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变玄武门》是一部由刘元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激变玄武门》观后感(一):真实还原玄武门之变
在中国人的心中,唐太宗是一位伟大的帝王,但同他的“贞观之治”一样出名的就是帮助他造就“贞观之治”的“玄武门之变”。由于种种矛盾的挤压最终导致的这场战役,在唐太宗的心中也是一道永远抹不去的伤痕。本片帮助我们了解了造成玄武门之变的种种原因,让我们对于这段耳熟能详的历史片段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看完之后也不禁感慨,对于普通人家来说,亲情是最宝贵的,可是对于皇家来说有时候亲情却是血流成河的造就着,这虽让人叹息,可是,历史要造就一些人,就必须给他更深刻的磨难,很多时候要舍小家为大家。但不管怎样,都不影响唐太宗在我国历史上的伟大帝王之一的称号。
《激变玄武门》观后感(二):追寻历史的真相
这部纪录片,带给我的感觉是享受。短短四集,却意犹未尽。激变玄武门,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事变。但是知道玄武门之变的人不在少数,知道前因后果的恐怕就没有那么多人了吧。
但看这部纪录片,无论是在拍摄上还是在剧情演绎上,都让人沉迷。记得金铁木的那部《大明宫》让我看过很多遍,这部《激变玄武门》则有着同样的魅力。讲述中带着剧情,引用正史时带着学者分析,四集结束,看到的是玄武门之变的前因后果、偶然之中的必然。虽说很多东西我们无法探寻,但在这部纪录片中,幕后的解说让人甚为叹服。
《激变玄武门》观后感(三):压死骆驼的稻草
这是一部非常棒的纪录片!编剧站在一个相对客观的角度,论述了玄武门之变。太子李建成不似以往的昏聩形象,更加有血有肉。但秦王李世民,片中几次提到李世民在早期的形象属于纨绔子弟,嗯嗯……有点不赞同,李世民的光彩很早就已经显露,而且古代的十八岁并不小了,可以成家立业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看了这部片子,特别心疼李世民。辛苦打下江山,却要遭到父亲大哥的忌惮,而且他还无路可退。等李建成上位,李世民也许还能活着,但也仅仅只能是活着。但是他的手下就不一样了!就像玄武门之变的前一天,李元吉被任命为征讨元帅,李世民的得力手下都要随军出征,这些将领随时都有生命危险。而且这些将领还是李世民的左膀右臂,李渊的如此安排,就像把李世民逼到了绝路,要么等死,要么反抗。至少反抗还有一线希望,所以也就有了玄武门之变。
《激变玄武门》观后感(四):编剧脸真大
我最烦的历史观就是编者认为历史被篡改了,然后全盘按照史书的反方向推测。
这部就是在认为唐初史料全被李世民改写的基础上,从李建成的角度推测,首先设定的是李建成作为被立为太子的长子,又年长十岁,能力肯定比李世民强。。。
额,李建成可是在太原起兵前期遭到了隋军的搜捕,仓皇逃出,还把弟弟留下了,最终弟弟死于非命。。所以李建成别说跟李世民比了,跟他姐姐平阳公主比都不是对手。
汇合后两兄弟是平起平坐的,李建成是左领大都督,李世民是右领大都督。
随后李世民东平薛举,西平窦建德王世充,在腹背受敌的死局中一举两克,定了天下,这时候李建成没什么军功的。
纪录片里把这些全部略过,仅从年龄看能力,年纪越大能力越强???
并且我也不认为李世民在玄武门先下手有什么不对,同样不认为李建成没有对李世民下手,全篇都在感叹李建成是个宽厚仁慈的好人,会治理国家,贞观之治难道也是李世民编出来的不成。
如果你问专家:为什么这么推测?有证据吗?
他会说,没有证据,史料都被李世民改了呀。
咦~脸都不要了。
《激变玄武门》观后感(五):悲哀的权利斗争
看完了《喋血长平》之后顺路过来看了本片。两者的表达风格可谓一脉相承,镜头的运用上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在史料支撑的前提下,用有限的经费拍出了不亚于电视剧的场景画面,其中人物局部特写的镜头以及道具服装的展现尤为值得称赞。
与《喋血长平》叙事结构虽然雷同,但因为涉及到的历史事件性质的截然不同而使得纪录片本身的叙述重点完全不一样。本片着重提到了围绕着皇位之争,李家三兄弟明争暗斗的大致过程以及玄武门之变前双方的政治局面,详尽分析了太子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二人会采取各自不同行动的主观和客观原因,虽然其中不乏学者的猜测,但合情合理,使人信服。
值得关注的是,全片对于高祖李渊的刻画让我们很容易体会到这位宅心仁厚的皇帝父亲眼巴巴地看着两个儿子争权时那种备受煎熬的为难之情,他的犹豫不决既值得同情又不得不说是造成之后手足相残悲剧发生的一大重要原因。个人觉得,对于这位晚年失意的天子的心理刻画以及将其视为玄武门之变产生的一个重要诱因的历史观点是本纪录片最大的亮点。
如果说为权争斗的兄弟俩各自所承受的痛苦与牺牲都是咎由自取,那么这位一心期盼着天下太平,家庭和睦的老人还真是令人同情让人唏嘘呢。
《激变玄武门》观后感(六):前所未见的精良叙事,大制作!
实不相瞒,花15天速成教资,有一科综合素质里面讲到玄武门之变,所以想了解一下就在b站搜索,就算时间那么紧,我还是被精良的制作和严谨的叙事深深震撼,躺在我的收藏夹里直到寒假1.5倍速看完,贼带感,绝对能让你爱上历史。 对李世民,李建成,李元吉和李渊之间的纠葛有亲情,政治,时局等多维度的了解。 亲情方面,李渊是一个相对喜爱的父亲,手心手背都是肉,尽量做到公平,但是随着李世民征战沙场,威望提升,必然对在朝堂的李建成构成威胁。兄弟间虽有万般情谊,也抵不过谋杀的寒光威胁。 政治方面,李建成可能也通过压制李世民在朝堂的人马使其处于危险之地,在兄弟三人最后一次假意欢颜,内心忧惶的聚会中,同时也在父亲一次又一次许诺太子,许诺封地却屡屡爽约的懊恼中,感觉势单力薄的李世民不得不谋划最后的反击。 时局方面,这场玄武门之变有太多的因素促成了最后的成功,比如李世民说服了守官帮助自己,李世民和李元吉仅携少量护卫,长驱直入,神射手李元吉几射不毂等等,都让这场血腥政变变得耐人寻味。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会让人爱上的纪录片,采用电视剧的镜头呈现了整个叙事,演员演技都杠杠滴,李建成的饰演者非常帅气,李世民的饰演者很有气场,希望多出一些这种良心纪录片!
《激变玄武门》观后感(七):贬李世民褒李建成嘛
李世民当时是一个丢出去的人,他死了马上李元吉去顶上,李元吉要再死了,还有其他将军顶上呢,但是李建成是绝对不能死的,死了国本就没有了,这个国家的希望就没有了。。。这话出自蒙曼一女人之口。。荒唐至极。。他妈李建成死了李世民不能顶上?什么逻辑我操。。。灭窦建德刘黑闼再反原因也不说,说李世民还要打李建成要安抚,说河北是官逼民反你打败他不给他出路所以又反了,妈的强词夺理黑李世民真正原因完全不提,强行吹李建成安抚人心我操,说的李世民就一只知道武力解决问题的莽夫
两年前出于收揽亲信的目的李建成私自给大将杨文干送去了一副!!!!!!!铠甲
脸都不要了!!私运几百幅铠甲的谋反罪就变成了一副!!这纪录片吹李建成连脸都不要了
我们现在能偶看到的密谈内容,都是在得到唐太宗李世民认可之后才予以流传保存的,至于哪天晚上的真实谈话过程与完整内容除了李世民之外恐怕只有李渊才能知道。。。反正就是黑李世民呗
玄武门决战场景还原太扯了
《激变玄武门》观后感(八):愿一切都能相互原谅
尽管我承认我是个有着各种劣迹斑斑的人,但是我一直固执的觉得我是个善良的人。因为我总是愿意去相信,所有的恶意背后,都会有不得不的苦衷吧。哪怕是变态杀人狂,或许是因为变态的童年,或许是因为狂虐的基因。我不愿意告诉自己,会有因为恶所以恶的存在。这已经变成了一个执拗的态度,尽管时常会自我质疑,却又总是被敷衍的自我肯定过去了。或许,这已经是拉住我的最关键的信仰了。
于是,我相信《大秦帝国》里的商鞅,我也相信《激变玄武门》里的李世民。
他不是故意的,所有政治斗争的残酷都不是故意的。如此干净利落的干掉对手,省的日后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明争暗斗。哪怕,这个对手,是自己的亲兄弟。
他是愧疚的。“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他是拼了命想证明虽然上位很暴虐,但他其实是个好皇帝;他也是拼了命想告诉他的哥哥弟弟,你们的血我不会挥霍,我会做个好皇帝,你们安息吧。
《万历十五年》里,我读到了身为天子的无奈与可怜,而在这里,我看到了天子之争的血腥与暴虐。对于大多数的曾经的皇上,他们是不是都曾梦想过“飞入寻常百姓家”?
政治,对于我这种善良的人,是个禁地。
《激变玄武门》观后感(九):流血的政治
玄武门之变,就是李世民伏击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一次军事政变。在过去的一些影视剧当中,李建成被塑造成一个荒淫无道的太子形象,而且处处设计秦王,使得后人认为李世民的这次弑兄夺权的行为,有相当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但这部纪录片详细展示了那次改写大唐命运的政变过程,也澄清了一些历史误解。
首先,李建成不是纨绔公子,他确实是一个合格的储君,甚至我们可以认为他如果继承皇位也一定会是一个不差的皇帝。其次,李世民不是出于守势被迫反击。杨文干事件,东宫毒酒事件,其实都是李世民设套给李建成,李世民咄咄逼人,攻势尤甚,其野心太大,想取而代之,使得太子和秦王的矛盾不可调和。最后,李渊在双方矛盾的处理上犹豫不决,无所作为,是导致手足相残的玄武门之变的主要原因。
都说性格决定命运,这次政变再次印证了这句话。李渊如果能态度明确一点,手段霹雳一些,就不会有老年丧子权力架空的人生悲剧。李建成如果不是那么宽厚,听从李元吉、魏征的建议而釜底抽薪,肉体消灭李世民,也就不会导致自己和自己的儿子们被杀的命运。相反,李世民杀伐决断,在极短的时间内,想出了调李建成和李元吉出府的计划,并能说服已经成为李建成心腹的玄武门守卫头领常何(这点我尤为佩服,我若是李世民都害怕常何转头就去告密。但是李世民居然能让他支持,可见李世民收拢人心能力之强),以及迅速决定伏兵玄武门,这些决定中其体现的能力,不赢都难。一言蔽之,李渊和李建成都太软,太宽厚,李世民够狠,够决绝。
这个纪录片告诉我们,第一,性格决定命运,要清楚的明白自己的性格弱点,在决策和行事上要有意的避免这些弱点。第二,要牢牢把握事情的主动权,特别是敌我斗争的时候,不能存有任何恻隐之心。须知,对敌人的恻隐就是对自己最大的残忍。
《激变玄武门》观后感(十):以前看的电视剧果然都是骗人的
对于玄武门之变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道李世民杀掉了自己的两个亲兄弟,逼自己父亲退位,却也始终没去想里面的内在缘由。
从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建立唐朝称帝时,为了继承的稳定性,延续了从西周开始的嫡长子继承制,使身为嫡长子的李建成顺理成章成为了东宫太子。而这时候大唐王朝正处于内忧外患,所以李渊让太子监国处理朝政,却又让秦王出去立下赫赫战功,正所谓功高难赏,李渊这一步倒是“错”的不少,身为君王想稳固自己刚刚建立的政权,但是又还是站在了父亲的角度考虑两个儿子。既然想帮太子稳固政权,却给了秦王太多权利,而秦王偏偏是一个很有企图的人,不像父亲宽仁容众。
两个政治对手,诸多较量,李元吉站在太子一党对付秦王,亲兄弟三人一起吃饭,李世民却自己下毒让自己吐血不止,不可谓不狠,不过面对政治斗争,稍个不留神不止皇权无望,自己更是性命难保,显然李世民更具有魄力和果敢的决心。
面对连续三天的太白星当空,主当朝者更替的星象,李渊害怕了,一边是自己辛辛苦苦建立的政权,一边是谣言自己儿子要篡位。这对李世民来说已经是一步死棋,但是李世民却把它下活了,用的是自己亲兄弟的两条性命。只知道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掉了兄弟,却也不知其中的凶险竟然会这样大,李世民凭借着自己的军政大权冒险谋划,才有了玄武门之变。在射杀了两个皇子之后,当然会有东宫的人抵抗,却也惨遭屠杀。
而在玄武门之变中的胜利者李世民为了巩固自己的胜利果实,不仅用尉迟敬德威吓李渊,更是对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所有子嗣和势力逐一杀完,不可谓不狠。但是这一胜利果实也让李世民集团所有成员掌握了朝廷的军政大权,并且成员们都成功身居全国要害部门,成王败寇如此而已。
在玄武门之变两个月之后李世民逼迫李渊退位,自己登基,这时为了稳固人心的政治需要,又追封李建成为“息隐王”,李元吉为“海陵剌王”,实在是一个很有政治才能的人。后来主持编纂《晋书》时又说到:“古人有云,积善三年,知者甚少,为恶一日,问于天下,可不谓然乎”,使得玄武门之变对后来的贞观之治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每一次的政治斗争总会有许多无辜的人死去,然后历史会有胜利的一方来编写,历史总是如此相似。果然人类最擅长的就是重走历史的老路以及永远学不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