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华德庄园》是一本由福斯特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4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读到她们第一次在斯沃尼奇,描写站在波贝克群山中段俯瞰各方景致的部分,截图与kris说,这可不就是this England啊。结果跟着不久他也写到了,镶嵌在银色海面上的珍珠...就,wow
●福斯特小说经久耐读的两个秘诀:一、福斯特从不对任何话题下终极判断,这可能得益于英国老牌的自由主义传统,所以这一点上他让我想起以赛亚·伯林。且不说《霍华德庄园》中那些民族主义与帝国主义、传统与现代、女权与反女权、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之类的争论,单是福斯特处理物质主义的大富翁和精神至上的女主人公,就可以看出这一点:没有前者辛勤工作,哪有后者高高在上的说三道四?当然,女主人公调节两者的努力还是让我觉得福斯特到底还是个很理想主义的人,所以小说结尾有点失真。二、象征主义,这个话题必须另择篇章深谈,这里只说翻译。福斯特的象征主义是非常含糊的,而译者的翻译让它糊上加糊。出版社编辑自己动手翻译自家的小说,十之八九不是好事。
●3年前把《霍华德庄园》的电影当成《曼斯菲尔德庄园》来看,羞愧啊。现在重读了小说,发觉原来竟是描写社会的矛盾冲突。
●被这本书打败了。来年重读。
●虽然是同译者,新版翻译的更优美一些。福斯特每本书都会写一些离经叛道的行为,充满戏剧性,并且都是和车有关。这本女性人物争议较多,海伦还是涉世未深的少女那老一套,玛格丽特非常别扭,传统女性和新女性的结合体,而威尔科克斯太太就是空空洞洞的女神了。
●翻译不好。
怎么说呢,这是我第一次这么艰难地读完一部英国小说,几度放弃几度重新捡起,好在进入到全书的三分之二部分,才出现了跌宕起伏的情节,让人有了读下去的欲望。
我估计,福斯特一直在睡觉,到后半部分才醒来。
《霍华德庄园》读后感(二):略感
霍华德庄园
英国作家福斯特的长篇小说,讲述了玛格丽特和海伦两姐妹的不同情感境遇,姐姐宽厚包容,妹妹坦诚刚烈,面对威尔克斯作为上流社会家族代表的伪善,巴斯特代表的下层公民的苟且谋生,姐姐选择和解和融合。看似简单的女性的婚姻故事却隐藏着更为宏达的文化与社会转型命题,无论是傲慢的威尔克斯家族还是挣扎困顿的巴斯特夫妇,都值得我们去重新思考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分别与隔膜,而两姐妹的不同态度更是启发着读者去探求不同阶层的冲突的融合与和解之道。
《霍华德庄园》读后感(三):平衡两个世界
看《霍华德庄园》,古典小说长篇累牍的描写风景,真让人不耐烦。心理描述我还能看得下去,但是风景描述实在是兴趣不能。但是在一百年,两百年以前,这些文字应该让人心旷神怡吧?连汽车都很新奇的时代,没有风光片,甚至没有电影的时代。那些文字唤起了人们对自然的感情。文学是带着读者的眼睛上路的。
《霍华德庄园》构筑了两个世界:一个是女性的,艺术的,精神的,古典英格兰的,理想和情感的,逝去的老迈的,也就是霍华德庄园;一个是男性的,世俗的,商业的,精明的,舒适的,生机勃勃的现代的,也就是伦敦。玛格丽特做的所有努力就是平衡这两个世界,她居然获得了成功。英国的《太太万岁》。
看《霍华德庄园》我发现,古典小说的剧情很给力:妹妹爱上大户人家少爷未遂,姐姐嫁给大户人家的老爷,妹妹和一穷小子有了私情,大户人家的老爷其实是穷小子的老婆的情夫,老爷的大少爷打死了穷小子,妹妹怀上了穷小子的孩子。这是多么狗血的剧情啊!人家写得不落俗套,思考深沉,韵味悠长,真是本领!
看《霍华德庄园》我突然意识到,我是多么爱艾玛 汤普森啊。一堆英国古典戏中人,因循规则但内心自由,独立而柔顺,带着不咄咄逼人的智慧。不想驾驭任何人,却滋养了周围的一切。最爱《真爱至上》,她抹去眼泪出来给孩子们一个拥抱。每当我不得不面对难堪,不得不处理痛苦,脑海中总是浮现出她的样子。
《霍华德庄园》:如果你不想驾驭一个人,也不想被驾驭,那么就是在做最难的尝试:平衡。平衡其实不是找一个特别对等的人,两个人始终站在秤盘的两端,毫不倾斜。我想,平衡就是有时争吵,有时帮助,平衡是一个一直在“找平衡”的状态。就长久来看,确实是平衡的,但是平衡本身,包含了始终在波动。
《霍华德庄园》读后感(四):嗯…知识女青年们
我琢磨了一下标题前面那个叹词,一开始,冲出脑门的是“唉…”,可这未免过于悲观;而后,是“哦…”,又过于欣喜。还是“嗯…”来得平实。海伦和玛格丽特是故事中的两位主人公,一对亲姐妹——身上流着日耳曼人血液的英国人,大龄的,知识女青年。是的,不是当今流行的“文艺女青年”,而是更靠谱些的“知识女青年”,她们思考灵魂,死亡,不谙世事,有一笔丰厚的遗产,定期去听音乐会——听音乐会是自然的需求,这份需求甚至超过了生活本身,想想玛格丽特在搬家前那段混乱的时期吧,她总想多抽出时间来料理此时,可又无法抵挡地顺从于那些演奏会和社交。这一切特性,与英吉利海峡另一端的大陆传统密不可分。一直到最后,当她们在霍华德庄园安定下来时,伦敦又一次地消失了,她们所经历的,也许是形而上的德国与殖民时期务实的英国之间的碰撞,后者的代表自然是以威尔科克斯先生为首的一家人。
这样的一对姐妹,似乎可以在《理智与情感》中,找到些相似处,妹妹总是冲动行事,以感情来审视周围人,而姐姐则谨慎冷静,以沉默的观察来评判被妹妹贬低或赞扬的人。但不同的作者与不同的时代,注定了两对姐妹的差异。在《理智与情感》中,她们是贫穷的,这种贫穷的身份导致了其后的一些列磨难,同时,她们所对抗的主要是附庸风雅的贵妇先生们,他们根本就没有真正的鉴赏力,却偏好指点且爱慕虚荣,想想玛丽安第一次在约翰爵士家弹钢琴时,遇到的窘境吧。而在《霍华德庄园》中,海伦和玛格丽特不再拘束于简-奥斯丁式的客厅里,她们与人争辩,又因“不谙世事”,而自以为是地对别人施与援手,她们的对立面,是实干有能力的商人、殖民主义者,可他们并不是永不兼容的。
当然,在海伦和玛格丽特之间,又有着性格上的差别,不仅仅是某种“理智与情感”的对立。就像海伦最后坦白的,“应该用我的生命爱上一次”,风风火火地就投入,却又一次以冒失收场。但她旅居德国之后,想做的只是看看曾经抚摸过的书籍,在自家的气场中度过一晚。而梅格不是这样的,这也是她为什么会爱上亨利的原因,她的性格中有冷漠的成分,知道一些“手腕”,她需要的是一个有男子气概的丈夫,尽管她幻想过有一天能让丈夫也来思考灵魂,哪怕在决定分手前仍替他在思考有关灵魂的事情。梅格是周旋于灵魂与务实之间的调节剂,她会慢慢认可亨利式的价值,比如待在家里,偶尔装傻不发言,但同时她依然在阅读,安静地待在家里。是因为梅格放低了自身的要求么?待嫁心切?也许不尽然,可我又说不上来。唉…知识女青年们,更何况是福斯特笔下的知识女青年们。
《霍华德庄园》读后感(五):不应该平淡但有些无聊的故事
这次终于一口气读完了霍华德庄园,没有半途而废。这是一本非常简奥斯汀的小说,浓浓的英国古典风。优雅但是啰嗦,需要耐心。Margeret和Helen是一对有丰厚年金的姐妹。简奥斯汀笔下的Emma曾说过,有钱的大龄未婚女青年是不会寂寞的。她俩非常符合这个定义。每日艺术为伴,经常组织思想进步青年的聚会讨论时事。所以Ruth与Margeret看上去格格不入,她是一个传统的为了家人而活的好妻子好母亲,可以脑补到在进步青年的聚会上她说她认为女性不应该有投票权,应该把评论留给男人时周围人尴尬的表情。Ruth为了家人搬离了从小生长的很有感情的地方,也因为家人对howards end不够重视而伤心。Ruth同情马上就要搬家的margeret,在遗嘱里把Howards end留给了她。 人总是在某些特殊的时刻做出自己也说不出为什么的选择。Ruth的馈赠,henry的隐瞒,甚至两人最后的结合。这些都和Howards end息息相关,尽管Margeret之前从来没有去过。一座有历史的房子有自己的呼吸,有自己的生命,在她所庇护的人搬走之后,空洞的身体仿佛进入了冬眠状态。但仅仅是沉睡,她在静静地等待下一个来到的人把她唤醒。 Margeret和henry的爱情并不很吸引我。对ruth遗嘱的好奇让henry逐渐靠近margeret,随后被逐渐吸引。Henry早年参军,白手起家赚得现在的一切,他除了有好运气以外肯定还有着和常人不一样的行事方式,这一点可能也吸引着Margeret。但他出轨背叛前妻,对Helen漠不关心,有些时候莫名其妙的大男子主义都让我觉得反感。反而是书中另一个小人物更吸引我,他叫Leonard。一个有着艺术梦的底层人物。他因为领导的随口一句话离职,失去生活来源穷困潦倒,但即便如此他还是拒绝了Helen丰厚的资助。他知道妻子曾经的背叛,并且对她日渐反感,但仍然保持着对婚姻的忠诚。即便没有钱,他也要去听贝多芬并且着装得体的坐在有钱人中间,唯一的区别是他会因为丢了伞而懊恼很久。可作者并没有给这个人物一个公平的结局,他连夜坐火车去Howards end找margeret道歉,但是还没有说什么就因为心脏问题失去了生命。这样,一个小人物就永远的消失在了大众眼里。 Margeret和Henry结婚会幸福吗。前者是追求艺术,美,正义的知识女青年,她反而和Leonard更像,后者是金钱,权利的代表。Margeret的情商无疑更高,她知道Henry的所有缺点,她完全有能力掌控他但她并没有这么做。她也更不可能像传统女性一样被丈夫所掌控。这种微妙的平衡给混乱的生活带来平静。两人都可以在这样一种关系中得到能量。用爱情来形容可能不恰当,更多的是支持和新任。 这本书的中文翻译有些糟糕,没读多少我就放弃了。这种英式儒雅的表达方法和汉语有点违和。最近读的书,喝的茶,做的梦谈的话都和伦敦有关,我不知道我是不是应该去那个我曾经很熟悉的地方当一次过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