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裤从哪里来》是一本由(新西兰)乔·本尼特著作,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的186图书,本书定价:32.80元,页数:2010-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 在一遍你自己成长的土地上 你会以为一切都是合理和正常的 不会大惊小怪和思考其中的运行规律 也不太会问为什么 换种背景来看却会有意外的收获 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 文化因差异而多彩
●作为一个同样也以纺织产业为支柱之地之人,对生产内裤这样的事情也只能说是一知半解,跟着他走了泉州、上海、新疆和泰国,这本书其实只是以内裤为引子,探访了内裤从棉纱到成裤经过的所有地方,以及以作者西方人的眼光看到的这一切,匆匆读完。
●虽然还有好多好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是一直这么努力向前去的国家真的是我的骄傲。那些只会烂叫,不会以实际行动为这个国家努力的人,没资格发言。
●仔细读 有收获
你不得不佩服老外作家这种心动不如行动的勇气。尽管包裹着“发掘内裤生产流程的故事”这样的表象,实际上这本书仍然只是一本老外看中国的普通书籍。去掉了文化、传统、历史的影响,没有了专家、学者、精英的观察视角,这本《内裤从哪里来》完全可以视作一位新西兰普通公民对另一个陌生国度的旅游印象,虽然这线路有些诡异。可以说,从一个客观的外国公民角度来看现在的中国,对于生于当下的中国人来说,是相当残酷的,也是必须承认的。脱掉北上广这样包装鲜亮的外壳,内里的贫穷、无知和丑恶很难用偶尔闪现的温暖和善良来搪塞。所幸有这样的外国人来真诚平实的说出。接下来,我们可以改么?
《内裤从哪里来》读后感(二):评论内裤从哪里来
为了解内裤www.yijuhuitrade.com如何从棉农到织布工,从橡皮筋厂到制衣商,从出口公司到分销商,漂洋过海到达欧美消费者手中,乔·本尼特两次到中国,探访了上海、泉州、义乌、温州等地的工厂,甚至新疆的棉田和泰国的橡胶树。对本尼特来说,此行的收获并不仅仅是“这包内裤的成本有多少”,还见到了一个让他吃惊不已的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因此也有了这本《内裤从哪里来?从一包内裤看中国》。新华网评价这本书说:“中国内裤让新西兰作家大开眼界。”
《内裤从哪里来》读后感(三):就是本旅游杂记
原本买的时候还以为是一本研究全球化下中国对世界市场的影响,看了后才发现错大了,这本书只不过是一个外国人在中国“旅游”的游记,不过他描述的中国还真是那么回事,透过他的视角我感觉现在外国人更关注的是中国“人”每天的生活是怎么样的,而不是像媒体里说的外国人都关心中国的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和平崛起,GDP又是多少的增长,那不过是中国自己的自负。作者对中国的描述有些片面,也有很多的不足,但我相信那是作者亲眼所见后真实的感受,我们没有理由是评价那是对中国的歧视或贬低,对于一个首次到中国的外国人,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
每个人的实力有限,我们不可以要求作者做更细致的描述,不过我比较感兴趣他去参观那些在乡下的工厂那段,因为我也是在这样的工厂中打工,真的是深有感触,环境差,工作辛苦,真的是血汗工厂。
《内裤从哪里来》读后感(四):行业探究
买这本书是个偶然的机会,花了3天时间把这本书读完(可以说是坚持读完)
这本书在以内裤的起源探寻为主线进行叙述,更多的是在表达作者对中国这个世界工厂的看法。有很多我们看来司空见惯的,老外的眼里就会有不同的内容读出。正本书读完,感觉是,内裤从哪里来只是表述了流水,没有深究,当然,也不能指望一本书写的有多深~
不过对书中有一个很深的影响,就是作者在上海的餐馆吃饭的场景,很多热心的国人教一个老外怎么拿筷子,在我看来,当时热心人的心理还是值得揣摩的。经历了孩童被汽车碾压,路人无动于衷;光天化日马路上行人被乱到砍死的情景,真无法感受到国人的热心。出差上海3次,上海人也没有给我多少的热情。终归来讲,为什么?我不想用很刻薄的词来表达,相信大家都会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国人啊国人!
从另一方面讲,看完这本书,很有冲动去深入到一个行业,探究其行业规则~可惜... 早点睡,明天还要上班...
《内裤从哪里来》读后感(五):外来的和尚
中午收到卓越送来的这本书,花了2个小时不到就翻完了。
最初看起来,有点像另外个老外观察中国的书《寻路中国》。以一个外来者的视角,带着新鲜和好奇,以描写异域风格的口气,讲述着我们眼里习以为常的中国,这种感觉特别有意思。尤其是某些因为习以为常而忽视、不觉得有意思的情景,被别人当做特别的事情说出来时,格外有趣。
许知远也喜欢模仿这种调调来描写中国。这种让自己以陌生人的敏锐性观察自己熟悉的事物,确实能发现某些有意义的细节。可是,一个中国人装作陌生人的口气,就有点造作了。
如果从观察陌生社会的角度来说,这本书感觉不如《寻路中国》。显然这本书的作者只是在中国味研究的目的草草呆了一段时间,能够观察现象、却不能深入生活。《寻路中国》就显得好很多,深入了人们的生活,成为故事的一个部分。了解陌生社会里陌生行为背后熟悉的生活逻辑,才是这样类型著作的意义。
可能是由于西方文化传统上对其他非西方文化的优势感,西方人总是尝试放低身价、努力以平等的心态来观察异类。这和《阿凡达》里面的人类对陌生星球种族文化的观察和融入差不多。中国人观察非中华文化,要么是对比自己强大的文化卑躬屈膝,要么是对比自己弱小的文化不屑一顾。学会这种平等的观察,更显得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