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撞到正》是一部由许鞍华执导,萧芳芳 / 钟镇涛 / 刘天兰主演的一部喜剧 / 动作 / 惊悚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粤语中字,从右往左,看得真累
●用癲鬧的肢體即興喜劇演示台前台後戲裡戲外陰陰陽陽的故事。 逗趣可愛,蕭芳芳讓人驚喜!
●网上仅能找到的这个版本画质是真的差,字幕还是从右向左出的,什么时候考虑修复下。硬着头皮看完的,还好懂点粤语不然真的没法看。许鞍华从新浪潮犀利先锋的前卫影像转向更为商业类型化的制作:恐怖加喜剧的类型组合。依旧有些非常规的视听技巧实验,不过不妨碍故事本身的讲述和趣味性。充满了动作性的尝试和夸张的市井笑料。
●三星半。许鞍华的第二部长片,从《疯劫》的惊悚转入了该片的恐怖。今天看来,该片不算许鞍华出色的作品,但在当时算得上是开类型风气之先的作品。萧芳芳饰演的阿芝,性格鲜明,给人深刻印象。
●本片·是一部喜剧风格的鬼片,也是许鞍华导演幽默风格方面的代表作品。片中鬼神元素的选择,形象的设计均取自民间传说,虽然是鬼魂题材,但故事情节最终用两个年轻人之间真诚的爱情结局将死亡的诅咒化解开来。不为“破除迷信”,只为客观的说明各种信仰皆为力量,只是每个故事中相互较量的输赢不同。
●新浪潮版「大支佬」
●笑死我了,想不到许鞍华拍过这么cult的片子,神里神经的太好玩了。PS:此片是萧芳芳监制并主演,副导演关锦鹏,男主钟镇涛。十几年后她和阿B哥又在周星驰的《漫画威龙》里再续前缘。
●“一个丽的 一个无线”哈哈哈哈哈
●萧芳芳监制兼意念原创,戏里戏外、阳上阴间碰碰撞撞,嘻嘻哈哈
《撞到正》影评(一):开创喜剧鬼片的先河
导演竟然是许鞍华,许大导还拍过《书剑恩仇录》。这种鬼片+喜剧+爱情,真的难以想象出自许鞍华之手。但正像很难想象吴宇森曾经拍摄了好几部喜剧,而且有的还是年度票房十大一样。
鬼上身要么恐怖,要么好玩,这个片子就抓住了好玩来做文章。这个片子是喜剧鬼片的先河。洪金宝的喜剧动作鬼片也从此来。无线的《执到宝》也是发端于斯。
有好几处不错的细节。例如空翻跳过栏杆很厉害,又符合戏班的武行设定。玩骰子脱衣服这个有意思(后来很多类似的)。
戏中有戏,不时听着粤剧还是挺有感觉的,而且因为鬼忽然上身乱入,起得出其不意的喜剧效果。
萧芳芳的喜剧天赋是“林亚珍”之后爆发的,之前她是古装侠女、都市冷艳女侠。萧芳芳与陈宝珠之争当年轰轰烈烈,也就后来的张国荣与谭咏麟之争能够相提并论。
钟镇涛那时候因为温拿解散,到了台湾发展,在香港还算不上是有号召力的电影明星。
本片大牌人物云集(或者说是日后的大牌),助理导演是关锦鹏,武指是程小东,摄影何东尼,艺术执导李乐诗,制片崔宝珠(就是《不二神探》导演的母亲)。
《撞到正》影评(二):大癫大肺的游戏之作
总体来说,我比较喜欢许鞍华导演的写实风格的作品,不过这部《撞到正》也算颇有趣。
不少人形容许鞍华导演这个人“可爱”,许导演年过六旬,有时说话还有一种纯真感,而在电影中比较集中体现这种趣致风格的,就是这部《撞到正》了。
片中钟镇涛的角色比较无趣,而那些被鬼上身或被借尸还魂的人往往有趣可爱。片中最讨厌的人物就是一天到晚阴森森、好像所有人都欠他8000块钱的军长和红伶的鬼魂。而那些小鬼们一上了人身,立即龙精虎猛、活泼跳脱,完全是贪玩孩童或是充满生趣的市井人物。旧版《西游记》我觉得它的精髓就在于保存了原著中市井人物的气息以及引入了民间故事里的童趣活泼(比如小说中所无的猪八戒背媳妇),新版那种赶潮流赶不上,又丢了原来活泼意味的感觉,比旧版差远了。而本片的各种上身之鬼,正是如西游记的妖一样体现出的是人趣。如两张剧照中,刘克宣被借尸还魂后如猴子一样对人的亦步亦趋,关聪先被猫屎上身的扭捏、被其他小鬼上身后是顽童模样,惟被军长借尸还魂后恶形恶相,不过还是被箫芳芳拉了去玩色子。箫芳芳本身就大癫大肺,人鬼不惧,极富纯真意味(跳马、不敢坐男人床)被猫屎上身后更是趣怪百出。但据说箫芳芳对自己在这部电影中的表演不是太满意,这部电影的拷贝被她买下,不知道她还有没有将它重新推出的愿望?
《撞到正》影评(三):类型片只是外壳
无意中翻到这部老片子,许鞍华导演的第二部长片,一个有点搞笑的鬼故事。
萧芳芳第一次遇见钟镇涛,她第一反应是在手指上沾上口水,随之抹了抹眉毛。演得真好,有点滑稽却又生动,她的表演让这个角色在一瞬间变得生动起来,古灵精怪。除此之外,整部片子中,萧芳芳还有很多场戏的表演都掌控得十分好,比如面对一哥时的娇嗲、和小孩打闹时的鬼马、故意捉弄被鬼附身的丁叔,还有钟镇涛被抓走时,她穿着正在缝补的裤子去找他,结果被针扎到,整个肢体的表现都十分到位,真实又好笑。
必须得说,萧芳芳就是整个故事的灵魂,也让整部电影增色许多,就连年轻时那么帅气的钟镇涛在萧芳芳的对比下,都变得没那么起眼了。什么样的演员是好的演员?萧芳芳就是一个好的例子,剧情片演得好,喜剧一样出彩,放得开又把控得住重点和节奏,可以扮丑角,也能演美女,即使后来到了《女人,四十》和《方世玉》里演妈妈,一样能演得淋漓尽致。
恐怖片,戏剧片,类型片却只是外壳,新浪潮才是内核。
《撞到正》里视听语言可以算得上十分大胆。可能是当时经费限制或者技术不到位,许鞍华导演基本上减少了很多可以使用特效来表现的地方,转而单纯地使用镜头直接表达。代表“鬼”视角的主观镜头,以及手持镜头和画外声音的运用使得整部片子在有限制作条件下多了一分实验性。
整个故事围绕着“粤剧”展开,除了片中出现“粤剧”的表演,以及萧芳芳这个“粤剧”花旦的角色外。“粤剧”元素的运用也贯穿了整部片子,尤其是在造型艺术方面,在色彩的运用上。许鞍华导演即使在拍这样的低成本类型片,还是在努力地将传统元素融入其中。
要说不足,肯定是有的。
简单来说,这部片子是想通过现有的一个爱情故事牵扯出过去的一个悲剧,涉及两代人的问题。但是整部片子,或者应该说整个剧本的结构很乱,虽然故事的基本逻辑是差不多交待清楚了,可很多角色的行为动机却是自相矛盾的,比如红裙女鬼、军官、猫屎,特别还有钟镇涛的角色刻画得很模糊。两个人的情感转变也很突兀。
很多地方为了突出戏剧效果和笑点,都把目的放在了表现的首位,以至于行为和动机本身常常出现无法衔接在一起的情况。其实这部电影故事中牵扯出的那个关于士兵遇害的悲剧本可以表现得更深刻一些,却因为剧本的问题,只停留在了一般的类型片上。
如果再拿掉导演在视听语言上的尝试,这真的只是一部非常非常普通的类型片。
《撞到正》影评(四):试探新浪潮元素对港产片传统题材的创新表现
许鞍华当年凭处女作《疯劫》为香港新浪潮打响第一炮,这部凶杀悬疑类型片在票房上大获成功,实在是兵行险着之举,过于阴沉压抑的主题并非能讨好大众影迷。也许是这个原因,导演的第二部作品来了个一百八十度拐弯,意外地开创了一种喜剧与鬼片完美融合的类型。这种特殊类型在日后的林正英天师捉鬼与王百鸣开心鬼系列里有更进一步的延展空间。从这个层面来看,许鞍华这部新浪潮作品有“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意味。全片在长洲岛上拍摄完成,具有自由奔放的气息,手持摄影灵活生动地捕捉到香港离岛的地道文化面貌,光是开场的粤剧戏班巡游的场景可见一斑。
这个稍显混杂而视点飘逸的开场在之后的《投奔怒海》再次出现,从群像戏切入单个角色的手法算是许鞍华最擅长的手法,而在这部影片里有更为突出的意义。这个粤剧戏班的人物悉数登场,便于让观众对每个成员的特点有初步了解,其中包括两位花旦的争执,一班武生兄弟的身手展示,带有轻松幽默的喜剧感,同时也预示之后情节里的关键。中途切到男主角回到香港的画面,交待出另一条人物线索,之后画面再切回到巡游现场,却是两个陌生男人(男主角的叔公和委托人)的视角,继续补充这条线索的内容。而最为厉害莫过于在光天化日下让鬼现身,无法不佩服许鞍华这种表现角度,大胆打破人与鬼神之间暧昧不清的界限,这种人与鬼在同一个时空里和平共处的观点在多年之后导演的另一部惊悚题材《幽灵人间》里再次出现。
在这个粤剧戏班的说法里,“鬼上身”叫做“撞魁”,影片里先后出现多处撞魁的情节,既有恐怖片里固有的惊悚感,也有搞笑幽默的一面,令观众对这种民俗里的迷信现象有不同的理解。远离都市的孤僻环境(离岛)与戏班传统文化的刻画,均为情节里不断重现的鬼上身情节提供最可信的观察点。在这部影片里,鬼往往出没于现实世界与舞台戏剧的间隙,也许可以简单归结为,鬼也是喜欢看戏的,而在台上唱戏的演员都把脸涂成有别人“人”的夸张模样,也许是更有接近另一个世界的鬼神的意味。
这种关于粤剧戏班里经常闹鬼的猜测有待进一步考究,而许鞍华巧妙利用这种民俗里的“迷思”而炮制出接二连三令人喜出望外的情节。各种各样的鬼上身和借尸还魂设计趣味十足,女鬼上身到武生一哥的情节最搞笑,放在今天看来有跨性别的味道,尽管是较为明显的刻板印象。而细心的观众还可以发现,每一场粤剧表演的剧目与剧情相关的内容,特别是高潮一幕武松与大嫂部分,浮现出较为特别的元电影感。这种手法似乎又加强印证了人与鬼之间彼此相通的关系,因为是活生生的人化妆演绎逝去的古人(鬼)。
当然,影片的最大功臣非萧芳芳莫属,她完全是用喜剧的方式与心态来演绎这个阴气重的作品,完全中和掉影片的阴森鬼魅感。她说对白的腔调自带轻佻幽默感,混合着口语和俚语的台词流露出掩饰不住的粗俗与豪爽感,却贴近民众的生活习惯与口味。舞台上唱粤剧的部分就不用提了,灵活摆动的身姿和得意的演唱对白充分展示她的幽默心思,而不少搞怪的小动作,比如像用口水沾湿眉毛化妆,与鬼上身的阴阳眼跳舞,则不禁莞尔。还有一些天马行空的段落,据说出自她本人构思,简直令人拍案叫绝,比如脱衣骰子,给女鬼烧电视看学英语的节目,简直令人捧腹不已。
尽管许鞍华有多位高手相助,但是依然难掩这部作品制作的粗糙感。男女主角的感情线过于牵强,很多时候是平行发展,交集欠奉。情节中充斥过多无关的笑料,令主线情节削弱,甚至暴露出不少逻辑漏洞,越到后面就越明显。高潮部分没法还原出人鬼对抗的气势,感觉是一闪而过的简陋特效,而影片流露出港产片一贯的过火癫狂意味则是见仁见智,也许是当年为博取票房的无奈之举。无论如何,许鞍华通过这部作品,继续在试探新浪潮元素对港产片传统题材的创新表现,不断累积其日后逐步登上影坛高峰的经验与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