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天搞定电影剧本》是一本由[美] 维基·金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80元,页数:19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纯粹是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所以,编剧这行儿我怎么着也干不了
●同学的书
●大概3年前读过一次,那个时候觉得这本书都是P话。但是等我对电影和编剧有了更深的了解之后,重读这本书,还是有很多收获。最大的收获还是这个所谓的21天帮你奠定了剧本的初稿。毕竟剧本不是写(write)出来的,而是不断修改(rewrite)出来的。但是很多时候,编剧都会把自己限制在写出完美的第一稿上面。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本书真的很好。但是其他的关于剧情设置方面的问题,还是过于好莱坞了。比起说是初级读物,不如说是让人重新上路的一本书。如果能对编剧有一些认识再看这本书,会好很多。
●想得倒美,之前看到一条热门短评说得好:“看完书和写完一个好故事,中间有一万个word文档的距离。”
●骗人,我21天了,还是没搞定剧本
●还能再水点吗??
●信他就算瞎了
●速成班教材
●搞不定。
《21天搞定电影剧本》读后感(一):这本破书就跟巴菲特写的东西一样
这本破书就跟巴菲特写的东西一样,在中国只能看着玩,没任何意义。
这本破书就跟巴菲特写的东西一样,在中国只能看着玩,没任何意义。这本破书就跟巴菲特写的东西一样,在中国只能看着玩,没任何意义。
豆瓣也烦人。
《21天搞定电影剧本》读后感(二):入门利器
于剧本写作入门而言,再通俗易懂不过了。推荐与《千面英雄》、《作家之旅》一起服用,更有利于入门。
剧本写作的规律是可以轻易被掌握的,是一个优秀的剧本是不是如此之简单就可以被生产出来呢?
人物即故事,人物即作者。你的视点是什么?你看待世界所特有的方式,它基于你过去所有的经历和此刻你对它们的感受是什么?
有一点蛮有意思的,女人倾向于通过描写与他人的联系——借感受与关系之间的角力来实现故事的完整性;男人则倾向于通过自己的考验——他与他的生存环境之间产生竞争。
与其他编剧书不同,本书其实并没有具体分析任何的剧本,而更像是一门为新手编剧开设的课程。
如果不是遵循书中的步骤,真正开始“写”这件事情,都不能算是“读完”了这本书。
不过,真正让我愿意给大家推荐这本书的原因,是书中维基·金关于“人生议题”的论述,短短四页,读来感触颇深。
写了一篇日记。链接如下:
故事中的人生议题
《21天搞定电影剧本》读后感(四):教你如何写影评
书名应该很吸引内心有电影梦的孩子吧,耐着性子坐下来读几张,马不停蹄地做了六张笔记,书中的诸多练习方法完全可以用来练习写影评的。毕竟,品位一部电影是每个编剧的入门课程。对于一个不需要手把手、诸多条框的自我主义者,书里提到的大部分方法还是很有执行意义的。作者看似随意,又过分强调的简单法则也许能让你发现纠结了多年的难题。
以前的我,每看完一部电影总希望写出一篇滴水不漏的影评,面面俱到,生怕错过甚至误解了导演和编剧想要表达的寓意,更不想被后来的观影者挑出肉刺。看完这本书,我松了一口气,以前所有的担心,只不过是自己过于苛刻和完美主义,与电影无关,与影评无关。对作品的任何感官都是一种解读,人性虽复杂,个性确是直接明了的,这些情绪反射就是我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
没有完美的剧本、拍摄、出品,何来没有瑕疵的评论。艺术作品的魅力不正是众人对它不同的解读吗?!从别人的作品找出自己的盲点是最好的捷径,剧本和电影都有迹可循,想完整地叙述一个故事,带动观众的情绪,最好还能带来可观的票房,合理的剧本必然包含市场的规律。不再恐惧表达任何观影感,哪怕是一句脏话。
摘自书中的某些段子:
人类的共性存在并体现在每一个人身上。作为一个作者,真正值钱的只有你的观点。所谓你的视点,就是你看待世界所特有的方式,它基于你过去所有的经历和你此刻对它们的感受。
把你想要绕过去的地方记下来,有时它正是你故事中的漏洞或软肋。
一部电影的调子其实已经决定了它的前途。
故事其实就是用个性来说明共性的。
悲痛也是一种强大的写作动力。
不管你选择写什么,可以肯定的是它对你来说一定很有意义。内心电影定理:虚构恰恰是一种讲述真实的方式。
在电影的第一分钟你就能得到很多信息,这部电影是关于什么的,你是否喜欢它。甚至,电影一开始你就已经知道问题在哪里了。
结构即人物,人物就是故事。剧本中事件的发生取决于人物的性格,是你的人物创造了他所处的现实世界,所以降临在他身上的事件都是他自己引发的,这是他看待这个世界所造成的结果。
《21天搞定电影剧本》读后感(五):不写剧本也要读读这本书
《21天搞定电影剧本》,看题目就知道这是本教人怎么写电影剧本的书。我并没有想要立志要当电影编剧,决定看这本书不过是为了多了解些新的东西。没想到,真的学到不少有用的建议。
一、 用心写,用脑改
作者一直给出的建议就是“用心写,用脑改”。这条不仅对写剧本有用,就是对平时写文章也是很好的建议。就拿自己的写作经验来说,每次心里想要表达的东西很多,默默想的时候都很流畅。可一旦开始写的时候却总是被该用哪个词哪个句式来表达这种问题给打断。最后写出来的东西还没有当初心里想的一半好。
好在,从作者的建议来看这似乎是很多人都有的问题。当我们开始写作时大脑总觉得这是它应该负责的区域,因此不断地跳出来干预。而实际上内心才是我们才思泉涌的发端。最好的做法就是将两者分开。先听从内心的声音,把自己想表达的东西全部写出来,暂时不要去管错别字、语句通顺这些问题。等全部都写完之后再把脑子请回来,从逻辑上对文章进行修改。
二、 展示,不要告知
编剧们有一条剧本戒律是切忌内心反省。这有一部分原因在于电影的特殊性。电影作为视觉展示,观众只能看到出场的每一个人干了什么事说了什么话,可看不到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就像我们的现实生活一样,我们只能通过别人表现出来的外在动作和语言去推测他的内心想法。所以编剧要做的就是让观众能成剧中人的外在表现了解他的真实想法。
如果写小说的话在这方面就没有太大的限制。小说中可以尽情的描写某一个人的内心独白。不过,这样真的好么?其实很多优秀的小说并不会有太多内心独白,而都是通过对表情、动作、语言描写等来展示人物的。不要直接告诉别人你写的人物是怎么想的,那样就不好玩了。
三、 人生之旅的写照
如作者所说:不管我们的人生之路如何迥异,在特定的年纪我们总会关注特定的主题。所以我们看到的每一部电影都是那个编剧那个导演在他那个年纪才能做的出来的样子。
剧本和小说、诗歌等的共同之处就在于他们都是写作的人在当下想要表达的东西。而这个主题一定是与当下的写作人息息相关的,至少会是他目前最关心的话题。
这大概也是写作的另一个好处。记录下来,以后再翻看时就能知道那个时候到底是什么占据了自己的全部思想和精力。
四、 8分钟烂写波尔卡
拖延症形成的一大原因在于追求完美主义。这在写作方面也同样适用。每每提笔想要写些什么的时候又担心写出来的东西太差,结果一拖再拖一直拖到所有的想法都记不清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作者给出了一个超棒的建议——8分钟烂写波尔卡。具体的方法就是找一个事物或一个主题,围绕它随心所欲地写下任何你想说的话。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允许自己写得很烂,甚至烂到极点。等8分钟以后,你可能仍意犹未尽,想要写下更多;也可能停下笔来看看写下的东西发现竟然写得还不错。
那么下一次拖延症再犯的时候就试一试这个方法。不管怎样先开始写,写着写着就会有感觉了。就算前面一部分写得不怎么样也没关系,最后删掉就好了嘛。
这本书对于打算从事剧本创作的人来说还提出了更多更现实的建议。而每一个建议都是走心的超实用建议。其实这些对于我这种不打算从事这一行的人也很有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