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之城》是一部由比利·奥古斯特执导,Adam Tønsberg / Morten Hoff / Peter Reichhardt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儿童之城》精选点评:
●少年之间的友谊总是时晴时雨的。
●没有父母关心的成长,性格会畸形的;懦弱的人内心是痛苦的 ,会有挣扎;为了友谊失去自我是得不到友谊的,做自己更重要
●
●对于孩子,现实总是残忍的!他们游走在复杂与简单之间,没有人指引便会像无边无际的大海,一眼望不到边……所以,他们需要的也并不是简单的爱而已,他们需要的亦是很复杂的东西!!!
●丹麦美少年神马的~(¯﹃¯) 觉得Bjorn有山羊皮安德森叔和播年轻的感觉~ 而Steen像Carey Mulligan... 小胖也很萌,赏心悦目啊~ 但是个残酷的成长故事。
●家庭关系 伙伴 小团体,都够残酷的
●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吧,因果因果。
●影片从从彼乔恩回家开始,在彼乔恩回家结束。在这个过程中他和另外两个孩子史登和穆勒经历的成人难以理解的创痛。
●
《儿童之城》观后感(一):Zappa是一条鱼
看了丹麦导演Bille August的两部片子《Zappa》《Twist and Shout 》。分别译为《儿童城》和《青春岁月》。译者是好心,这2部电影有共同的主人公,算系列吧,而且的确是由童年到青年。但真的没有直译更传神。
Zappa是一条鱼,它很凶,它吃别的鱼。它在宽大的水箱里游弋。可是它孤独,水箱里只有它一个。别的水箱里有成群的小鱼。它总爱游到箱边,张开嘴,瞪着圆眼睛。最后它被人捞出来用鞋后跟踩死了。他是富家子。空荡荡的大房子却不象家。他偷钱,抢劫,把同学的鹦鹉用橱柜挤死。除夕夜,他环顾四周,身边一无所有。那一刻。童年多么残酷。
“Twist and Shout ”,Beatles的经典。埃里克,安静内向的男孩。妈妈有精神病,被父亲整日锁在房间,她曾经是诗人。一天回家,妈妈不见了,他骑着自行车,从下午找到夜晚,眼里的泪。他和妈妈在夕阳下给天鹅喂食。埃里克要带妈妈走,他偷着在半夜走进父亲书房给外婆打电话,一切安排好了,门口一条黑影。没有比这更恐怖的了。他说:我知道有一天你也会把我锁在屋子里!以爱的名义伤害,让人窒息。
最后他带妈妈走了,汽车停在绿色的原野。
挣扎与呐喊,就是青春。
《儿童之城》观后感(二):【影记】儿童之城
⑴三个男孩在照相馆里脱裤子拍露屁股的大头贴。彼·乔恩,穆勒,思登。
⑵这部影片使我看到了《伴我同行》中的一些影子。
⑶性教育课上,穆勒总是嘻嘻地笑个不停。老师:“关于阴茎和勃起,并不好笑。”彼·乔恩:“甚至老师也会勃起的。”
⑷穆勒转轮盘赢得了摩洛哥脚垫。
⑸扎帕是养在鱼缸中的邪恶的鱼,思登用另一个鱼缸中的小鱼喂它。“思登,你已经不是一个小孩子了。”
⑹少年之间的友谊总是时晴时雨的。穆勒为了拿回自己的摩洛哥脚垫而被迫吃下了肮脏的树虫;思登弄死了穆勒的鸟而被穆勒狠狠揍了一顿。
⑺思登总是独自一人和扎帕说话,那幽绿色的鱼缸像一个微小的私人世界。思登的精神交流通过呼唤扎帕的名字一点点完成,这是他无法从父母身上获取的安慰。孩子心中注定有太多尚且无从参透的大人的东西,那些残酷的注定被现实捉弄的生活领域,他们要真正懂得,还需多久啊?即便是真正的大人,懂得这些的又有几个呢?
⑻彼·乔恩踩死了思登的扎帕鱼,一切恍若回到思登弄死穆勒的鸟的那一刻,生活像电影般原景重现,细致入微却而又疯狂得可怕,对大人而言不值一提的一只小鸟或者一条鱼,在少年的眼中却显得那么重要,甚而重过友情,重过青春,重过生命。
⑼彼·乔恩带着弟弟打开窗门,看见那漫天绽开的烟花,时光仿佛一瞬间滞缓下来,那些逝去的不曾逝去的人与事,将在心中伫留多久?或许只是短短一夜,又或许是一辈子。
《儿童之城》观后感(三):初识比尔.奥古斯特
不是儿童电影,而是描写儿童的电影.看后没有一个整体的想法,而是很多零碎的记忆.
首先关于北欧文化,记得以前看过一篇文章,说北欧尤其是瑞典和丹麦的性开放是世界上最早的,看来确实如此.不过如李敖所说,这也没什么不好,开放之后至少犯罪率减少了很多.
思登的嗓音
听到这个与众不同的声音就随时会产生莫名的好奇心,思登应该从小就没有太多的安全感,因此总是希望有个方向指引他,或者说希望看到确实的东西,讨厌处于并不明朗的的环境之中,就像那个匍匐在帆布下的游戏,令他真切的体会到了身边的空荡与无助.而妈妈并不了解他,也并不关心他的感受,妈妈是素食主义者,而那条ZAPPA则吃荤,也许这就暗示着思登所处环境的矛盾.思登并不是不想成为好孩子,而是在他的字典中根本没有"好孩子"这个字眼,即使在脑海中出现过也会即刻被现实所淹没.影片结尾时,从思登死时的眼神可以看出他应该想到了这个结局,或者说在等着这一天,因为这一刻他感受到了自己的存在,之前所作的一切坏事也都是为了表现出自己可以靠破坏而作用于这个社会,并且不再受到周围人冷漠的待遇.
最后,烟花--转瞬即逝,就像我们的童年一样.
补充:
1.里面在游乐场时那段音乐一直很喜欢,但不知道叫什么,就是香港有个电视剧<大时代>中也放过,很感人...
2."我们是一起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 这个听起来有点搞笑,就像苏文茂那段儿相声,"咱们是一伙儿的,他一个人怎么也弄不过咱们俩人儿..." 这到底是谁帮谁啊^_^
《儿童之城》观后感(四):狗脸样岁月 丹麦导演奥古斯特作品两部
狗脸样岁月
——丹麦导演奥古斯特作品两部
周末在家看了上星期买的奥古斯特选集,里面有《儿童之城》和《青春岁月》两部电影,对于奥古斯特的大名我不甚熟悉,丹麦最有名的导演除了拉斯冯提尔外,我知之甚少。所以当看了奥古斯特的两部影片后,我才知道丹麦的好导演其实很多,这显然是尝过鲜以后的唠叨,其实我早就知道北欧电影是世界上最美丽的电影。
儿童之城
小演员在奥古斯特影片里算是一个亮点,纯真的男孩,眸子里无时不透露着安静,柔美的神态,奥古斯特将阳刚的少年表现的如一个闺中少女,反而本该拘谨点的女孩则时常是引诱男生走入性爱之海的“魔鬼”,这是《儿童之城》最值得回味的地方,正是导演将主动与被动的身份置换了,所以影片带给观众的冲击是显著的。
当然,过分关注电影里的性爱关系显然不是一个专业影迷的做法,《儿童之城》不仅仅有青少年性爱做噱头,电影的艺术感也十分强。例如电影的结尾干净利落:打伤伙伴的哥哥平静走进家门,稍稍抹了下额头上血迹,便和弟弟安然的走向窗前观看新年焰火。影片用小主人翁过分沉稳的表现来展示其内心的挣扎,在观看闪烁的焰火时,其内心则是纷杂凌乱的,而电影就在这里打住了,之后是黑幕,连结尾字幕也没有。
《儿童之城》的将叙事主体放在两个男孩身上,虽然他们在价值取向和家庭背景上都大相径庭。但他们仍然是一个团伙里的兄弟,他们用团队的力量到处调皮,有时还为了钱,酒去偷抢。他们的团体很规范,懦弱的人不许进入,只有胆大的人才能加入其中。其中胖子最后的退出便证明了他们的“排弱性”。
他们也许想将团队办的和巴尔扎克小说《十三人故事》里的十三人那样强悍,但家庭不合男孩的心狠手辣渐渐吓坏了另一个男孩,心地善良的他开始“憎恶”男孩的无情和残忍。不久,团队在一阵无形的波涛中渐渐瓦解,之后迎来的是两个曾经兄弟的“血拼”。
《儿童之城》另名叫《卡帕》,卡帕是一种食肉鱼,它残忍,性格乖戾。正好与影片里那个家庭不合的男孩相似,男孩将卡帕当做宠物喂养在鱼缸中,父亲和另外的女人同居让他对一切充满不信任和仇恨。再加上青春期的躁动不安,他的愤恨更加强烈,最终表现在他对待事物的残忍无情中。
而另外一个男孩,他之所以是团体一员,只是为了显示自己是个正常的男孩,因为团体有锻炼自己变“坏”的机会,俗话讲:男人不坏,女人不爱。他只是想尽力使自己变的充满男人味,然后和心仪的女孩共沐爱河。
被团体逐出的胖子胆最小,懦弱,即使是为使自己变强加入其中,最后进入团体后他仍是团体里受欺负的人。所以他根本就不是团体适宜者。他更适合与父母安居在河边别墅,通俗的说,被团体排斥的他其实是个小资产阶级分子,而这种阶级的成员是不容许任何人侵犯自己利益的。
《儿童之城》其实描绘的是个即将成为各自阶级新生儿的一群孩子,他们在少年时代就展示出各自的阶级立场,即使有意化解阶级利益造成的纠纷,但理想最终都走向破灭。其中两男孩的“血拼”就是两种阶级的内斗,家庭不合男孩家很富裕,富裕到母亲大多数时间只用安静坐着练瑜伽,但这种物质的富裕并不能让父亲归来,每当夜幕降临就是他和母亲守着空荡荡豪宅,唯一能让他忆起父亲存在的只剩下走过钢琴时,听到父亲曾在那弹奏的肖邦夜曲。缺乏家庭温暖的男孩,只能将青春的希望寄在一条能“杀死生命”的鱼身上:
渐渐的,他发现自己变的病态而迷茫,突然他感到恐慌,因为自己是个有钱的病人。
和有钱男孩“血拼”的他只属于全丹麦大多中产阶级里的一个小家庭,和所有勤劳致富的中产者一样,他的外表干净,亲切。而且还是个美丽的男孩,生活上他没经历什么风浪,他所追求的东西也很简单,一个爱自己的女孩和一份事业。只是很多时候,他仍然表现的不成熟,那也是青春期男孩的共同特征:强烈的好奇心和无名的渴望。
青春岁月
到了《青春岁月》,中产家庭的男孩有了新欢,他毫不犹豫的抛弃了在《儿童之城》里的爱侣,转而投向了一位比自己成熟的女孩怀抱。DVD简介里有很简单的一句话说明他为何离开“旧情人”:和以前有些拘谨的朋友相比,这个女孩让他充分感受了爱欲的快乐。
这一句话的回答显然太简单,但男孩变心的理由,性欲确是占了大比重。以前他爱过的女孩家庭殷实,良好的家庭环境呵护她成长成一个矜持的少女。而新碰到的女孩则完全不同,那是个普通海员的女儿,母亲也只是餐厅里的服务员领班。当男孩遇见她后,即被她身上散发的“肉体魅力”和青春光彩给打动,他在遇见女孩的第一晚便爱上了她。
电影在他遇上新欢后变得颇有意思,因为旧日情人敏锐的发现了他的变心,她开始公开的表示自己的醋意,并且毫不顾忌男孩的尊严。男孩决定与她彻底了断,但这个了断,男孩根本没有主动权,因为在新欢怀孕后,他还是得硬着头皮走进女孩家找她借钱(当然没有告诉她真因)。但无论如何,两个家庭背景差距大的人最终不会走到一起,男孩后来在订婚仪式的逃离便是这种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明证。
和《儿童之城》一样,为使影片产生强烈的对比,导演安排了另外一个男孩作为叙事支线,那是个内向,母亲常年病重的男孩,他父亲表面上正直严肃,其实私底下是个“淫棍”,每周五他总谎称开会,却暗中和妓女在城郊享乐,这个秘密最终被男孩发现,他愤怒的带着母亲离开了这个假道学男人的威权统治。
《青春岁月》的开头即是俩男孩坐在开往外地的卡车上,他们这时都是“逃离”的代表,中产家庭的男孩和新欢的感情很快就结束了,但是借他钱(男孩把钱用在新欢堕胎上)的女孩非要与他订婚,他为了不背叛自己的真心,毅然的离开了订婚仪式。而到了影片的结尾,也是开头的那辆卡车上,他们此刻心靠的比任何时候都要近,尽管男孩对朋友背叛情感,另寻新欢的做法感到过愤怒,但他们此时都在一条远离岸边的船上了。
两部影片都透露着强烈的田园诗风格,影片的开头也都是用很传统的古典音乐带出,奥古斯特完美的将现代生活和古典情韵结合一块,使人在现代的风景中也依然能感受到欧洲古老的气息。而他纯净,柔美的画面更让人仿佛置身在广袤的草坪上,而一个转身中,又似乎被带到了维也纳王宫的宴席中。
描述青春的影片,有《猜火车》,《发条凳》这些残酷,阴冷的类型,也有像瑞典电影《狗脸岁月》那般温情叙事的影片。奥古斯特的《儿童之城》和《青春岁月》正好将青春的残酷和温情都融入到影片里,这样的糅合使得他的电影在表现现实的同时不抹杀电影的温情和美感。
如果你是青春片的忠实拥趸,或者热衷回忆温馨有趣的童年,奥古斯特是个不错的选择,当然它也适合不快乐的青春所有者。因为影片总会激起你“狗样岁月”里的顽皮,倔强和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