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一读就上瘾的中国史2》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0-12-21 00:04: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一读就上瘾的中国史2》读后感锦集

  《一读就上瘾的中国史2》是一本由温伯陵著作,59.80元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80元,页数:3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读就上瘾的中国史2》读后感(一):有思想和情怀,而不是纯粹幽默

  

非常诚恳的向大家推荐这本书,一开始以为这本书是标题党,没想到一读真的读上瘾了。 这是自《明朝那些事》之后第二本让我有这种感觉的书。众所周知,《明朝那些事》火了之后,有很多模仿当年明月的写作风格的书出版了,什么《唐朝那些事》《宋朝那些花花事儿》,但无一例外都没有像《明朝那些事》那样受到大众的欢迎。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只学到了当年明月表面的幽默感,但却根本写不出当年明月的思想和情怀。

《一读就上瘾的中国史》就是这样一本兼具思想和情怀,还有幽默感的书,这才是让人一读就停不下来的原因。因为思想,所以有深度,因为有情怀,所以让人读起来的时候欲罢不能。我希望以后这种书越多越好。

  《一读就上瘾的中国史2》读后感(二):于变局中开新局

  历史科班出身的作者写作的历史科普类读物并不好看,原因在于他急于表现自己对史实的熟悉,避免不了在读者面前秀机灵、显博学,甚至把历史当作自家的家书,说得天花乱坠,却了无读者的响应。非历史科班出身的“温乎”在已经凭借《一读就上瘾的中国史1》获得名声,却一发不可收拾,发挥连续作战、不怕辛苦的精神,以迅雷不及掩耳的节奏向我们献上了《一读就上瘾的中国史2》。 正如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历史之中,对于历史的熟悉永远大于天文与地理,因此作为一位外行,写出的历史要想博得众人喝采,也不是一种容易的事情。《一读就上瘾的中国史2》围绕历史大变局这一主题,用古人的故事去解读当下的困局与破局,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更多的是智慧。 古为今用,作为一个词语,或者现象,并不是屡屡生效的。毕竟人不可能同时踏入两条河流。古人在当时的情况下穷尽一切可能所做出的选择,在今日的环境条件限制下或许是最不好的方案。不过,温乎有办法,慢条斯理地告诉我们历史是可以用来借鉴的,而不照搬。 变局之一的鸿门宴,通常以为是刘邦的狡诈与项羽的迟钝。拥有这一印象,完全是太史公的杰作。在他的善恶评说之下,刘邦作为汉代的创始人,不能不高歌称赞,甚至连其出身也蒙上了神秘的色采。正因为时代已经不可重复,为了表达个人情感,你可以将黑的写成白的,好的写成坏的。对于温乎而言,鸿门宴的记载不能不还原太史公描述的情境,但并不意味着没有今人的思考。对于这一变局,诞生了许许多多的佳话传说,但温乎并没有拿来主义,而是基于人性的深刻洞察,告诉我们刘邦与项羽角逐的真相。 变局之二的蒙古帝国,我们了解的实在有限,不仅仅在于我们对地蒙古文字的陌生,而且在于元朝的短暂。即使是正统的教科书,对于元代的叙述也是语焉不详。似乎少数MIN族的历史不值得书写,那是落后的生产力对正统文明的冲击,写得多了似乎就迷失了主题。基于此,温乎却对这一变局保持了浓厚的兴趣,让我们知道了蒙古帝国的强大是有原因的,正是骑兵所代表的军事实力强大之极,足以摧枯拉朽,让时代的车轮突然在历史的拐弯之处加快了速度,一刹那的功夫我们已经失去了耐心,迫不及待地将风平浪静化作波涛汹涌。 变局之三家门口的野蛮人,其实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的开端,读者相对而言很熟悉。无论是出于兴趣使然,还是作为求学的敲门砖,我们需要对中西交流的方式有深刻的思考,并不是歌舞升平就一定好,而通过这种凭武力打开大门的方式,在若干年之后,也能在心理上接受。毕竟历史并不能完全按照每一个人或某些人的喜好去发生,对于已经真实发生的,首先要承认,要接受,随后才是思考与探索。

  《一读就上瘾的中国史2》读后感(三):《一读就上瘾的中国史2》:历史告诉我们一生最重要的就是走出去

  

都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人们对文学作品的赏析。然而,历史也是一样的。同一个历史事件,不同的人便有不同的看法。关于帝王,有的人能看到他的政绩,利国利民;有的人能看到他的残忍、六亲不认;有的人能看到他的孤独,负重前行。

《一读就上瘾的中国史2》中温伯陵用全新的视觉解读中国历史。你将看到不一样的帝王,不一样的臣子等等。就像书的封面上所写,有趣有料有考点。

本书的作者温伯陵是历史专栏作家。“温乎”传媒的创始人。他擅长用通俗易懂的写法解读不一样的历史观点,让你看到历史背后的故事。一个事件,通过他的解读,你往往能看到过去、现在和未来。

《一读就上瘾的中国史2》打破了以往对历史的解读。你看到不是枯燥的年代、地点和事件。而是一个事件的前因后果。你将会看到一个帝王的两面性,一个臣子的大起大落,后宫女人的幸与不幸。

01

提到千古名君怎么都少不了唐太宗。玄武门之变,他走上权力的中心。有人觉得他杀兄逼父。不错,历史上也是这么记载的。皇子争皇位,从来都是残酷的。成王败寇。李世民只是那个胜利者,如果他败了,残酷的便是别人。玄武门之变,是必然要发生的,李世民也是必胜的。所谓权力,依然离不开利益。只是,李世民能满足大多数的人利益。

李世民的一生,作为帝王,无人不称赞。他从领兵打仗起,只打过一次败仗。李渊为了平衡朝堂不想让李世民一人独大,他培养过很多人。但从来没有人能和李世民比肩。

李建成唯一拿得出手的军功便是太原起兵,后来他只能依靠李渊才能和李世民对抗。李元吉就更不用说了,李渊早就放弃了培养这样儿子。除了儿子,李渊还培养过其他人和李世民抗衡,但都不如李世民。对这个儿子,李渊一直很忌惮。

玄武门之变前,每个人都各怀心思。李渊在试探,李建成和李元吉想杀李世民。但是,李建成的属下却到李世民那里告密,李元吉还想借此机会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其实,很多时候,生在帝王之家,你是没有选择的,也是无从选择。何况,优秀如李世民,他肯定是想登上九五之尊的。

玄武门看似是一场幸运,实则是一场谋划。如果成功,大权在握,如果失败,退居洛阳。这就是李世民,他从不打无准备之仗,哪怕是突发的。温伯陵觉得李世民是项羽和刘邦的结合体,确实如此。他能像项羽一样,领兵打仗,征战四方。更有刘邦的运筹帷幄之才。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走向了权力的中心。正因为他走出了第一步,才有了后来,世人称赞的唐太宗,才有了贞观盛世。

02

温伯陵的这本书,越看越有意思。有时候,你觉得他不像是在讲历史,而是讲故事。温伯陵把皇帝比作创业者,并分为两种类型:江湖型和书生型。温伯陵觉得书生型的创业者压根不是江湖型创业者的对手。他觉得江湖型的创业者身上往往有大佬气质。

刘邦一直和三教九流打交道,他知道如何能让别人追随他,如何能收服比自己厉害的人,并能驾驭他们。他往往会打乱原有的规则,建立自己的规则。而书生不一样,他们看似是遵守社会的规则,但却因此而束缚自己。

秦末起义时,沛县老乡推选萧何做老大,但他适应不了乱世中的生存法则,便主动让位给刘邦。这便是书生和江湖创业者的区别:江湖大佬选择了走出舒适区,闯一番新的天地。

都说读史使人明智,这句话一点都没有错。看着这些帝王们的成长,就像一个公司的老板一样。有的故步自封,有的不断创新。也像我们普通人一样,有的人路越走越窄,有的人路却越来越宽。其实,这都是走出去所成就的。

03

人人都知道昭君出塞的故事。她在宫里,只是一个宫女,入宫五年,见不到皇帝,也没有小主愿意提携。听到可以嫁到塞外的消息,她心动了。这是她的机会。很多人都觉得嫁到塞外的她,过得不好。

因为,她嫁过去不久,丈夫就死了,她带着儿子嫁给了新单于。很多人 觉得她不幸,是因为她嫁给了自己不喜欢的人。而且,家庭关系那么乱。温伯陵觉得她是幸福的。而我也觉得王昭君是幸福。

很多人都觉得,如果留在宫中,成为皇帝的妃子,一生荣华富贵。出宫嫁人,也能安稳度日。但是,王昭君却是另一种选择。这种选择是另一种生活,也是另一种自由。

其实,草原远比宫中活得自由。很多后宫女子勾心斗角一辈子,有几个过得顺心的。她们的结局大多是悲凉的。而草原不一样,可以骑马打猎,可以感受天大地大。而且,两代单于对王昭君都爱护有加,匈奴人都尊重她,她还维护了多年的和平。我觉得她的一身不仅过得幸福,还有大格局。

王昭君的选择也是走出去,这何尝不是另一种对自己的成全。

于我而言,读历史不仅是了解过去的人和事,更是一种感悟和思考。任何时候,任何年代,都应该走出去,才能有更多的可能,才可能成就自己。

  《一读就上瘾的中国史2》读后感(四):换个角度,温乎带你聊聊不一样的历史

  

很多著名历史事件,如“鸿门宴”“八王之乱”“玄武门之变”“太平天国”等等,经过了几百年的流传,早已风干成白纸黑字的刻板教材。

威震八面的西楚霸王永远摆脱不了“妇人之仁”的头衔,最后落得乌江自刎。魏晋南北朝战火焚烧了几百年,都是因为贾南风这位无敌丑皇后乱政导致的?千古一帝李世民,当初为争夺皇权,不惜兄弟相残,血洗玄武门。曾国藩花费了10年才战败太平天国,全凭神棍洪秀全“忽悠”出来的战斗能力?

我在读这些历史的时候,个别地方有些想不明白,相信大家也会有这样的感触。当初到底在什么样的大环境下,才会酝酿出这样的历史事件呢?契机的源头是什么?

我的这些疑问,在读了《一读就上瘾的中国史2》之后变得豁然开朗。

本书作者温伯陵,历史专栏作家,“温乎”传媒创始人。虽然不是历史科班专业出身,但是作者擅长用通俗易懂的写法,从全局俯视的新角度,解读不一样的历史观点。

我们先从“鸿门宴”说起。

公元前206年,刘邦比项羽早一个月到达了咸阳,按照当时的约定先入关者为王。可是,刘邦忌惮项羽,虽深得民心,却不敢称王,故而远离咸阳,驻军霸上。论地位、论功劳 、论声望,刘邦都是项羽最大的竞争对手。

在鸿门宴上,项羽为何没能除掉刘邦?真是“妇人之仁”了?

我们不妨对比一下两者的真正实力。项羽号称40万大军,可是他的底牌只有六七万人。14个追随项羽入关的六国将军,跟项羽之间,同刘邦一样,只是利益结合体。如果他跟刘邦兵戈相见,等于亲手砸了自己的招牌,其他入关诸侯一看,你这翻脸比翻书还快,怎么敢跟他混。再看,刘邦手下的10万部队,可是真金白银呢。

权衡利弊,鸿门宴上刘邦并没有性命之忧。

我们再聊聊“八王之乱”。

当初司马懿是在门阀士族的鼎力支持下夺取政权,一但失去士族的拥护,换皇帝也是分分钟的事情。为了对抗门阀士族,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大力扶持皇族,把司马家的嫡系亲属全部封了王、公、侯等爵位。司马炎去世后,传位给智障儿子司马衷。

原本拟定遗诏是杨骏和司马亮共同辅政,分别代表着士族和皇族。杨骏出身老牌贵族弘农杨氏,仗着他是太后的父亲,贪念大过天,竟然偷偷篡改了遗诏,让他一人辅政。得知真相的皇后贾南风气炸了,秘密联络司马亮、司马玮,让他们带兵到洛阳讨伐杨骏。第二年,杨骏被灭,杨太后贬为庶人,贾南风又趁机除掉了司马亮和司马玮,独揽大权。

可惜贾南风没有儿子,太子又太聪明,贾南风怕将来不好控制,于是废掉太子。这下可捅了马蜂窝,“八王”为争夺皇权,展开了殊死搏斗。人口暴增的胡人也趁机作乱,华夏大地一片生灵涂炭。

“八王之乱”从表面上看,是司马氏诸王在争权夺利,站在他们背后战斗的其实是无数渴望出头的寒门。在西晋固有的秩序下,寒门没有出头之日,只有打破现有秩序,他们才有扬眉吐气的一天。

不过,平心而论,司马炎去世后,最平静的十年就是贾南风治理朝政的时期。

接着看看真实的“玄武门之变”。

李渊从来没想让李世民一头独大,尽管他三番五次对李世民说最喜欢的儿子是他。可是当儿子们闹矛盾的时候,李渊站队,总是站在太子李建成一边。

在武德年间,李渊、李建成、李元吉和满朝大臣是执政党,占据着朝廷的资源和话语权。南征北战的大将、各路诸侯的降臣、关东各地的官员与李世民组成在野党。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他们迟早会有一战。

正值突厥入塞,李建成灵机一动,推荐李元吉担任统帅,顺便把尉迟敬德、程知节、秦书宝、段志玄等秦王大将带走,打算在路上坑杀,再以摔杯为号,刺杀李世民。

这一切,李渊不可能不知道,但是他没有出声反对。

李世民进退两难,兄弟要害我,父亲不表态,家臣又在怂恿他动手。他被逼无奈,只能放手一搏。

其实血洗玄武门之前,李世民是有做充分准备的。早在五年前,李世民打败王世充进入洛阳时,就大肆发钱树立威信。事发前夕,他又让温大雅坐镇洛阳,并派张亮带着一千人去洛阳结交豪杰,恐一朝有变,预出保之。李建成被下属告密,引发了政变,可见李建成、李渊、李元吉的府邸均有李世民的眼线。

“玄武门之变”是运筹帷幄的必然结局。

最后让我们聊一聊“太平天国”。

清朝道光年间,广西客家人和当地土著为抢夺生存资源发生多起械斗流血事件,处于劣势的客家人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只要时机成熟,便能迅速转化为军事作战技术。

当洪秀全带着拜上帝会进入广西,宣扬“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砸了当地土著的土庙时,客家人看到了“救星”,对他们产生了好感,纷纷加入。在械斗中具有实战经验的客家人成为天平天国的主力军,其中不乏杨秀清、石达开等中坚人物,他们的作战能力不容小觑。

《一读就上瘾的中国史2》贯通了2579个历史知识点,精彩的看点很多,还有“蒙古帝国如何崛起”“1840年家门口的野蛮人”等等。温乎把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找出共同的规律,正如他所说“历史不会重复,但是其内在规律是相通的”,他的任务就是揪出背后那只隐形手,让读者彻底读懂历史的发展规律。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一读就上瘾的中国史2》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