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的世界》是一本由(英) 乔纳森·巴恩斯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1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星扣在翻译上,翻译腔较重。
●收集了这系列的哲学书,但看了这本才真正认识到牛津通识读本不该认真看,内容高不成低不就的,除非是为了学英语。
●没想到巴恩斯是一个说故事的高手!这本小书写得有趣极了!!不过那篇中文序言可真是没办法恭维,三分之二的陈词滥调,三分之一的胡说八道。
●过浅... 口水话
●匆扫
●有论有述有评!
《亚里士多德的世界》读后感(一):【一些摘录】
柏拉图的学园(academy)拥有一片私人土地,讲课和讨论是不公开的,
更像一个私人俱乐部。
理论性知识:神学(形而上学,逻辑,其他),数学(算数,几何,其
对于亚里士多德我只有一句话要说:亚里士多德的大脑是上帝的图书馆.
豆瓣你个逗比!!
豆瓣你个逗比!!
豆瓣你个逗比!!
豆瓣你个逗比!!
------------------------------------------------------------------------------------
Organon
ook by Aristotle
The Organon is the standard collection of Aristotle's six works on logic. The name Organon was given by Aristotle's followers, the Peripatetics. They are as follows: Wikipedia
Author: Aristotle
Genre: Logic
最近在看一套早就想看的书——《牛津通识读本》,这套书享有盛名,覆盖各种领域,包括哲学、科学、文学、历史、宗教、法律、政治、心理学等等,是一套不可多得的通识读物。
我看的第一本是关于哲学的——《亚里士多德的世界》,简单介绍了亚里士多德的生平和他的主要思想,不禁感慨亚里士多德真是一位古今绝无仅有的通才。他研究哲学,也研究物理学和生物学,创造了逻辑学,同时在心理学、政治学、法学、修辞学、神学、诗学和美学上也颇有建树。唯一没有涉及的怕只有数学了,但在那个时候,欧几里得已经把数学的框架建立起来,一时半会难以赶超。所以可以夸张地说,除了数学,现在的一切学科都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身上。他是一位集大成者,也是一位开创者。
记得有一位日本哲学家曾经这样评论康德,他说““康德哲学如同一个蓄水池,一切之前的水向它注入,一切之后的水从它流出”,那么可以这么说,康德之前的一切之水,都是从亚里士多德那里流出的。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就在想,今天还有可能出现像亚里士多德那样的通才吗?答案似乎不太可能。在今天,专业越分越细,别说隔行如隔山了,就是同一专业、同一学科的不同方向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为今天的知识太多了,一个人,终其一生,也只能在一个学科中的其中一个方向甚至一个点上有所成就,超出了这个点的范围之外,就是知识真空,茫茫不知其然。借用亚当·斯密的例子,制作一根针被分为十几道程序,每个专业的人只负责其中几个甚至一个步骤,在他职责范围之外的程序他自己是不清楚的。也就是说,分工的基础上,一旦合作出现了问题,那么一个制针工人连一根针都制作不出来。
时代发展到今天,分工是细,所以合作显得尤为重要。而且,很多事物的发展已经遇到了自身的瓶颈,只能借助其他专业的思想和方法来解决,学科交叉已经成为必然,交叉学科也层出不穷。所以,在未来,通才比专才更有价值。
那么在未来,有没有什么方法使人变成通才呢?我想除了出现天赋异禀的天才之外,应该有两种方法是可行的。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天马行空了。
一是延长人类的寿命。人活得越久,能学的知识就越多,如果一个人需要花三十年的时候来搞懂一门学科的话,那么除去其人生的前二十年,一个能活150岁的人就能精通至少四门学科。当然,这还要保证步入年老后的学习效率不能变,至少不能降低太多。这种方法也许在不久就能实现。
二是改善大脑结构。这有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研究人类的大脑的内部结构,激发其潜能。这就好比我们去研究田径运动员的肌肉结构,以找到跑得更快方法。如果人类的大脑被充分利用,那么在学习效率上也许会比现在更高,想想看,如果每一个人都能一目十行,都能过目不忘,那人类的学习能力该是多么强大。另一个方向是借助高科技产品。如果我们的大脑已经被充分利用了,并不存在所谓的未开发之处,那么我们只能通过外在的工具来延伸我们的大脑。同样的例子,这就像我们通过一些外在的工具让我们的运动员跑得更快,如开发更有利于跑步的鞋等等。也许在未来,我们会研发出像《三体》里面的思想钢印一样的科技,我们也可以做一个“学习钢印”,或者是一个能插入大脑并且大脑能够调用的储存了大量知识的芯片,以提高我们对大脑的利用。
当然,这一切都是外在的,我们也不能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要想成为一个通才,人的努力是一定需要的。
《亚里士多德的世界》读后感(四):亚里士多德的生平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古代先哲,古希腊人,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堪称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作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他几乎对每个学科都做出了贡献。他的写作涉及伦理学、形而上学、心理学、经济学、神学、政治学、修辞学、自然科学、教育学、诗歌、风俗,以及雅典法律。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构建了西方哲学的第一个广泛系统,包含道德、美学、逻辑和科学、政治和玄学。 公元前384年,亚里士多德出生于色雷斯的斯塔基拉。这座城市是希腊的一个殖民地,与正在兴起的马其顿相邻。他的父亲是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的宫廷御医,从他的家庭情况看,他属于奴隶主阶级中的中产阶层,据说亚里士多德是个花花公子,手上戴着多枚戒指,留着时髦的短发。
前384年,1岁,出生于斯塔吉拉城,幼时丧父,由叔叔普罗克西诺养大;前367-前347年,在柏拉图的学园,学习前367年,17岁,加入柏拉图学园学习,与赫尔米亚是同学前360年,24岁,写关于修辞学的对话体文章《格里乐斯》,第一次小有名气;前347年,37岁,柏拉图去世,亚里士多德离开学园;前347-前335年,在爱琴海东岸,云游前347年,37岁,东渡爱琴海到阿特内斯,并娶赫尔米亚的侄女皮提亚斯为妻;前345年,39岁,迁居附近莱斯博斯岛米蒂利尼;前343年,41岁,应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邀请做小亚力山大的老师;前341年,43岁,赫尔米亚被处死,亚里士多德为纪念赫尔米亚而作赞美诗;前336年,48岁,腓力二世被刺杀,亚历山大登基;前335-前322年,在希腊雅典吕克昂,教学前335年,49岁,回到雅典,开始在吕克昂教学前330年,54受邀起草皮提亚运动会获胜者名单;前323年6月,亚历山大暴毙,亚里士多德被控以不敬神的罪名而逃离雅典;前322年,62岁,隐居到哈尔基斯的埃维亚岛,去世;亚里士多德是一位探索者,他的一生都被对知识的充满了渴望,寻求着人类的和神圣的一切事物的知识。他的大量时间都用于原始的第一手研究:他记录自己的观察,并且亲自进行许多解剖工作,如在《动物研究》中的描述:“首先,让我们思考一下人体的结构……人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头、颈部、躯干、双臂、双腿。……章鱼的触须既用做脚又用做手,它用嘴上的两个触须把事物送到嘴里……在其液囊的前面、触须的上面有一个空管,章鱼用它把嘴吃东西时流入液囊里面的海水排掉……章鱼用触须的下部抓取物体,脚间的膜充分展开,如果靠近沙子,章鱼就不能抓牢物体了。”亚里士多德建议“人们应当从文献中进行节选,分主题进行罗列,比如安商品分类或按动物分类”,他的阅读广泛,并且有很多藏书,以至于他的房屋被称为读者之家。他的许多讨论都是先简要地介绍对某个问题研究的历史,以简要形式陈述前人所提出的的观点,如在《形而上学》中说:“……我们在《物理学》中已经充分考虑过这个问题,不过让我们也记下前人的观点,他们对现存的事物进行探究,对实际存在的事物进行过哲学研究。因为,很显然,他们也提到过存在着某些法则和原因,并且这对我们目前的探究会有帮助……”。他也不只是自己单独工作,许多同事也加入到了他的探索研究事业之中。他自己的研究经常与他人以研究小组的行事一起完成,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与朋友和学生交流,从不把知识看做自己的私藏。他的课堂内容一定经常是研究型论文,或者是基于目前研究兴趣的谈话,而是通过教书实现知识最自然的展示和传递。 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系统的思想家,他试图描绘一幅关于世界的图景。他幸存下来的专题论述展现的是其系统的一张局部的、未完成的草图。亚里士多德的许多专题论述在风格上大部分都是难题解答式的,讨论问题并逐项完成论证。贯穿其中的思想是试探性的、可变通的、不断变化的,他没有设计一个宏大的方案,然后往里面填写细节,他也没有向着单一的目标使用单一的方法。相反地,细节就是全部,并且论证方法和模式也随着所揭示主体的变化而不断地变化。他的眼光是基于整体世界的,这些专题论述最终是要表达一门系统的科学,虽然一个人一辈子不能发现所有知识,但是可以想象这样的一种论述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后会呈现出一个怎样的世界。 亚里士多德喜欢简朴。他的大部分作品都语言简练,论点简明,好几段连续的阐述与断断续续的略记夹杂在一起,甚至能在不经意之中听到他的自言自语。亚里士多德的语言看起来未加润色,也许他觉得没有必要剔除这种粗糙。与其说亚里士多德在阐述自己的论点,不如说他只是在尽可能精确地刻画对世界的发现,对内容真实性的要求远在形式的华美之上。
《亚里士多德的世界》读后感(五):在浩瀚的常识之海遨游
倡导“通识读书”的上海交通大学徐飞教授,用两句话形容“通识读书”的境界:“贯通中西,融会古今”和 “与先贤对话,与智者神交”。这样的境界不可谓不高,然而对于普通的读者来说,恐怕是过于宏大了。相对而言,译林“牛津通识读本”的口号“让常识茁壮起来”却平实可喜,让“通识读书”变成切实可行的实践。事实上,“牛津通识读本”(以及外研社的“斑斓阅读”书系)正是为普通读者度身订造、能够极大地丰富其常识的一套初级通识读物。
这套出自于牛津大学出版社的丛书,原名“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意为“非常简略的介绍”,近年被引入国内,花开两朵,一朵是译林的“牛津通识读本”,标榜的是“通识”,另一朵是外研社的“斑斓阅读”书系,标榜的是“百科”,最终都殊途同归,旨在为普通读者打开阅读视野。两套丛书所选书目,涉及哲学、思想、宗教、文学、艺术、伦理学、考古学、心理学、天文学、历史学、经济学等学科,或为理论流派的阐述,或为思想和知识的梳理。从已出的书目来看,选题除横向的旁及广搜外,也有着纵向的贯古通今的特色,尤其注重介绍构成西方文明和智慧的思想和大家,这体现在从《解读柏拉图》、《众说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的世界》,到《康德》、《笛卡尔》、《马基雅维利》、《休谟》、《牛顿新传》、《托克维尔》《叔本华》、《尼采》,再到《维特根斯坦的哲学》、《哈贝马斯》、《海德格尔》、《福柯》、《罗兰·巴特》等一系列篇目中,按照这个顺序一路读下来,对西方文化的脉络基本上大体可以有个了解。当然,除了这些庄重的思想和文化题材,也有体现出“常识”特色的一些活泼的选目,其中囊括了现当代文化现象和社会议题的题材,体现在《国际移民》、《后殖民主义与世界格局》、《大众经济学》、《生活中的心理学》等议题中,也体现于以“广告”、“电影”、“性”、“资本主义”、“新闻”、“民族主义”、“进化”、“时装”、“隐私”、“地球”、“领导力”等为书名的常识新解类书目中。
显然,这套丛书的一大特点是以欧美文化为本位,侧重于其知识、文化和思想的绍介,或许会予人多少忽略了世界别的文化和智慧成果的简介。例如,对于中文读者来说,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在目前被引进的书目中,与东方文化相关的只有《佛陀小传》、《佛学概论》和《印度哲学祛魅》等寥寥几种,相比起对基督教和犹太文化不遗余力的介绍,有点不成比例。不过,尽管“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丛书以欧美文化和知识的绍介为侧重点,对欧美文化的介绍却也相当用心。就拿宗教类来说,基督教和圣经相关的介绍固然是蔚为大宗,关于亚洲的宗教,除上述佛教和印度数书目外,还有《伊斯兰教》、《伊斯兰简史》、《古兰经》、《锡克教》等书目。此外,我们感兴趣的与亚洲文化相关的书目,还有《现代日本》、《中国文学》和《丝绸之路》等。要而言之,“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丛书是一套关注全世界古往今来文明和智慧的常识性书目或曰百科式书目,主旨是透过简单的介绍,让普通读者迅速拓宽知识的视野和边界。
说过了选题的丰富,我们会关心的是写得如何。读过这套丛书的人都知道,它的体例和写法,像极了前几年国内出过的“大家小书”,只不过“大家小书”仅限于文史方面,规模小,而中文版的“牛津通识读本”和“斑斓阅读”则是举凡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文史哲无所不包,规模大得多。在写法上,这套丛书具有“通”、“化”、“精”、“新”几大特色:“通”指专家之通,一本书一个话题,每个话题均请该话题所属的专业领域内的专家撰写,能够做到周全、客观地讲通问题;“化”,指讲通之外还能讲透,将专业的高深知识以生动的笔触转化为普通读者能读懂的知识,将深奥的问题讲得既精确又简单;“精”,指作者在介绍时能将其相关领域的最重要的知识和精髓浓缩于一册之中;“新”,指这些专家不只是对知识进行简单的介绍,也将他们的最新颖的研究心得融汇于书中。试举几例,《亚里士多德的世界》、《福柯》和《尼采》犹如线路图,将几位思想大家的思想结点列出,便于读者沿着这些结点通向其思想的深邃迷宫,既“通”又“精”;《死海古卷解说》和《解读后现代主义》笔触生动活泼,是“化”的典型;杰曼·格里尔将戏剧家莎士比亚写成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思想家莎士比亚》,《文艺复兴简史》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跳出过往的文艺复兴的介绍的窠臼,为我们重塑了文艺复兴的更广阔、更复杂的面貌,堪称“新见迭出”,令人叹为观止。
如果要挑一本最能综合上述写作特色的一本,当推约翰·里奇斯教授的《<圣经>纵览》。这是一本简介《圣经》历史和影响的书。众知周知,以《圣经》在西方文化的地位,古往今来对之进行诠释的著作浩如烟海,构成了一门莫测高深的大学问。那么,该如何带领对《圣经》所知不多的普通读者走进这个丰富的世界?里奇斯以其对《圣经》的熟稔,游刃有余地穿梭于古今,在百多页的篇幅里,不但讲清楚了《圣经》的卷籍从口头流传到书写成文、它被接纳为正典而获得权威性地位的过程,还涉及了犹太教徒和基督教徒对《圣经》的不同理解,以及一代代的解经家对它的“批评性解读”,不仅包括马丁·路德等新教思想家对天主教释经传统的抨击,也有赖马鲁斯、莱辛、威斯、施魏策尔等近代宗教大学者对《圣经》的历史性和学术性思辩。本书贯通古今,作者不忘分析《圣经》与后殖民世界的复杂关系,它在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中扮演的多重角色,还就其在政治生活中的功能和地位提出了精辟的见解。要之,作者既讲清了《圣经》的前世和今生,还将最新的大量学术成果融汇进了书中,而且见解平实、客观,对《圣经》的复杂的历史功绩和地位有清楚的认识,既指出它为人类思想、文学和艺术中某些具有纪念碑意义的作品提供了灵感,同时指出它也滋生了人类某些最恶劣的野蛮、无知、自私和偏狭。这本书可以说极其出色地诠释了“小品的规模,大品的份量”这句话,而这句话可以用来形容这套丛书的每一册。
对那些对过往的人类文化和智慧成果充满敬畏,同时对这个世界永远不缺乏好奇心和探究的人们来说,“牛津通识读本”(以及“斑斓阅读”系列)乃是为他们而生的一套丛书,为他们打开了有趣的一扇门,跨过这扇门,他们就走向了广袤的知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