即将要上台演出八仙过海的桥段《东海大战金玉仙子》(仙子 在英文中翻译为 fairy,1950年之前,美国的同志被称为“fairy”),随后一双男性的手搭在父亲的肩膀上,似乎在暗示着父亲与友人之间同性情谊。
后来达一为父亲做足底按摩的时候,找来了一个情趣用品作为工具,尽孝道的同时,父亲发出引人遐想的呻吟声。这让达一和父亲的关系暧昧不清,大胆的表现手法,是在另一面刺激达一寻找自我。
4、关于“双胞胎姐妹”:
“双胞胎姐妹”是中美混血儿,混血儿的身份认同是模棱两可的,“双胞胎姐妹”是美国人,但外型像华人,她在寻找本我的同时,陷入了难以自拔的痛苦。所以她在遗忘自己的同时(为了融入新的环境),也被寻找自我深深困扰。
5、关于白人室友韦恩:
韦恩从事着清洁公用电话的职业,在半夜回荡纽约街头。清洁本身是有冲刷的意思,也有还原的意思,冲刷便是遗忘,还原便是寻找。
6、影片结尾:
达一在抽屉里找到舍友的内裤,深深地嗅了几下,然后忘情的在楼梯道起舞的片段,正是回应了影片的答案,这才是达一,他开始尝试着面对自己同性恋的身份,开始尝试着接触真实的自己,而这个真实的自己明显不会与陌生的新环境相互抵触。
7、tomorrow comes today:
姑且把“comes”当做“袭击”“覆盖”的意思,那这段话就好理解了,明日冲刷着今天,我们无法回避正在发生改变的事情,但我们可以在千变万化的时间和空间下,牢记真实的自我。
8、另外一些感受:
整个影片在表达“寻找”和“遗忘”的主题下,每一处细节的隐喻都恰到好处,甚至精彩极致,但这样的精彩运用太多,导致节奏上的琐碎。比如双胞胎的那段,完全可以拎出来作为另外一部短片,它没有充当推动剧情发展的不可缺因素,所以在影片中显得相对独立。达一身上的表现有些生僻,比如他的“母亲”等,这让很多并不了解过去故事的人很难想通,至少在放映厅里是有很多人对此表示质疑的。最后,橱子里的两个黑色气球到底代表了什么或者暗示着什么,我没想清楚,不知道看过片子的你们有没有想法?
(部分资料来自导演自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