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迷惘》是一本由朱建军著作,22.00元出版的2009-1图书,本书定价:183,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走出迷惘》精选点评:
●我们发现自己懒,就逼迫自己做事,用意志力去推动自己,这是错误。不安全感是-种根深蒂固的潜藏着的怯懦,-种不敢直面人生,不敢对自己负责的恐惧。
●NO.53 将我一些模模糊糊的经验清晰地表达了出来,最有感触的是:“所有苦恼不过来自无知与偏见”,“自我实现,活得清醒”,“只在那一瞬间,你就清清楚楚地感受到了人生的意义”。
●记得看的时候,还是挺有感触的,过段时候又没什么印象了,哎,找个时间再回头看看
●前面看着越来越像思想教育书。从11章开始犀利。中国大学如果能用这本当德育教材能救多少人。 “他(回避型的人)会知足常乐,但问题是他并不是从心灵深处爱自由,他只是不敢面对危险而已。”
●简单通俗易懂 有术亦有道
●收获很多
●文笔稍欠,但很多道理还是很犀利的
●要是在市面上看到这样的书名,我是不打算看的。内容几乎没什么变化,观点都差不多,他的心理文丛大致方向以意象为主,看过他的人格或是几个灵魂,就差不多是这些意思了。九几年创作的疗法,至今少闻,不知是推广不行,还是不容易实施,又或是有缺陷?
●要不是朋友推荐给我,我看完前三章估计就把它当思想品德课本给扔了……书中强调的一些意象训练法还不错,但是作者对女性的看法,作为敏锐的伪女权主义者感到了些许不满
●年轻成长手册
《走出迷惘》读后感(一):猫黍推荐的一本好书
国庆期间,把猫黍公众号的文章从头到尾看了一遍,看到他推荐了这本书。趁着双十一打折在某东上买了一本。说实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觉得它超级普通,没有一点书的质感,做工粗糙,都没什么想读的欲望。然而既然买了,还是翻翻看吧。
朱教授在这本书不仅仅分享了许多心理学知识和案例,包括他自己创造的意向对话心理疗法,更分享了一种走向成功快乐的生活态度。书中介绍的诸多心理学小技巧,简单而又有效,可帮助读者磨练更加健全的人格。感谢朱教授的分享。
《走出迷惘》读后感(二):特别适合青春期的人看
先是大概介绍了会遇到的种种困境,生活恋爱学习家庭等等。每个大类分了几个小类,再重点介绍几种常见的困境的解决办法。个人认为挺实用的。书中提到的好些事,都深有感触。心理学的书就是这样,轻易就能引起共鸣。想起自己初中时期,最迷惘的时候,幸好有朋友陪伴。要是在当时能够如开悟般,早点对心理学感兴趣,看了这本书,那么很多事情的处理方法就不一样了吧,现在一些事情的发展也会不一样。
书中提到讨厌父母的某些缺点,自己身上可能也会有。这个事实之前就注意到了,但以为是遗传原因或者是投射原因,书中说是环境原因,并且提出了解决办法。
觉得此书挺适合大一新生入学做心理健康教育时当教材用。
《走出迷惘》读后感(三):“心理学教授朱建军谈国民党为何在内战中失败”
“在孙中山先生辞世时,他对自己的现状并不满意。清朝政府虽然已经推翻,但新军阀却各霸一方,国民党也失去了创建初期时的朝气和革命性。但是他并不认为有什么失败,他只是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所以,失败是不存在的,最不利的结局也只是‘尚未成功’。只要继续努力,终会见到成功。”(P183)
“过去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员时,曾提出‘宁可错杀一千,不肯放过一个’。结果呢,他也许是没有放过哪一个共产党员,却很可能错杀了一千个非共产党员,使这一千人的亲友成为国民党的反对者。这是大大赔本的买卖。”(P143-144)
作者得跟国民党有多大的仇啊。。。。。。。
《走出迷惘》读后感(四):看完受益终身的书——感谢
首先要从为什么看这本书说起。。。其实我以前知道自己有点心理问题,偏执走极端一类的,不是很严重,但是却经常会痛苦那么一下。我一直不知道为什么,也不知如何去改变。直到遇到我老公,我过了一段很开心的日子,一度认为老公把我治好了。可是好景不长,我的情绪又开始不稳定,次数多了我突然发觉我还是以前的我,心里的根没有好。我明白我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我不想让周围的人和自己都那么受罪,我也不要破坏掉来之不易的关系。所以长夜难眠,辗转反侧之余,突然想到我的问题绝对很多人遇到过,为什么我不去找一些专业的指导呢,说不定前人早已把这个问题解决了。
打开手机去知乎里找推荐的心理学书籍,也不知道怎么就先看到这个书了,打开时也没有报太大期望,读下去发现完全正是我所需要的。这本书真的算是科普书籍了,不是专业书,没有罗列的概念,只有平实生动的语言。我就这样看下去了,看到半夜3点,把这本书看完了,我才舍得去睡觉。
书里覆盖的内容很广,相信每个人都有受益之处。我只将对我来说影响最大的地方说出来,知识消化了才是自己的。
1。 最重要的是有坚定的改变自己的意识。一天下来,我还是会时不时的陷入到各种情绪之中,书里介绍的一些方法你还没有完全掌握,思想也不是一下子就能转变过来,但是当我发现我又“”走火入魔“的时候,能很快让自己拔出来,而不是在某种情绪里越陷越深,因为我提醒自己,我想要改变,我想成为一个快乐的人,一个充满能量的人。而不是内心交战而自耗。
2。有时候不仅仅是你的原始人不舒服了,而是你的理智人认识到你在犯错误,而你却无力纠正,变得更讨厌自己。这个时候,不要去打压你的原始人的部分,首先要安抚,像对待你的孩子一样:我明白你的感受,你有这个感受也是很正常的,可能你本来不该这样,但是由错误的认知造成的,要找到错误的认知,去纠正它。所以首先要原谅自己有情绪,才有可能冷静下来分析,才有可能去改变。
3。快乐其实很简单。。。。。
4。不要把自己的心理问题都推到父母身上。父母也是人,他们也会有各种各样的缺点,甚至也是一些心理问题。他们可能也在饱受折磨。原谅他们,就像原谅曾经的你自己。而且他们对你的影响是可以改变的,只要你能意识到,只要你想去改变。并不是小的时候对你不好的影响就注定了你一辈子都要生活在阴影里。
《走出迷惘》读后感(五):对“真正优秀的人”一章的一些感触
朱建军老师是我非常欣赏的一位心理学家,他的著作可读性很高,体现大家所能达到的“深入浅出”的境界,这对于心理学的推广而言是十分有益的。毕竟他也是我毕业于北林心理系的室友所说的,见过的唯一真正自信之人,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何这一章节让我感慨良多,一来是很欣慰地发现自己符合真正优秀的人——“清醒的人”的所有描述:
1. 最根本特点:看事物不加任何歪曲。按生活的真实面目去看生活,而不是透过自己的有色眼镜去看生活。因此,他们不论对自己、对他人,都有一种洞察力。
2. 由于没有偏见,很少有心理问题,很少自寻烦恼,是心理健康者。
3. 由于很了解自己,所以行为是真正自由的。他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要什么,知道什么是属于自己的道路,所以他们不会被别人左右,也不会人云亦云地跟着潮流走。
4. 可以自控,而不是自我压抑:可以让“原始人”(内在小孩,内在原始的情绪部分)做必要的事,而且是高高兴兴地做。
5. 对自己负责。了解自己,又能管理自己,所以他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也知道该怎样做才能获得自己所需要的,所以他比一般人更有能力为自己负责。
6. 在与人交往时,懂得尊重他人,并关注别人的内心。他们对人友好而坦诚,因此别人对他们大多也是友好的。
7. 勇敢。能承认自己的错误,坦然面对自己。“又有几个人能承认自己的错误呢?”
8. 无为。不强求不可求的东西,如十全十美,改造恋人。
9. 知道真正重要的是心灵。外在成功只是内在完美的一种体现而已。
10. 以轻松的态度发挥出最大的潜能。
11. 由于心理冲突很少,他们的大部分心理能力都可以用在外部事务上,所以显得格外出色。
12. 是幸福快乐的人,因为心理健康。
其实初入门时读到马斯洛定义“自我实现者”的十五个特征时我就知道,自己就是这样的人。“人总是需要一个机会证明自己”,考研时我的内心反复回荡着这么一句话。人所有的生命力和潜能是不可遏制的,势如破竹,总有一天都要爆发出来。
二来是进入到国内TOP 3的心理学院系之后的种种遭遇见闻,让我内心其实对心理学圈子有点小失落。正如之前师门内大家哭笑不得地调侃时得出的结论,不见得学心理学的人心理最成熟、最健康,反而幼稚的人不在少数。感恩我过去的所有教育背景、以及本科学金融的经历,让我能够很好地跳出这个圈子来反观它。精英确实扎堆到商科尤其是金融领域,心理学这类值得发扬光大的学科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也是有点悲哀。此外,师范类院校的保守风气,至少在华南是这样,也严重阻碍了自身发展。太多的评比名目,浓厚的思政氛围,只能让师生无法更加专注地去创造。对百位优秀毕业生进行了大肆宣扬,然而校道旁的巨型展示牌, 问津之人寥寥无几。因为旧有的评价体系正在瓦解。当权者是否真正思考过,什么是“真正的优秀”?符合外界标准一二三条的就是优秀吗?当过学生干部、拿过各种奖项的就是优秀吗?还是心理健康、有所创造与建树,才是真正的优秀?在心理学院的生活甚至让我郁闷,这个世界是否真正需要优秀的人?
但我很快也坚定了信念:这个世界肯定是需要真正优秀的人的。他/她只要站在那里,伯乐自然就能挖掘并欣赏他/她;只要他在做他自己,无论做什么他都能做得很好,等等。这些都是我已经体会到的了。就像没有什么能阻挡扶摇,五色石少女的天命不是一般人能够阻碍实现得了的,那些人也只能是配角。
世界需要我们发光发热。只是一切都讲究时机。潜龙勿用,但总有飞龙在天的时候。时机一到,站出来,让世界看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