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中国钢琴家与巴赫》是一部由Michel Mollard执导,朱晓玫主演的一部纪录片 / 音乐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片子对我这种本身对古典乐并无多少了解的人来说很有吸引力,这也省去了我从任何专业角度去解读的可能。孩子们合唱的瞬间,我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被朱晓玫先生的自然温柔震撼,她“在自身中全神贯注,而这一全神贯注是一种在自身中的无限平和和休止。”
●作为纪录片而言太单薄,其实讲一讲朱晓玫和巴赫之间的渊源都比现在的好
●如清教徒似的生活,烛光下弹奏的朱晓玫,完全是神性的。整部片有种油画般的质感,而巴赫与老子的并论是神来之笔。记得以前感慨过,《哥德堡变奏曲》,无论是演奏还是聆听,都是一种修行,完全不是夸大其词。结尾孩子们在音乐厅唱巴赫,感动到流泪。不想比较,只是觉得西方人对待艺术与艺术家的欣赏与敬重,是流淌在血液中的。
●这是我在大学时看过的纪录片,至今我听不懂巴赫,但喜欢在练瑜伽时用朱晓玫的哥德堡变奏曲做背景音乐。我永远也忘不了第一次看这部纪录片时,朱先生在钢琴前演奏时的虔诚,那种虔诚几乎让我看到她代表了信仰本身,有净化和升华的力量。
●想到小克莱伯。
●跟古尔德的感觉完全不同,太棒了!(嗯古尔德是另一种的棒)。如水的巴赫,多声部的对话,现在这种自由的指法是20年前的我无法想像的。巴赫之于朱晓玫,就像萧邦之于傅聪,maybe.
●其实不懂为什么会感动的落泪 兜兜转转又回到原点 只是原点已经不是原点了 好像新的轮回又将周而复始 于平衡之中 一切苦乐 都不值得一提
《一位中国钢琴家与巴赫》观后感(一):如鹿切慕溪水
在生活的每个时期聆听哥德堡变奏曲都有不同的感受....结束了一天的疲惫学业之后,回到宿舍若舍友都不在,我就会打开哥德堡变奏曲,坐在案前闭上眼睛,慢慢的让这来自于寂静的泉水流进我的身体里,把所有的尘世喧嚣都洗净,有时我会流下眼泪,有时我会露出微笑。但不管怎么样在聆听哥德堡变奏曲时我是无法做其他的任何事的,因为它无穷无尽的情感已经占据了我所有的思绪。
《一位中国钢琴家与巴赫》观后感(二):恰如其分的单薄
有人说,就纪录片而言略显单薄。我没能很准确理解ta所指的单薄具体是什么。是对朱晓玫的描述过于单薄,导致最后呈现出来的她是个单薄的形象,还是其它的意思?没想出来一时半会儿。
但我能理解“单薄”这个词的出现。如果“单薄”是合适的,那这部纪录片里的朱晓玫“单薄”得非常好。
应该可以理解,一个在历史劫难里,在这个国家里,把音乐当作庇护所的人,心思是“单薄”的。当她获得与音乐终身相伴的机会,她的虔诚和投入,以及用单纯的方式(读老子)来小心呵护这份互相倚赖,她的用心是“单薄”的。我喜欢她在音乐会上的诚恳,以及总是谦卑地困惑自己为何可以获得这份被喝彩的殊荣。她深夜练琴,清晨练琴,弹巴赫变成日夜的祷告。猫从琴边走过,琴边的她太专注,以至于“单薄”得像印在墙上的花纹。
纪录片里的巴黎始终天气阴沉,片尾字幕从山间缓缓升起。很感动,她终于与音乐相见。
《一位中国钢琴家与巴赫》观后感(三):静水深流:钢琴家中的隐修士
后窗的山色与天空,有盘旋的飞鸟,有风动的流云的树梢,有雨滴、雾霭,有变化的光影。这些图景在巴赫《哥德堡变奏曲》的旋律中变得格外有美感。
一个月以来,真正让我从疫情的紧张感中放松、宁静下来的是朱晓玫演奏的巴赫《哥德堡变奏曲》。
钢琴家朱晓玫一生只做一件事的专注与沉静,对我有巨大吸引力。
有些钢琴家技巧华彩绚丽,五光十色,让人目眩神迷,而朱晓玫却外表朴实无华,低调素朴,她弹奏出来的乐曲有一种让人沉静的魔力——世界一下子就安静了下来。
一生只做一件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天的重复修炼就如功夫一样日积月累地养长在自己的身上,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读书见识、理解与思考后形成为一种综合的能力,这种能力赋予在演奏之中。而这种专注力与凝聚力也会带人进入一个专注、沉静的世界。
每一部作品都有一种独特的气质,它需要与它气质与内心生命相似的钢琴家去演绎。
我总觉得钢琴家只有过着如隐修士般清寂简单的生活,才能演绎出巴赫作品中充满复杂性与矛盾性的沉静。而朱晓玫用她的生命演绎出了巴赫作品中静水深流的意蕴。朱晓玫说不愿意别人记住她,而是愿意人们能记住作品。而她愿意隐没在作品之后。她无疑就是钢琴家中的隐修士。
《一位中国钢琴家与巴赫》观后感(四):音乐和爱都来自于寂静,就像雕塑从岩石中脱胎而出
音乐来自于寂静,就像雕塑从岩石中脱胎而出。在朱晓玫的眼中,巴赫——这个意味着流水意义名字的伟大音乐家,之于她,就像中国哲学家老子之于她人生的意义。柔弱者生之徒、坚强者死之徒,令人醍醐灌顶。在这种意义上,哥德堡变奏曲来自寂静,就像静静流淌的河水之下,矛盾、复杂在寂静的表情下迸发伟大的灵魂之光,人性和神性交织在一起,如此简单又如此丰富。从这种意义上,也许人生美好的东西都来自寂静,就像爱情,在寂静的十字架下灵魂互拥;就像哲理,在寂静中感悟和思辨;就像生活之美,唯有寂静之心才能深切体悟。 哥德堡变奏曲的30个变奏,就像人生的起伏,但不管如何变化,主题永恒不变。咏叹调始于开首,复又终于结尾,似乎走过一生,归于寂静,音乐生生不息,河流生生不息,还有爱也生生不息。 朱晓玫,这个一生嫁给音乐的单身女音乐家,长得其貌不扬。但是当她坐在钢琴面前,闭着双眼用她并非纤纤玉手的手指弹出哥德堡变奏曲的时候,我突然想起了《情人》中的那句——与你青春美貌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那简单而又丰富的乐音在她指尖流淌,就像生命之曲。听过古尔德的版本,更爱朱晓玫的弹奏,朴实、内敛,就像寂静之光,融化一切不安、恐惧、折磨…….. 片尾,冬日山谷寂静如烟,抬头见,两朵白云,一大一小在蓝天中互相凝视。想起桂川河的跌落,是冥冥中吗?
《一位中国钢琴家与巴赫》观后感(五):哥德堡变奏
M 对excellence的执念让她变成一个突兀的荷兰人。在平均主义文化长大,后去英国精英学校念书,要求高到和自幼内化的荷式鼓励法时常打架,最后导向循环式自我怀疑。她的理智能意识到自己只是处在高低潮中的低潮,但脑海里的另一个声音会不断告诉她,写作不顺利只能出于两个原因:研究方向有错;自己能力不行(static)。最近又在经历excellence anxiety,反反复复。一起嚼碎她的thoguht pattern,看得清楚,但改变却是另一件事。
这个时候又想起朱老师的话,感恩于五年前自己生命中的那段黑暗时光,和陪伴自己的哥德堡。真正的平静释然也许只能脱生于真正的crisis。往后每每听巴赫,就觉得当下皆是过往。
用朱老师的话说,巴赫是水。
- 平衡宁静是(中国人追求的)最高境界。每天早上弹一遍(哥德堡)就跟打坐一样。
- 要寻找最根本的东西。
- 别把自己太当回事了,有才华的人太多了。
- 忘掉自己,画到自己不会画了,正是艺术成熟的时候。
觉得自己画的不错,正是自己走下坡路的时候。
- 不要太舒适,什么都得吃得下。
- 精弹的还是古典的。
- 怀疑是通往真理的必经之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