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静的顿河》是一本由米•肖洛霍夫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6.00元,页数:16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相较于《一九八四》这样的反乌托邦作品,《静静的顿河》更加沉郁顿挫,庄严宏濶。本书不是简单的对的某种意识形态进行鞭苔与揭露,而是人性的苦难发出的哀婉。 人是自由的,生是痛苦的。 种下是希望,收获是头颅! 伟大民族,自然有伟大的胸怀。伟大民族自然有伟大的艺术。 虽然这样,仍然不太好读。太长了,我算是勉强看完的。
●“世界历史上最后一位伟大的骑兵统帅,成吉思汗和帖木儿的后继者。 哥萨克骑兵的尖帽和黑色的斗蓬,鲜红的军旗高高飘扬,碧绿的顿河草原,白雪皑皑的高加索山冈,马刀挥舞群马奔杀的场景,震天的高呼“乌拉”。”——《百度百科. 谢苗 布琼尼》
●颤抖吧,哥萨克们!
●后两册未读
●格里高利是时代巨变的牺牲品,他的尊严和命运都被战争无情地践踏了。无法言说的悲哀像凉气一样从背脊窜上来。
●这是我心目中最伟大的小说。是写给人们、写给现实、写给历史的作品,是经得起长久审视、值得长久解读的作品。
●断断续续用了一个月看完,大量的景色描写,非常优美,在卷七写母亲思念儿子那段,我看哭了。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一):野性的生活
肖洛霍夫的作品中,哥萨克是那样的野性,他们的家人也是 那样的野性十足。从葛里高利调戏阿克西妮亚到达丽亚去寻欢作乐,到处充满了人性的狂野。
我感到迷惑的是,肖洛霍夫揭露了那么多,斯大林为什么还会留着他。
4本看了好久,在本书影响下还陆续接着看了很多苏联时候的作品。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三):真实得可怕的史诗
貌似散漫无章的情节里没有任何刻意编排的痕迹,只有透过那些极富有质感的对人物和景物的浓重描写,才使人感觉到是一个绝顶高手把纷乱的故事以极为传神的画面呈现在读者眼前。一切都显得真实得可怕,一幕幕如同亲历,完全不像是在读小说。正是由于这没有匠气的无头情节,才更鲜活的突出了处于社会底层的人物面对未知的历史趋势时的一切茫然无措和难以抉择。作品中所传达的那种对战争和政治的恐惧、对命运洪流的无法抗拒,简直是荷枪实弹的狠狠击中了我。看完了书之后,感觉自己如同格里高利一样艰难得穿过了那些痛苦的死亡与别离,从书中抽离出来之后便如获新生,更加懂得珍惜自己乏味却安宁的生活。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四):久仰的心理问题
久仰。
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这本书。后来是我一度迷恋的郑渊洁提到这本书,加深了我的印象,并且模模糊糊地下了个“一定要读”的决心。然后是在俄国被一帮俄国人议论中国人的阅读量问题,然后问我读没读过《静静的顿河》,作为判断我阅读量的标准。我想这个标准没有科学性、我想我应该说实话,所以回答了“没有”-说得很难受的一句实话。
再提李孝钦先生教我的“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
如今看完,怅然、惘然。
全书印象最深的一是开篇。如果说什么是哥萨克,什么是顿河草原上的生活,到了老头一刀劈下来的时候就算建立了。(此处不由想起安德烈·米哈尔科夫·勘察洛夫斯基的《西伯利亚叙事曲》)。
再有是后面几卷里每个人的死亡,或者说是ta们面对死亡的时候的表情和心情。我自己目前肯定是根本不敢这么直接写死亡的,写也写不好。读此书,方才发现所谓“规定情境”,规定情境下的人物行为和故事情节发展,之顶峰处,应该就是写死亡了。肖洛霍夫写得不愧于自己经历的大革命时代;不愧于他的祖国-俄国的人们;不愧于他身边的哥萨克们。
再之后说,此书写作于1928-1940年间。仅从此书看,即使是那个跨越大清洗的年代,苏联的创作自由仍然是强于民国三十八年之后的我国大陆地区,这与我在俄罗斯观察到的也一致。是为俄罗斯文学、艺术之火种未尽熄灭。
故事之反战、之人性,我爱。深深触动到了我爱之处,所以有一开始说的“怅然、惘然”。
最后,看完了好想去顿河草原骑骑马啊-好想好想!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五):静静的存在
1. 前面几节写的极其沉稳,就是按照平常的叙事口吻,看不到一丁点的喜怒哀乐,也没有内心描写,没有作者自己的评论。果然是“静静的顿河”。 但是还是有张力,比如对战马的描写,可以猜到后面有场血战。
3. 居然看到了“马科斯”,希望后面故事不要走又红又专老路子。
4. 儿子的脾气很老子的脾气一样,都流着“土耳其人的血”。老子抢了个土耳其的整日蒙着面纱的娇小女人,儿子则喜欢上个有夫之妇。以家族的特点为荣耀,这个和《百年孤独》很相像。
5. 小说前面只顾描写故事情节,尔后则将地点、人物的背景慢慢道来。这个节奏好。
6. 看到哥萨克桀骜不驯,这种民族真是少见啊,我们更是少的可怜。游牧民族和礼仪之邦的差距明显。对哥萨克来说,重要的是马、带条纹的制服、勋章。哥萨克以骑兵为生,如果机枪出来了(这书啥时代背景都没交代,现在猜应该是一战前后),这些冷兵器时代的精兵该何去何从啊!
7. kindle上面看的版本太烂,很多错误。今天(3/31)买了人民出版社的版本,准备清明节看看。
9. 对顿河的描写无处不在,春天解冻、夏天枯水、冬天结冰等等,简直有点叽叽歪歪了。不过对于自然风光的详尽描写好想是俄罗斯作家的传统了。
//一对新兵参加战斗,有的镇静,有的紧张。有点像兄弟连了。
//现在看到第四本。第三本中战争描写太多,我提不起多大兴致,直接翻到有阿克西妮亚或者葛利高里的地方。战争变成了可有可无的。或许对于远离当年战争的人来说,这部分只是历史。(其实对于这些大场面的描写,电影更有表现力。)
//阿克西妮亚并不是从一而终的人,也给人当了一段时间的姘头。所以并不是一个传统的完美女性形象。作者对这个人物的处理出人意外。
//娜塔莉亚的死,还有葛利高里的母亲之死,写的都感人至深,不忍多看。
//对于固守贞洁的妇女,作者的赏赐就是多子。
//终于看完,阿克西妮亚也死了。然而叹了口气,“在苏维埃怀抱里过着幸福的生活”,最担心的这个终于没有发生。
//p1588. 最后接受审查前,“......他们从一开始就什么都清清楚楚,但是我到今天,也还是什么都糊里糊涂。他们俩各有自己的阳关大道,有自己的目的地,我是我从一九一七年起走的就尽是弯路,...脱离了白军,可是也没有靠上红军......”。
如果没有战争,大家是否都在顿河边过着平淡的生活?这样的曲折的命运到底是历史的车轮导致,还是个人的选择?对于哥萨克来说,没有打打杀杀就不能成为哥萨克,但这样反反复复也成了马上民族的天性,所以当兵都是“刺头儿”(这有点宣扬无振幅注意),所以当外界改变时,弯路就是必然的路。然而不管世事如何变化,顿河依然流淌,我们总能找到某种人成某种人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