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是一本由莫言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7.00元,页数:3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首先,这是一部有阅读快感的书。我最近的对小说的划分,越来越趋向于“读的爽”和“读的不爽”两类,显然此书属于前者。作为时代性乡土文学,切入口选题极佳,既接地气又易铺陈,人物形象的棱角感很明显,很多情节令人捧腹,粗鄙之间夹杂着精巧的结构设计。至少,算是一本有意思的时代读本。
●疯狂 单纯 热烈的年代 质朴的愚钝 愚钝的质朴 它们改头换面 依旧延续在现代…
●这个小说在现实层面是重要的,但在艺术上是羸弱的。面对迎面逼来的现实,莫言以往滔滔不绝的语言狂欢变得干涩、喑哑、断续,没有历史空间可供他的叙事技巧闪转腾挪,关于蛙的变形和魔幻显得灰头土脸,闷得人难受。但这个文本也许本身就是一种绝妙的控诉:对于这个扭曲的当下社会,再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也会一头扎进烂泥没顶的臭沟塘。
●计划生育、代孕,这样的题材,该比现在写得好,特别当失独之痛成为无可回避的社会问题,反省实有必要。书信体和剧本太随意以至拙劣,魔幻也不能老老当借口,语言风格一如继往写着写着就high了收不住了,中间还好。姑姑本身即是合情与合理的挣扎,“中国人用一种极端的方式控制了人口暴增的局面”。
●就和冯小刚拍唐山大地震一样,终于熬到可以写这个题材了,却错过了灵气喷涌的时候。
●就像我前一阵子毫不客气地给《食草家族》打了二星,这次我也要毫不客气地给《蛙》打五星。因为看过此书的友邻相当多,也各有各的理,做太多看上去显得很理性的分析没有太大意思。我读《蛙》的感觉相当顺畅,莫言想要表达的东西条理挺清晰的,不过不知道为何别人和我如此不同。直接面对计划生育问题只是其中的一条线索,其实民间文化、神话传说等等元素依然在小说情节中发挥着相当重大的影响力。然后莫言的粗鄙趣味在《蛙》中也进行了较成功的喜剧化处理,很多地方逗得我哈哈大笑。别的废话我就不多说了,总之我对《蛙》的印象很好。
●半本好书。读《生死疲劳》读了20页作罢,这本《蛙》闺蜜也老早让我读,从未提起过兴趣。得承认,对他们那一代人的故事实在是阅读疲劳了。但莫言得奖以后,不能免俗把这本蛙捞回来读。一口气读完前半部分,很是觉得不错。换口气读完后半部分,但觉泄了气。越往后写的越扯越潦草,那只能潦草读完拉倒。
●当我看到“她眼里饱含着泪水,是因为爱孩子爱得深沉”这样的句子,就有不祥的预感。果然,从革命年代转到当代便越写越差,这批作家似乎只能写过去,一涉及当代就晕了。而且这小说语言也太水了吧,不知道是为了迁就叙事主体还是莫言故意偷懒。
《蛙》读后感(一):看蛙
因为莫言获奖,找到他的书。蛙,是反映计划生育时的残酷与无耐。看后感觉还行,比较深奥。蛙如娃,中国的国情决定如果不计划生育,国情不容,计划生育开始农民接受不了,各种各样的逃生,强制结扎,高月份引产。。。。
《蛙》读后感(二):你幸福吗?
繁衍一直是各种族亘古不变的宿命。宿命→命运→性格→观点。人口由从量到从质,无论从什么都是政治。在中国,政治一直是由个别人的观点来决定……于是,只求遇上一个全才的领导,那就算是人们的福气。幸与不幸?幸福吗?
《蛙》读后感(三):文明的变迁
时代的变革必然会引起社会和文明的变迁,这种变迁也是要付出代价的。而那些被命运玩弄,用生命去承担这种代价的人成为了历史的悲剧。更可悲的是,他们不悲壮,不轰轰烈烈,不被人们尊敬被任命敬仰。他们被各种荒唐的闹剧玩弄,愤怒而又无奈。
《蛙》读后感(四):无与伦比的差
从没看过莫言大叔的书,为什么会叫莫言呢,难道是不说则已,一说惊人吗?辞藻的堆砌从没见过比这本书更差的书,怎么会入选茅盾文学奖呢,这本书也改变了我对茅盾文学奖的看法……垃圾中的垃圾……很恶心……,垃圾莫言,以后都不会再看了……
《蛙》读后感(五):芦苇般的人们
在空隙的时间断断续续粗略的读了这本书,整体感觉作者笔下描绘了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人物命运的不可抗拒和逆转。就像高密东北乡的那条河,即使水性极佳的人在里面虽能偶尔畅游,但大浪拍来,没有人躲得过或迎头而上。唯有被时光洪流推着向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