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说再见》是一本由[意]安德烈·波切利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82页,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以一首《告别时刻》享誉世界,却对信仰和梦想永不告别。翻译掉星
●如果你有稍许的不自信或者自诩的疾病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上的,都可以阅读此书寻找安慰。对于有天赋的人,他成功了,只能说他坚韧的等到了那一天,那些没有成功的,只因世事的种种愚弄,使得事与愿违。
●!!!
●订了,还没送到
●波切利的自传结束在埃托雷结束的那一天,他说,如此强大的人怎么会被一场平庸的意外夺去生命。而我有时候觉得,人是时间的尺度。所有的时间被一个个在我们生命中留下深刻印记的人分割,生命就是一段一段的遗憾。
《别说再见》读后感(一):翻译得太烂了。
还是原来就不好?感觉文字匆匆忙忙,好多地方看得我一头雾水。文章到处出现:“波切利看到”,“波切利一眼发现”之类的句子,简直怀疑译者是不是已经忘记了波切利是瞎子。更多评论见个人博客。
《别说再见》读后感(二):永不言败
打动我的,与其说是其顽强不息追逐理想的毅力,毋宁说是,将目盲、残疾视若等闲的那份自在和尊严。书中,可以见到青春的彷徨、理想与现实的挣扎,却没有身有残疾的自卑和自悯。
“静默……有益于灵魂,使其学会更好地认识自我。当我孤身一人,而别人喧闹地对彼此滔滔不绝时,我能更好地理解他们。”(Andrea bocelli)
《别说再见》读后感(三):与你同行Time to say goodbye
《别说再见——波切利自传》阅读时间:2012年5月1日-5月16日
作者:安德烈﹒波切利【意大利】(1958-)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
这本书是08年的生日礼物,看完这本,那批生日书就全看完了。我大概是在02年的时候第一次听说安德烈﹒波切利,一位MSN好友给我传了一首sogno,告诉我这是一首咏唱希望的歌曲,从此我便爱上了这嗓音。后来买了一套CD,喜欢在深夜或者周末,独处的时候,听。
波切利是盲人,不过读这本书之前,不知道他是怎么成了盲人的,先天还是后天?不知道他是怎么成为歌唱家的,从小立志还是后来改行的?……很多的疑问,在这本自传里得到了答案。闲置近5年的书,重新捧起,更多的和自己的经历有关。近年来的遭遇,让我不断地与命运抗争,主动也好被动也罢,现在回头看看,面对生活中的挫折,总要有一种精神和毅力支撑着自己前行。一位盲人成为世界闻名的歌唱家,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他的经历可能会成为我的精神动力来源。是的,掩卷的那刻,我知道这次阅读之旅没有让我失望。
封面上写着:音乐对于我,是一种需求,如同爱;音乐对于我,更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命运,如同死亡。
书中的尾声,作者称这本书是“奇怪的作品”。书中讲述了他的喜悦与幸运,在生命旅途中,学会艰难地抗争,想要拥抱自己的理想,却不要自以为掌握了绝对真理,要永远心存怀疑精神。人类智慧就像蜡烛上摇曳的火苗,在最纯粹的黑暗中,照亮我们的一小段路;再往前走,则被未知所包围。我们每个人从一出生就朝着一定的方向前进。在哪个方向迈出最初的犹豫的脚步,点着蜡烛试图为自己开路,跨越障碍,尽可能快速地朝前走。(P281)
从小时候写起,青春期,到读大学,到最终选择音乐这条路,命运的不可预测和蜡烛的火苗引领的光明之路,看似矛盾不相及,却又最终走到一致。人心中总有一种热爱,一种守望,外界的一次次打击,哪怕是摧毁性的,但如果你还能坚持,那就足以证明这种热爱于你是多么重要,这是需要你真正去坚持不放弃的。有人说,人生的悲催在于放弃了该坚持了,坚持了该放弃的。哪些该坚持,哪些该放弃,说得清么?可预测么?或许不能吧。来自心底的声音,只有自己能听到,这声音就是那摇曳的烛光,照亮前行的路,也有可能因缺氧而熄灭。波切利是盲人,我之前刚读过《推拿》,眼睛看不见,心里却是透亮的。与命运抗争,艰难险阻和喜悦幸运比起来,微不足道。坚定信仰,每次的一点点收获,一点点进步就是穿过黑暗的闪电,那么亮,那么有力。
《别说再见》读后感(四):用歌声照亮人生
“我努力在这本书中讲述了一个人的喜悦与幸运,在生命路途中,学会艰难地抗争,想要拥抱自己的理想。。。。”这是安德烈·波切利在自传《尾声》中的一段话。
在这本远不如安德烈·波切利歌声优美的自传里,他平静而温暖地讲述了个人成长的过程,可以真实地体会到他所经历的喜怒哀乐。这本书通过叙事的方法,描述了他40岁以前的生活轨迹,但是我想,他想要展示给我们的是他的内心世界,那是一个丰富、美好光明的世界。
作为一位盲人国际巨星,在波切利的自传中,我看到的则是与想象不太一样的生活,没有什么跌宕起伏的情节、激动人心的故事,也没有对音乐艺术的“深刻而富有哲理”的认识,更没有刻意艰辛的描写。
但是很长一段时间,他那渴望投身艺术却无法实现梦想的沮丧,无人赏识,无以为生,每天在家庭责任和个人梦想之间挣扎;不知道靠什么去赚钱来支撑一个家庭,自己的试音碟无一例外地遭到拒绝。这样一段生活与内心的苦闷,他描写的像所有追求梦想不能实现的普通人一样,而没有用自己的残疾去渲染这个过程的格外艰辛和与众不同。这是我真正欣赏他人格的地方!
波切利在自传中提到了一件事情,让我印象极为深刻。1993年,他接到参加一个欧洲巡回演唱会邀请的时候,意大利一位著名的女高音也热情邀请他参加自己的声音课程培训,这对波切利来说是一次难得的艺术提高的机会,也许从此以后他的歌声能够更上一层楼。但经过反复思考,他还是选择了参加巡回演出。他打电话给那位女歌唱家告诉自己决定的时候,那位歌唱家还相当坚持,认为如果放弃这次学习,波切利将永远失去一些机会,有些东西他将永远无法得到。
这让我想到很多关于波切利演唱的评论,这些评论经常把他与帕瓦罗蒂相比较。我没有专业素质,无法评价波切利的演唱和正统的歌剧男高音在技巧和音质上有什么区别,但是还是能够听出帕瓦罗蒂高音中的辉煌与明亮是波切利无法比拟的。如果1993年那次波切利选择了在艺术上更进一步,他在著名歌唱家的队列中是不是会拥有一个更好位置?
但是无论怎样,我还是更喜欢听波切利的演唱,也许在专业音乐人眼里,他的演唱不能和正统的男高音相提并论,但是他的嗓音比他们更多了些淡淡的哀愁,显得深情款款和格外有意蕴。泰戈尔说,“音乐来自于那无声处”,波切利的歌声里就有这样的寂静。波切利自传的意大利原名叫《寂静的声音》。
这本书最值得注意的是结尾,我们看到这个大器晚成最终用歌声照亮人生的盲人歌唱家,在成功之后商业带给他的压力和迷茫――“总之,用尽一切善意忖度,我还是无法给自己解释这一切到底是为什么”。他用1998年10月的几篇日记作为自传结尾,而最后一篇日记的最后一句话:“我因而想到了自己,没有人可以想象出,在这房间的孤独中,那沉默的音乐对我是多么的宝贵。”(这个结尾让我不能不与郎朗自传的结尾相对比。)
顺带提一句,此书翻译得很烂。要不是因为太喜欢波切利,是绝对看不下去的。
见我的blog: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3f406f0100d89j.html
《别说再见》读后感(五):波切利:寂静的歌唱
黑暗是一种视觉,只有那些拥有视力的人才能看得见。而盲人,是无法看见黑暗的,就像失聪的人无法听见安静。
众口流传中,安德烈·波切利的成名史俨然成为了渴望被命运眷顾的人们最津津乐道的现代传奇。少年时期就丧失了视力,却顺利拿到了法律博士的学位,这已经是相当了不起的成就了。但他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在30岁之后开始学习声乐,然后迎来了最为让人热血沸腾、浮想联翩的片段:他和意大利著名摇滚歌星祖彻罗共同录制了一首歌曲《求主怜悯》,而这首歌本来的合作者是帕瓦罗蒂。当帕瓦罗蒂听了波切利录制的试音带之后,问道:“这个人是谁?我认为你们不需要我了,我不会比他唱的更好。”
以后的事情大家都很清楚了:波切利从此以后顺风顺水,在通俗界和美声界都备受推崇,迅速成为新一代的国际巨星。
在波切利的自传《别说再见》中我们看到的则是不太一样,没有那么多安排紧凑,激动人心情节的版本。虽然他的确拿到了法律博士头衔,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一离开校园就马上能够获得一份收入丰厚的工作。很长一段时间,他体会着很多渴望投身艺术的普通人体会到的沮丧:无人赏识,无以为生,每天在家庭责任和个人梦想之间挣扎,难于取舍:当他的学业完成却仍旧在学习声乐课程的时候,他心里充满了忐忑不安:到了该结婚的时候了,但是他不知道靠什么去赚钱来支撑一个家庭,他尝试过将自己的试音碟推荐给大大小小的唱片商,但是无一例外地遭到拒绝。
波切利的父母一直希望他能像一个普通人一样养活自己,为此不惜为他到处求访名师,最终他顺利拿到了博士文凭。但有些东西仿佛是冥冥中就有了暗示。波切利母亲记得从他很小的时候家人就发现了古典音乐能够让顽皮冲动的他安静下来,认认真真地听。波切利也永远不能忘记少年时代第一次演唱《我的太阳》获得优胜时候发自内心的自豪。他像普通人一样读书、参加运动、交女朋友,但是鬼使神差地一直没有放能弃自己的音乐。最后他组建了一个小小的草台班子,在家乡的小酒馆里献唱,同时也应邀在婚礼、教堂弥撒中演唱。
他甚至为自己一直坚持声乐课程充满了负罪感。有一次他出门上课碰到了父亲,他对父亲说:“耐心点,爸爸,用不了多久了!我可以向你承诺,这将是我的最后一次尝试。”然后在去音乐老师家的途中,他开始考虑是不是去“参加某个职业培训课程”,“也许是按摩师,或者参加某个考试来获得一份银行或企业接线员的工作 ”。
最后,命运似乎有了转机:他接到了著名艺术家经纪人米凯莱的电话。但是从那个电话之后很长时间,波切利没有从米凯莱那里得到任何消息。他甚至和父亲驱车几百公里专门去米凯莱的办公室看望他,结果米凯莱和他们匆匆打了一个招呼之后就去赶飞机去了。这次失败的会面让他陷入了深深的绝望。
最终他在米凯莱的安排下,波切利加入了祖彻罗巡回欧洲演唱会,这次经历让他筋疲力尽,但在精神上十分兴奋。但是这次巡回演出也并不意味着他从此功成名就,一鸣惊人。直到1994年,就是他和莎拉·布莱曼在阿里的告别拳击赛上演唱那首惊动世人的《告别的时刻》的前一年,他还参加了意大利圣雷莫音乐节,仅仅获得了第四名的成绩。
经历了这么漫长的等待之后,他随之而来的巨大成功的确让人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尽管有人认为他只是个擅长演唱浪漫爱情歌曲和意大利拿波里民歌的流行歌手,不足以获得歌剧男高音的神圣称号,还有人认为他的唱腔 “业余”,甚至声音“过于甜腻”。但专业评论并不能阻挡涌向音像商店购买他的CD的脚步。他的名字开始频频出在格莱美的榜单上,每张新的专辑推出都能很快达到上千万的销量,很多人近乎病态地迷恋他,不惜用最美好的辞藻来赞美他的嗓音,誉为“天籁”、“上帝的嗓子”。
我们没有专业的耳朵,无法评价波切利的演唱和正统的歌剧男高音在技巧和音质上有什么区别。但是如果认真听一首波切利和帕瓦罗蒂共同演唱的Notte’e piscatore,你就能够发现帕瓦罗蒂高音中的辉煌与明亮是波切利无法比拟的。但是也许是因为失去了视力的缘故,他的嗓音多了一份专注和淡淡的哀愁,泰戈尔说:“音乐来自于那无声处”,波切利的歌声里就有这样的寂静。也许这就是有那么多人把他的声音叫做“天籁”,而帕瓦罗蒂并没有收获过这种赞誉的原因。
不过,近年来随着演唱会越办越多,专辑发行越来越快,也有人指出波切利声音里面最能打动人的那份宁静在慢慢淡去。如果认真倾听的话,能够发现他在演唱会中的演唱也开始变得浮躁。《纽约时报》的乐评指出波切利的声音“起毛”而且“单薄”。他自己也说太多的商演阻碍了他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艺术的钻研上。一次接受英国媒体采访时,他坦然承认自己为贪眼前利益,太早耗费了自己的天赋。
波切利他在自传中提到了一件事情。1993年,他接到参加祖彻罗欧洲巡回演唱会邀请的时候,意大利一位著名的女高音也热情邀请他参加自己的声音课程培训,这对波切利来说是一次难得的艺术提高的机会,也许从此以后他的歌声能够更上一层楼。但经过反复思考,波切利还是选择了参加巡回演出。他打电话给那位女歌唱家告诉自己决定的时候,可敬的歌唱家还相当坚持,认为如果放弃这次学习,波切利将永远失去一些机会,有些东西他将永远无法得到。
命运永远充满了抉择,如果波切利当初选择了在艺术上更进一步,他也许会在著名歌唱家的队列中拥有一个比现在更靠前的位置。但他的盛大成名也许会因为错失良机而遥遥无期,更重要的是,也许他更专业的演唱反而不会像现在这样让这么多人痴迷。经历过系统培训的波切利会唱出更具有金属质感的灿烂歌声,但是能够打动多数听众灵魂的,却是现在这条稍显暗淡,但是更为亲切,更为伤感的歌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