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恨世者》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
日期:2020-10-22 06:18: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恨世者》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

  《恨世者》是一部由Clément Hervieu-Léger执导,Yves Gasc / Eric Genovese / Florence Viala主演的一部喜剧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恨世者》精选点评:

  ●法兰西喜剧院目下这帮演员应该是全球范围内最顶级的高手,呈现莫里哀这部事实上的终极悲剧看上去不费吹灰,其实是深不可测的对表演的控制力,光阿尔赛斯特完全陷入痴狂但不吃螺丝,全世界感觉就没几个人能做得到。 看完戏终于可以重新体会一遍《单车上的阿尔西特斯》了。

  ●四星半。单看上半幕会觉得对话琐碎到了极致,磨磨叽叽、没完没了,但下半幕的各种小空间对话真是高潮迭起。莫里哀用腥辣的笔触,劈开了上流社会个体愤世嫉俗和虚伪谄媚共存的畸卵筋膜。迸溅出的汁液黏腻又令人上头,令当局者神经坚挺异常。可这份持久,也并非专属。你背靠的,很大几率便是一片充满卵蛋的青青草原。同时,看完的你一定会相信,琼瑶和马景涛是莫里哀的极端信徒。

  ●现代的服化道,重现17世纪莫里哀笔下的人际关系,从一个极端映射了当下。起初认定的主角是丧丧的男一,结果活活被女一夺去了戏剧焦点。#肖像#游戏贯穿了两幕戏。恰恰验证了男一消极厌世的哲学,但结果,怎么觉得他才是一败涂地、退无可退的那一个?

  ●戏剧影像*猫悦。4.5/5,虚伪(惺惺作态的社交场)、怀疑(比真相更折磨人)、怒火(直言不讳的格格不入),布鲁姆认为阿尔塞斯特是莫里哀的哈姆雷特,两者都将“讽世”作为某种英雄主义的内涵,只是后者一心求死,而前者迈向“全然的孤独”,剧本对社会的谎言状态毫不留情的刺破(末幕高潮赤裸裸的拆穿),几乎将自身化为匕首,但莫里哀并不耽于讽刺,也写出了布鲁姆说的“主张真情实感的危险”,即空虚与孤独,他甚至说出“每颗心中都有天性存在”(用现在的语言重述就是每种心理活动都有基因影响)。也像哈姆雷特一样,阿尔塞斯特只能用表演来存在,他的非理性来自一种忧郁的思考,不知道这是不是莫里哀的自传性所在。此版表演比较激烈,大量使用广角镜头,让人与人的距离显得遥远。

  ●#bigday#终于把打开三次都有始无终的《恨世者》看完了。非常莫里哀的戏非常法国的排法,如果不能忍受三小时的叨逼叨还是劝退吧。我始终觉得莫里哀还是时代造的英雄,特别是在他和路易十四的“相互成就”之中。莫里哀毕生任性,背叛自己的阶层,但刚好奉俊昊的《寄生虫》让我意识到,他们当中有如出一辙的对阶级固化的绝望让人不适

  ●20190921中间剧场的高清放映。看历史这么长的老本子重排戏是有风险的,经典的思想和手法会被无数遍地模仿,回看真身反而觉得老套;并且几百年下来,原作的价值观在现代视角下也容易变形,比如《李尔王》。 前阵子看《伪君子》就觉得人物形象夸张得脸谱化,感觉如同9102年了怎么还有这么老的梗,《恨世者》也有这个感觉,时不时要提醒自己,这可是莫里哀在那个时代的本子啊。 三个钟头,台词很密集,节奏在中途令人有点不耐烦(男主人设太讨嫌了……),但演员真是好极了,主角和配角都好,表情与小动作细腻又富有表达力,也是外露型的演技,却不让人觉得过分浮夸或者装腔作势,一水儿高分正面教材。辞令也很考究,风姿正盛交际花和年老色衰卫道士的对手戏非常出彩。 四星。P.S. 我觉得女主的演员很有一种别致的妩媚感。

  ●结构工整优雅,转场干净优雅,哲意对话隽永优雅。只是,整体气质太过正剧向了,莫里哀作品里的那种高级喜剧感还可以再挖掘。

  ●漫长的絮叨,后半小时非常好看

  ●2019.8.9.国贸百丽宫. 法国戏剧似乎喜欢先着力于塑造人物,其次发展情节,这让人对极富个性的人物印象深刻,但面对只彰显性格的桥段难免感到冗长。主人翁典型的INFP,追求纯粹的真实和完美,眼中容不得半点沙子,但讽刺的是到头来自己也不是圣人。莫里哀功力深厚,现代服饰绝美,贵族的天鹅绒西装,风韵犹存女郎的大衣配西裤,令人心折。

  ●先听中戏的老师讲了不少莫里哀的八卦。剧后又听见有人说要找剧本看,台词太精彩太过瘾了,这大概就是喜欢和热爱的区别,我过完瘾就算了。

  《恨世者》影评(一):怪人是被定义的

  UCCA。

  人物多少有些符号化,男主和斯多克芒有点像,两者都几乎要变成作者的传声筒,舞台化后大概是有改善的。剧情发展上好像有些bug。因为是两种对立思想的图解,所以人物单薄、缺少些个性,冲突戏变得重复冗长,群戏也无趣,角色有时不知为何会突然出现在舞台上,等等。导演极力尊重剧本,并没有大刀阔斧地去改善节奏,以至于这出戏有些难看。。。剧本有硬伤,既然服装都用了现代服装了,为何不再大胆一些,作一个现代诠释呢?

  一个成熟不足自恋有余、刚愎自用的怪人。莫里哀有许多清醒的、“反”社会的、直逼灵魂的怒吼,我时常对不公、虚伪感到无比愤怒时也如此发问过,而其总是被定性为幼稚的、理想化的。是的,如果不能live with it,还能怎样呢?那位“清醒”的朋友说的其实没错,如果没有大多数的不公不义,美德又如何被突显?但是,这同时也是无奈之词不是吗?所有事情的存在,都需要我们予之理由,否则我们会无法自处。怪人是被定义的。虚伪放荡的女孩其实是现实社会的浓缩,怪人对其保佑理想和热望,但是一次又一次地被打击,他指出的那些丑陋恶习没有一次被女孩重视更别说改正,在他一次又一次尝试改变社会、原谅生活之后,迎接他的总是灰心和愤怒,他是一个可怜可恨的人,这是彻头彻尾的悲剧。当我们知道某些事情是违心的甚至是错的,但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我们或自愿或被迫地去做时,这也是彻头彻尾的悲剧。

  《恨世者》影评(二):补8.7《恨世者》剧评

  三个小时过的好快……是好烧脑的一部剧,也是第一部激起懒惰的我写repo(或者是什么东西)的欲望。就是自己记录一下思考过程和从中体会到的关于戏剧关于人性的一点东西,思维能力不强,大概也有好多错误。

  所以这部和上次看过的《哈姆雷特》一样,导演都将布景和演员着装现代化了。看《哈姆雷特》的时候觉得本尼穿着牛仔裤运动鞋但一口一个thee有点出戏(哈哈)。但是这次剧前导演对于这个想法的说法对我来说也有点启发。《恨世者》是1666年就开始演了,而将古典戏剧现代化是能让经典作品永不过时,并且让观众更能以当下社会和生活的视角去重新审视作品里的故事和道理,同时也有不同的思考。想想看也挺有意思,在1666的法国,一位公爵从法兰西喜剧院眼神坚定、焕然一新地走出来,第二天仆人们发现公爵放弃全部家产,只留一封信上写着:我要爽快地与人类断绝关系。在2019的中国,一位青年白领从电影院门口走出,拿起手机打开微信,强有力地打下几个字:人类太过阴险。我要辞职。(脑洞太大)

  导演采访结束之后就是男主角在化妆间里准备的镜头,就那么简单地穿上西装外套,从狭窄的后台楼梯走下去,和到另一个准备室的女演员们打招呼,说:“一会儿见”。然后广播响了,提醒演员上台,再自己一个人走上几层楼梯,嘴里念叨着台词。然后没声了,才发现他已经在台上了。

  看看我还记得多少吧:最开始是阿尔塞斯特一个人在台上徘徊了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声音,直到后来他的朋友非兰特上台了也是。阿尔塞斯特指责非兰特阿谀奉承,而且甚至都不知道那人的名字是谁。觉得“谁做这样的事情都应该被判决死刑”,一上来就很激烈,张力很大,而且直接引入了主题(在我看来),是人究竟要不要绝对地真诚、忠实,抛却那些客套。阿尔塞斯特对自己的信仰(可以这样说吧)是近似疯狂的绝对的坚信,他受不了一切不符合自己信仰的事情和看法,就连自己的朋友也不行。我本以为要引发他们激烈的争吵,然后非兰特超甜地笑了,说:可不可以把我的刑法减免一点,我的朋友。当然后来他们也关于这事争执了很久,非兰特说:那些美德正是在艰难中获得才更显他的价值。那段话是中立的,缓和的,也不失“恨世”的一种没有丧失大多数自我的,大多数具有高尚品德的人的看法。最开始这段可以看得出这一对好友对自己的信仰的坚定,还有非兰特对阿尔塞斯特的几乎无限度的包容和关爱(非兰特:我必须跟着你),我认为他们有这样的争执也不是第一次了,非兰特非常清楚阿尔塞斯特的疯狂在宫里如果没有他会有多么恐怖的后果。非兰特真是个温柔、理智、成熟的人,如果自己是赛丽曼娜的妹妹,大概每个人都会欣赏阿尔塞斯特的真诚和执着,但是至于爱情还是会选择非兰特吧。关于最后为什么他也抛弃了阿尔塞斯特(但看剧里来看应该是抛弃了),我想一是觉得自己仁至义尽,阿尔塞斯特也无药可救,二是投入温柔乡,什么也不想顾忌了吧。

  阿尔塞斯特正在气头上,不巧奥龙特来了,这段很好笑。他想要阿尔塞斯特恭维他的十四行诗,虽然不懂法语,但是诗的结尾那两句听着就很好笑。非兰特先为阿尔塞斯特做出了表率,然后躲到一边看他的表现。这里太有意思了,我还记得他最开始不敢明说,只说自己曾经“对一个人说过”,那些品德高的人们应该控制住自己创作的双手,不要手痒痒去创作,还不满足于自己那些已有的功名利禄,让那些装订书的可怜虫实现自己的作家梦(大概记得这样,可能有出入)。后来就直接臭骂。

  话锋一转说到了阿尔塞斯特的爱情,这是人物矛盾的开始了。阿尔塞斯特自己明明简直是世界上最讨厌奉承、贵族社交的人,可他又偏偏爱上了一个最爱社交的贵族小姐。而且这里有线索,就是他说:哦她一定爱我,不然我也不会爱她。看来爱情是即使是世界上最理智的人也会因之违背理性,而且是一次次地。柏拉图把人分为三个部分,理性、感性和肉体欲望,并且认为理性居多的人就是最高尚最高等的人,不知道那些哲学家自己的爱情是什么样的呢?话说回来,这部剧里把阿尔塞斯特对爱情的“不理智”,和他对于爱情与自己坚信的真谛一次次相悖的愤怒,还有对于改变的无力表现的很好。

  (懒了)后面就是两个公爵和妹妹出场,喜欢吃饭的那段戏,非常自然地展现了贵族之间的生活状态,想起了《茶花女》里写的玛格丽特最喜欢的那些聚会,不过剧里没有过多的奢华。喜欢妹妹(对不起我忘了她的名字)说的关于爱情的那段话:“面色苍白毫无血色,就是肤色洁白如茉莉花”那段,她明白爱情本就是非常不理性的,所有人在爱情面前都会或多或少地丢掉一些原则。也很喜欢两个公爵下棋那段,特别是红色西装高个公爵的发言:我有钱有势长的帅有才华,得不到的职位应该也不多,实在是想不到忧伤的理由呢。他应该代表了当时大部分贵族公爵的样子吧,高傲自大的样子演的很好。塞丽曼娜,呵呵呵,我也被她的外表骗了,是真的很漂亮很纯真。后来所有她的追求者一起来“揭发”她的时候,我也真的吃了一惊。在我简单的思维看来,这也是当时贵族“交际”时的一种现象的描写吧。塞丽曼娜注重交际,像那些年轻女孩们一样因为有很多的追求者而骄傲,这是通过那个老一点的夫人(dbq我又忘了名字)口中点出的,其实内心因为自己年轻貌美也很轻狂。但我也不知道,她对阿尔塞斯特有真诚的爱情吗?最后她给他的希望,是想在失去了那些追求者之后拼死挽回他呢,还是真的爱他呢?我认为还是前者,因为表妹已经说过,她的姐姐根本也不知道自己到底爱谁。如果这样看来的话,她实际上还是个轻浮爱面子、名声的年轻女孩。结局真是太有意思了,在阿尔塞斯特第273890288次为爱情放弃理智之后,他还是对塞丽曼娜抱有希望。。。然而塞丽曼娜一脸不可思议,带着泪水的脸庞有点扭曲。去无人的沙漠居住对一个二十岁的灵魂来说太过分了吧?你要让一个二十岁的女孩抛弃社会,去加入你的孤独?(台词记不太清了)访谈里说莫里哀在这部剧里将人物的每个特性都夸大了,观众确实能体会到这一点,表演和台词越往后越激烈,真希望我会法语,这样就能更好的听听他们的台词。

  对于我这个入门者来说,转场(是不是叫这个啊)成为了我评价一部剧的好坏的因素之一,我觉得转场的形式对一部剧的连贯性很重要。这部剧和《哈姆雷特》的处理方式差不多,都是通过一点bgm和仆人收拾家具进行很自然的连接,一点也不会出戏,毕竟这件事情合情合理,比就是简单的关下灯,而演员的动作还能看得到那种好得多。

  可能和导演的想法和呈现方式也有关,我觉得真正的经典永远都不过时这句话一点也不错。我想大概是因为无论时代、社会、生活怎样变化,人类群体里中总有一些亘古不变的真理、感情和烦恼,以及对一些问题永不停止的探索。我认为以这种形式将经典流传下去是正确的。

  关于内容,也许每个人最开始都是阿尔塞斯特,但是在不同的经历、选择和思考之后,有些人变成了塞丽曼娜,有些人变成了非兰特,只有很小很小很小一部分人,还是阿尔塞斯特。

  看完之后想到了两个人物,堂吉诃德和斯特里克兰德先生,他们三位都近乎疯狂的执着于不同的事物,虽然其他方面没什么相似。

  有两个问题想不明白。访谈里还说,钢琴的旋律表现了塞丽曼娜对阿尔塞斯特的感情,所以是咋表现的呢?没有过多关注钢琴旋律,而且我觉得旋律一直都很平缓。(前几天新经典wb上发了这首,原来是一个法国钢琴家为了这部剧特地写的,不得不说真的很好听)还有一个就是,为什么在塞丽曼娜在饭桌上疯狂吐槽某一贵族女子的时候,红西装公爵好像很尴尬,笑不出来,欲言又止的样子??当时我的猜测是他喜欢那个女士,但是后来她也并没有出现,而且他也在追求塞丽曼娜?很好奇,不知道有没有看过的人可以来讨论一下。

  最后,这次观剧感受真的极佳,可能也因为人不多的原因,大家都特别的安静,除了轻轻的笑声之外真的没有噪音!!太难得了!安静到什么程度呢?录制现场的法国观众的咳嗽声都能听到(btw是因为录制的时候是冬天感冒的人多吗?录制里好多次有巨大声的咳嗽hhh)

  一口气写了这么多,然而其实这才是这部剧的冰山一角。(如果我还有热情的话)剧本到了之后会再看看那些细节。喜欢这个故事,其中很多东西也很值得好好琢磨。希望以后还能看到更多更好的戏剧。

  《恨世者》影评(三):碎碎念的记录一下(主要是上半场)

  “没有缺点的人尽是伪善

  ……我的心受不惯……

  如果能把我的心从束缚中挣脱出来

  这个平庸的时代,他们对什么人都是赞不绝口

  人心是看不见的,(当你在爱情或友情里开始不断捕捉蛛丝马迹的时候,人只是离一切真相渐行渐远)

  ……”

  宴席上的主导者是女主,她滔滔不绝地表达,氛围逐渐走向诡异,每个人都被谈论一番,即便女主那么爱讥讽,聪明过头却处处厌世、挑人毛病的男主依然留在房间里,“因为人们总没有多的地方”,绝对坦诚又充满实施虐/受虐的关系,每个人都在发出真诚的讽刺与批评,“傲慢,拥有王室的姿态”,当厌世的愚者陷入爱河的时候,他还是那么怪异而可爱的(毕竟他还是他),收到的回报则是一屋的讨论,虽然整个宇宙依然千穿百孔。不要抛弃幻想和自欺欺人,摆出各种条件与可能性,这是绅士或纨绔子弟们那虚伪的约定,夫人之间的良言劝告,非常微妙,有种“以其人之道 还治其人之身”,都是女人间的嫉妒与不理解在惹祸,音乐化解了一些尴尬,从有皱纹的妇人脸上,闪过无忧无虑的少女的模样。

  幕间时刻:

  可爱的男主演之一在休息室接受采访,过后走下楼道并摸了一下莫里哀雕像的鼻子,说“这是传统”。/ 莫里哀剧目里的情话也是简短而有力,俏皮至极。恨世者 (2017)8.22017 / 法国 / 喜剧 / Clément Hervieu-Léger / Yves Gasc Eric Genovese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恨世者》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