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下的果儿》是一本由石一枫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34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打五星的都是有哭到的吧
●多久没都有看所谓言情小说(这该算是吧)果然的美好的单纯的爱情只存在于书中了。否则世间哪找的到,为你写上万字的书信的爱人?
●后三分之一太烂
●还说什么呢?书中的和我的现实就像两条平行线。我每天看着它,想象自己走在那条线上。走一会,又要回到每天都要经历的现实的线上。我是不是永远都要这样下去了呢?有些感动,只能从这本书中去找寻。现实让我麻木也好,侵略了我的精神也罢。总之,我很渴望不远处,或者很远处那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 这本书给了我一些感动,让我暂时忘却了现实,尽管时间很短暂。生命也很短暂,不是么? 看完了果然很想哭,韩红说的没错。而看的时候,我并没有时常笑过,只笑过一次。我不知道为什么。连一个很完满的结局,也看的我想哭。这不是悲剧,却为什么这么伤悲?喜欢这个结尾,爱最后几个段落。 也许那时候我们正年轻,年轻的时候我就想:只要想干的,就都能干好,能干成。现在偶尔会想。以后会不会想的越来越少?然后发现自己一文不值,只是为了生活的行尸走肉
●虽然是湿兄的……虽然在同类小说还不错……但整体来说……一般。
在这部书里面,作者仿佛一直在强调这个“主题” (有情人终成眷属)不管是陈星,还是张红旗。他们都那么一心一意,坚贞不渝。或许也是一直对爱的较劲。看完之后,突然发现自己一个人都还没爱过。在看的时候多少次想不看了,因为害怕结局是悲剧的,害怕他们不能在一起,但是还是忍不住看了下去,结果很好,这样的收尾,是给这段感情最好结局
陈星和张红旗
一个是大家闺秀、全校榜样、将来也成为华尔街金融白领,回国的海归精英
但就是这样两个完全不搭界的人
一个沉默寡言
一个絮絮叨叨
甚至吵架的理由也让旁人吃惊:你到底在不在听我说话啊,你倒是也说啊!
但他们不仅仅是他们
他们的背后,凝结了甚至3代人的命运
故事的最后,也用下一代人引出
“你准备给你孩子去什么名字”
这本书有幽默、有忧伤
有回忆、有希冀……
关于80后的青春记忆
逝去的青春,在红旗下迎风招展!
《红旗下的果儿》读后感(三):红旗是红旗,果儿是果儿
我从小受的文学教育,用第三人称上帝视角写小说非常蠢。所以我不明白一个能写出陈金芳的作家怎么会决定这么干。
三百五十万个字两天看完,非常容易读进去。不知道是因为母语还是作品本身只是言情小说。事实上,哪怕是北大文学系出品还是曹雪芹再世,它底子已经定位成言情小说了。
很多角色塑造的都很丰富唯独主角,恐有些前后矛盾,不合理,不魅力,不有趣。并且书名钻了一个空子,其实红旗是红旗,果儿是果儿。
前期和中期非常无趣,事件上的象征意义也非常简单的不让人高潮,但好歹作者本身功力在那,就像让陈凯歌张艺谋拍电视剧,在中国也能够上八十分。
当然,在这本书里我非常喜欢对孤独的描写和解决方案,我看到了很多我自己。
同时,更让我坚信了一个道理。短篇中篇写得好不代表能驾驭长篇。就像拍烂片的导演,他们曾经创作的短片肯定是春光乍泄的,要不然他们也没资格拍长片。
最后,仔细一琢磨,陈金芳能拿鲁迅文学奖这么重要的奖项,那当年王朔岂不能拿到手软。
《红旗下的果儿》读后感(四):今夕何夕,见此邂逅
这本书我不是从头开始看的,随便翻到中间一页,先是看到张红旗一个人泪流满面地看电影,然后陈星拉着她的手一直走一直走,最后两个人抱头痛哭。我很好奇,到底是什么样的感情,让他们如此肝肠寸断,难舍难分?
张红旗和陈星貌似完全不是一个世界的人,却因一次次偶然的邂逅彼此暗生情愫。年少的他们甚至对自己心底暗暗滋生的感情一无所知。所谓“美在不自知”,他们的感情让我想到“爱在不自知”。张红旗顺风顺水地上了北大,去了美国,在华尔街艰苦奋斗……陈星随波逐流混到毕业,漫无目的地走着路上……十二年过去了,暮然回首,两个奔三的男女似乎才真正看清楚自己的内心所向。
两个人相爱,总有一些理由,绝不仅仅是一场眉梢眼角的误会。乖乖女张红旗学习刻苦、积极上进,其实内心桀骜不驯,对于生活不满却不知如何突围……小流氓陈星,打架成瘾、不思进取,实际内心荒凉,只有靠日以继夜地暴走释放无处宣泄的孤独。因此,两颗孤单无依的心灵才会发生令常人无法理解的感应。
比照小说中的其他人或者现实中的很多人,张红旗和陈星显得迂腐可笑、墨守陈规,简直与现实格格不入,然而这也是最让人感动的地方。当理想被现实篡改得面目全非的时候,还有人固执坚持,毫不妥协,哪怕为此付出痛苦的代价。于他们而言,爱情不仅仅是爱情,是阳光雨露,是救命稻草,是精神食粮,是疲惫生活里的英雄梦想。
有梦想的人是快乐的,追逐梦想的人是幸福的,将梦想进行到底的人是令人敬佩的。
《红旗下的果儿》读后感(五):读《红旗下的果儿》
果儿,指女孩,漂亮女孩叫尖果儿,不再年轻的女孩叫苍果儿,也就是我说的老女人。和苍孙对应,老男人。
我这个读书很慢的人,看这个书用了一天的时间,在半夜2点钟翻完最后一页,擦干眼泪,躺床上想让自己睡着。
一共哭了2次。
第一次是张红旗去了美国,给陈星打电话,说让他考个正经大学,陈星说要分手。最后陈星说了一句,我最亲的人就是你。
第二次是最后一个场景,怀孕了的张红旗在地震的废墟中灿烂的笑着,找到了陈星,然后问他,如果你有一个孩子。。。。
不知道现在的孩子看这书会有什么想法,其实那个年代,一个标准的差生,和一个优等生的爱情不是那么的荒诞和不可能,至少精神上。现实中有结果的却不多,因为每个人,走到最后都会在生活中妥协。
大城市的孩子还好些,尤其是从小地方上来的,为了生存,精神上的爱情就只能放在心里,封存起来,偶尔掸掉上面的土,再见旧时人的时候,却是面目全非,甚至会恍惚,当时的爱情,是爱的那个人,还是爱的那段青春岁月。看到一个朋友的签名:“我爱你,不只是因为你的样子,还因为,和你在一起时,我的样子”。想想可能就是这个意思。
张红旗的那种孤独感,“只要不是孤身一个人,就是拥有了整个世界”,也只有陈星可以理解。他们排解孤独的方式不一样,张红旗就是埋头书海,从中学到大学,没事就背单词,心无旁骛,陈星就只有走路。两个人的孤独,可以互相理解,所以不用太多的语言,呱噪的世界在他们这里可以暂时安静了。
其实走路真的是一种好方法。本来我想用走路的时间来思考,但是我发现,走路真的是很单纯,不管你是很烦很累还是心里很乱,一旦开始走,就心无旁骛,一心一意,直到走到脚疼腿疼,停下来的时候居然有种满足感。有点像逃避,但是心里踏实。
我想我能理解陈星的那种心思。虽然我没有他走的长,但是我也走过。而且现在也在走,即使穿着高跟鞋。
就如同发神经的时候看书,一本接一本,哭过笑过,然后继续,不停歇,不思考。
张红旗的名字是她爷爷给起的,当那个老干部退下来的时候就迅速得上了老年痴呆症。和张红旗晒太阳的时候突然说起,红旗这个名字,是昂扬向上的意思。其实每一代人都差不多,走过了很多的迷茫和无奈,希望下一代能够避免,但是成长的烦恼,还是得自己去慢慢趟,谁也代替不了谁。
写不下去了。
祭奠下我们共同的孤独的青春和纯洁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