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井小姐的秘密生活》是一部由三木康一郎执导,佐久间由衣 / 村上虹郎 / 大后寿寿花主演的一部爱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啊佐久间由依还是好看的
●在渋谷toei with miho サクちゃん用力过猛的表演,俗套的剧情和说教...
●为什么某些モデル出身只有脸蛋身材的人能得到这种主役?浮夸过度且不自知,和没接受过训练的素人完全看不出区别,已经不是演技的问题了。在連ドラ里当当不张嘴的花瓶还行,以后看到她主演的映画还是老老实实拉黑吧。
●好看,可爱又贤惠的虹郎。莫名觉得森山老师有点本色出演2333。
女主只是商场里的一名普通柜员,受父亲的家暴影响,有童年阴影,这导致了她一直生活在一种拉扯当中,一方面她自卑,所以让男人爱上自己,又拒绝肉体关系,从中获得一些卑微又浅层的肯定,另一方面她又自恋,认为我为你倾其所有坦然相待,你就也应该回馈给我相应的东西,这二者并不矛盾,但将她陷入了一种无尽的折磨。
电影整体节奏非常稳健,尤其是在叙事上把握的很到位,但叙事节奏不应当是被一眼看穿的,一部好的电影往往会使用一些其他的手段来对这种模式进行掩盖,尽管本质上依旧是相同的,但在观感上确是截然不同。
《荒井小姐的秘密生活》影评(二):三木康一郎的个人风格 让人恍惚中仿佛在看 「靛蓝色的心情」
在上海电影节看的,也是今年看的第一场电影
看到导演・脚本是三木康一郎 音乐是小山绘里奈的时候我惊了 没想到开幕式能够看到的是这部作品 真是太幸运又太巧合了
・男主的家和木岛老师的家是同一个场地 同样的双人沙发 连床单的颜色都是一样的棕色
・从书架上扯出书来摔的戏
・拍人物在桌前对话完了以后会拉一个远景从院子里看房内的角度再继续这个对话
・转场的时候会拍一拍天空
・BGM的风格和响起的timing
・拍安静的对话的时候镜头会以一种特别特别慢地速度逐渐拉近 变成令人几乎察觉不到的舒服的长镜头
……
天知道我看了多少遍靛蓝色 观影过程中一直被惊到 而且特别地恍惚 仿佛木岛老师在下一个镜头就要出现了一样
看了下制作时间都是2019年 让人都觉得这两部是不是同时拍的了
啊 真的太喜欢三木导演的镜头语言和叙事方式了 小山老师的音乐也是天作之合
三木导演的作品果然适合搬到大荧幕上看呢
《荒井小姐的秘密生活》影评(三):请不要讨厌我
说太吵,或者说导演用了一种夸张的手段去表现女主的因为童年母亲的家暴导致的不安全感和需要被肯定的内心,把内心的声音无限的放大,嘶吼的背后是无力。
“做个好女人之前,先学会做个人”因为没有安全感所以宁可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角色,因为不是去伤害别人就是被伤害,哪怕是被爱着,也依旧没有安全感,会自我带入不被爱的恐惧中,给压力给对方逼对方走,来逃避或者说保全自己安全感。
“我都把缺点都暴露给你看了,你要报答我最好的爱”自卑的内心同样自恋,觉得我那么赤裸裸的对你,我对你毫无保留,那么对方是否就应该也毫无保留的爱自己,在真诚的表达自己与伪装的赢得尊重和爱之间找不到平衡点,要么就是豁出全部然后绑架对方,要么希望自己毫不在意,这样才不会受伤。
这样情感丰富的人的世界里,可能表现的越不在乎,才是越不敢失败。期待有人不会放弃自己,是因为自己总是轻易就放弃自己。
电影没有侧重于治愈,一开始我也以为女主终于遇到愿意接受她全部的人了,可是这本身就是悖论,自己都无法接受自己的人(蹲在厕所呕吐就是恶心像父亲的自己)又怎能期待别人来接受自己。
好在他们搬家的时候,女主问男主说你为什么喜欢我,男主说 因为我们一样。我需要你=因为我看到了另一个我自己啊,现实中是遇到与自己弱点一样的人,这是幸运的,但是结局往往都是因为相似而分开,谁会想每天与自己的弱点相处呢?
最后一幕,我想导演就是想说即使我们都明白我们的弱点又如何呢,如果改变是那么轻易的事情,那我们在电影院里治疗什么呢?现实往往是我们挣扎在明白与改不掉之间。能真正获得解脱只能希望有一天真的好好人,就像女主在四人餐时候说“我要专注我的目标,我希望我让我自己骄傲”如果真的做到那天也许我们都可以拥有不怕被讨厌的人生。
《荒井小姐的秘密生活》影评(四):一部格局很小的电影,男主并非风间直人
周旋多段关系,对爱情浅尝辄止、欲迎还拒很多人都有,背后的原因,是把真正踏实美好如沐春风的深层次情感联系玩成了博弈关系,博弈关系的赢=被爱?仅仅是战利品为了满足自我的低价值感。日本的自省文化催生低价值感的人群,会通过如上博弈方式取悦他人,也会通过另一部《爱情是什么》的低微单恋来取悦他人,犬系少女和猫系少女的不同。
格局小是因为,归咎原生家庭理论像极了豆瓣占星组和心理学组的风气,动不动是一群失落的人们套上心理学知识去类型化误解别人。人心如水如月光,感情是需要用心来感受,而非标签化类型化机械粗暴对待之。天生同理心缺乏的人才会想到用理论武装自己来洞察可变的人心,试图掌握人心互动的精微之处,依然仅仅是做题试手的获胜感催生,并非是用心感知一切从他人的被爱角度出发,润物细无声去理解别人。
有如此类型化的导演,不难理解能塑造出符号化理想化的男主。为什么无条件爱她,无条件治愈她?因为他和她一样?他曾经的心路历程呢?他被谁爱过治愈过?还是自己从深渊里开挂人生一路明媚灿烂之余,还有多余的力气来治愈另一个自己?确定不是毫无血缘的父爱?这是根本不存在的。且不说人心惟危,感情的自然法则是能量守恒的,男女主如此的纠葛显然是存在某些暗处的能量互换。就像男主说,“我需要你,我需要你看到自己”。一个已经治愈自己的人,会圣父心到,用曾经的伤痛重新唤起的代价去无条件治愈别人,且遭受女主的谩骂殴打还依然信心十足?现实中是,女主要么有足够的颜值,要么有足够的钱。自然法则一定是公允的,否则是对女主这类内心缺陷之人放弃自我诊疗不断向他人索取的精神鸦片。从社会学意义来讲,此电影社会价值低,适合打低分。
我一定是相信治愈暖男存在的,参考风间直人对月岛桃的治愈,不是因为她是大小姐,而是她为了他,开创了新的流派,她践行了他的【暖】思想,是对【内心独一无二的阳光】的真正认同。而非电影里那位娇纵无敌的荒井小姐找个饭友床友聊以慰藉,所谓被治愈约等于不被抛弃。电影中,看不到日剧日影那些哲学台词,导演内心乏善可陈。烂片,且是慢性毒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