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剑桥中国隋唐史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8-01-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剑桥中国隋唐史读后感精选10篇

  《剑桥中国隋唐史》是一本由(英) 崔瑞德 (Twitchett Denis) / (美) 著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6.00元,页数:73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剑桥中国隋唐史》读后感(一):一个伟大时代

  隋唐,是中国一个伟大的时代,按某些说法,是中国的第二朝代(第一秦汉,第三明清)。是中国人骄傲的时代。也是留给世界最深的中国时代。   此书提出了一个观点非常不错,认为隋唐期是中国真正形成一个民族一个国度时期。如果说汉朝形成了汉族。那隋唐期则统一中华民族观形成了。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观点在在此时形成了。自唐以后统一则成为中国人与中国正统王朝必然追求之一。哪怕到了王朝的毁灭期,如祟祯帝时期,虽有人说隔江而治,但终究是非主流。寻其根本原因,怕就是分裂已得不到人民支持。没有统一的思想行动,任何政权都无法得到正统地位,也就得不到支持。自此后争夺正统地位的叛乱占了主导地位。而形成割据基本消失了。我们仔细看看唐后的中国史便可这样说。哪怕在五代十国时期,争正统也是主旋律。这便是唐的影响。   另外此书对人物评价也有别于中国史书,特别是对李世民与武则天。还有我们所熟之的藩镇之祸其实在中唐时期并不如我们所知的那么大。其实在唐宪宗时期中央已基本控制全国,虽程度不一。但由于宪宗的过早死亡中断了这方面的进程。唐的灭亡也主要是内因,既人民的破产,藩镇与内宦并不如想像中那么大。   可是为什么我们会不知道呢?书中提到了儒士的“笔”。由于历史是由儒家知识份子书写的。对于符合或者迎合他们理念的人,如李世民则锦上添花;反之如武则天、内宦和藩镇的武夫们则添油加醋。真是“妙笔生花”。可历史便这样形成了。其实后代皇帝们也心知肚明,于是便形成的宋太祖的“不杀士大夫”和明太祖的残酷对待士大夫。效果其实都有,不过天才制定的计划往往由庸才来实行。所以到后来都变质了。还是清初诸帝的打压结合彻底制服了儒家。虽然压制了思想,但从统治者的角度,还是成功的。   此书颇值一读。

  《剑桥中国隋唐史》读后感(二):李世民的玄武门

  目前所有的历史记录都说在玄武门之变的前夜,太子和元吉已经准备在第二天大军出征饯行时动手,除掉李世民和他的亲信。而李世民得到了密报,被迫先下手为强。可这里有个重大疑点。如果太子方早已准备动手除掉李世民,按常理他们应该怎么安排?首先,一定会想方设法派出窝底,就如李世民所派在太子府里一样。其次,一定会日夜不分的监视秦王府的一举一动。所以史书上说,房杜二人是装扮道士才能进府筹划。如果做到了这二条,怎么会对秦王府彻夜的调动一无所知,特别是近千兵马的出动?太子和元吉,包括李渊在第二天的措手不及只能说明一点,他们根本没有这种非常手段战斗准备甚至思想准备,李世民的举动完全出乎意料之外.但史书中渲染的之前双方已经水火不相容,即使太子方面没有下手的准备,也不会不做防备,措手不及不合情理。

  所以,我认为最合理解释是,在玄武门之变之前,李世民长期故意示弱,掩饰了自己争夺皇位的野心,他做得非常成功(可能包括同意李渊招走房杜,元吉调走手下亲信战将),以至于李渊,建成都相信了他的诚意,然后在大家认为最不可能的时候突然袭击,一如他在虎牢突袭窦建德那样,以小博大,直取对手心脏迅速瓦解对手。

  不过以前我一直有个疑问,如果李世民靠阴谋诡计取得皇位,为什么李渊,建成身边的许多人后来都甘为所用,没有明显的反对声。一个解释是,那个时候刚刚结束南北朝的混乱,城头变换大王旗实在是太普遍了,儒家的纲常伦理还没有根深地固,特别是胡化的北朝,所以知识分子可能更多的是选择实用主义态度.自从曹魏妥协的九品中正后,皇权被抑制,皇帝不过是贵族精英集团代表.一如北周取代西魏,隋代北周,武后代李唐一样,官员和贵族集团并没有强调忠诚。只是从唐后期,经过宋代的巩固后,科举制度为皇权带来了忠心耿耿文人集团.

  即便李世民是依靠阴谋诡计上台,但他还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君王。如同“唐原来是这样”所说,杀兄侄逼亲父的罪恶感很可能伴随并且鞭策了他的一生

  《剑桥中国隋唐史》读后感(三):中世期的终结和近世期的开始

  《剑桥中国隋唐史》原书于1979年出版,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海外隋唐史研究水平。李斌成在《剑桥中国隋唐史》中译本前言中说:本书是一部结构来谨、资料丰富内容充实的断代史,在不少问题上有独特见解自成一家可言。前言又言,本书有四特点

  一、对隋唐史上有争议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不乏新意,富有创见。叙述历史事件时重视人物性格在历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在一个没有好制度的古代尤其如此。

  二、填补了隋唐史研究中的不少薄弱环节,乃至空白。如官制、宦官、嗣位、税制、外交、兵制、朝廷地方关系(藩镇、分封)。但是这几张分人撰写,失之脉络。而安史之乱一事更是七八九章重复叙述。

  三、将隋唐史放在中国古代历史,特别是从汉至宋的历史长河中去考察。来龙去脉前因后果,重中国统一传统

  四、重视史料真伪和专题研究,并且广泛吸取了各国的学术研究成果。言必有据,注释上有特色。把史料处理在注释中,让行文流水

  书中提到唐宋代表中国中世期的终结和近世期的开始,政治上豪族衰落,开科取士,皇权扩大。(8-9)在唐代时,山东四大姓(崔﹑卢﹑李﹑郑)社会地位高于皇族李姓,山东士族甚至不屑于与李唐皇室通婚。在唐皇族李姓的打压和开科取士的影像下,氏族后来在唐朝衰落。(191-193,234-235,269,299,315,36)

  应该说唐朝以后是没有贵族了,只有皇族和皇族的御用者。

  开科取士,读书人获得的地位,不必说改朝的影响,换个皇帝,就一切都灰飞烟灭了。所以中国古代文人多有命运无常之叹。

  中国的所谓贵族,政治上毫无保障,即使是文化上,也要随政治地位的消逝而消逝,因为这样的打击是肉身上的。

  所以,中国只有土匪和皇帝的轮替,为了占据私人财富,只有先占据政治权力,如果没有在法律上对于私人安全以及财产保护,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贵族。

  这也是江平(物权法起草人)在《罗马法基础》中的感叹。

  本书还有个缺点,就是没有象《剑桥中国史》其它卷那样,详细介绍参考书目和文献。

  悲叹,隋朝皇家藏书十之八九沉于黄河。(195-196)如果未沉,中国文化史将改写。

  看《剑桥中国隋唐史》,深觉宫廷权争的可怖,兄弟杀兄弟算什么,为了最高权力,父亲会杀儿子、儿子也杀父亲,甚至母亲女儿……而最高权力身边的人,今朝位极人臣,明日身首异处,妻女或同死或为奴。

  想起刘知几的《思慎赋》和红楼梦的《好了歌》。

  《剑桥中国隋唐史》读后感(四):剑桥中国隋唐史笔记

  1.566年,杨坚承诺不与其他妇女生育。所有子女均是文献皇后所生。汉化匈奴氏族。

  2.安危在于人事,吉凶系于政术。李世民

  3.637,御史柳范冷冷回奏:房玄龄事陛下,犹不能谏止畋猎,岂可独罪万纪?

  4 太宗曾用暗中行贿的方法考验廷臣。然后当众赏赐那些受贿的人。

  5.太宗把10人突厥遗民安置在中国境内。 东汉末年同样五胡内迁。

  6.高宗时期财政危机,唯一积极建议就是卖掉皇宫中的马粪。

  7.700年武则天设置控鹤府 三阳宫作为后宫场所。尽管健康不佳却经常出席。

  8.742年唐玄宗57岁勤于政事30年。安禄山任平卢节度使。到70岁他每日都上朝听政。

  9.李林甫功绩:编纂《唐六典》《新开元格》

  10.私人经济规模发展,地方吸收大量人员从政,科举仍然只是小规模。

  11.唐古特人在7/8世纪吐蕃王国排挤。9世纪定居于夏州银州。西夏

  《剑桥中国隋唐史》读后感(五):仍是非常值得參考的作品

  之前想重溫中國史就買了這本,雖然說是舊書,但我個人覺得還是很有其意義在。雖然翻譯不無問題,還有一些錯別字跟簡陋的地圖,不過再刷這麼多次都沒有想改版的念頭也挺特別的。

  筆者順便回頭去翻了一下芬納(Finer)的《統治史》關於唐朝的評論,想借用一下該作者提出的,唐朝所面臨的三大問題來探討心得。這三個困境其實也是中國歷代王朝多少都會面對的。其一是皇權跟官僚體系之間的平衡,其二政府對於軍權的控制力,最後是前者引起的財政問題--軍餉負擔。

  唐初的李淵,李世民父子都扮演了很出色帝王範例,以個人的能力透過宰相控制群臣達到跟官僚平衡,並透過深化的科舉制度來建立向心力。但是文彥博說的很直截了當:「陛下與士大夫共天下。」這個階級/集團在政治結構裡面也有自身的利益,更何況唐朝尚未去魏晉的貴族豪門政治,皇權有時候也能感受到他們的威脅,特別是當天子瘖弱之時。晚唐,皇帝依靠宦官來跟官僚對抗其實不是難以想像,只要吾人讀史時要注意一點:即史書都是那些仇視宦官的人所寫的。何況如果讀者更細心點,就會發現其實這一切追根究柢,還是要回頭問皇帝自己本身,德宗、憲宗、宣宗都能夠鎮住內外朝,足以說明很多事情。至於昭宗則是天命已絕,毋需多說。傅樂成的《漢唐史論集》內一篇討論沙陀人的文章題到後唐的閹官張承業也讓筆者印象深刻,做為唐朝最後的純臣雖然不無人質疑,但筆者想到的是同樣被賜死的荀彧,本書作者之一多爾比對於憲宗死於宦官之手的說法無法認同,也是可以想像的。或許,關於這段史實的評價,也許更要慎重些。

  藩鎮是中國史上很有名的議題,但它的來源是唐初府兵制的崩壞後造成的結果。事實上在世界史上多少都能找到近似的狀況,羅馬帝國的軍團後來成為內戰的元兇,拜占庭帝國的軍區制有時也成為問鼎君士坦丁堡的力量。在多事邊境賦予將領一定程度的權力在軍事上有其優點,問題終究出在人們本身的鬆懈而忽略其潛在的危險。筆者常在想,要說安祿山從一開始就陰謀不軌我是不信的,造成這種失控多少還是要問玄宗自己,而李林甫把這個胖子制的服服貼貼,跟楊國忠惡鬥卻把他逼上梁山(?),要是歷史的走向是,楊國忠忽然兩腿一伸,玄宗某根筋不對把安祿山召入朝為相,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不管怎樣,中央跟地方的兵權怎樣平衡是世界各帝國都有的共同難題,但中國各王朝似乎都沒找到一個真正的好方法。

  最後一個問題是前一個的延伸,戰爭就是要燒錢,太平盛世可能還沒那樣困難,可國家開始衰弱時,就會造成惡性循環。晚唐基本上就是跌入了這樣的陷阱中,雖然國家暫時依靠淮南的經濟力續命,但那就像是殺雞取卵,不斷的榨乾地方的活力。憲宗、宣宗表面似乎“復興”,可是這三個基本問題沒能解決,光靠皇帝個人能力,恐怕很快也就人亡政息,不能長久。

  芬納在他的書中對於唐朝的評價還是很高,尤其是統治型態上有三個創新:

  1.理性的官僚機構跟近現代化的架構:垂直的等級跟水平的專業分工

  2.優秀的招募制度跟考課晉升制度。

  3.具有自我批評的御史台。

  這些都在後來的王朝中存續直到1911年。

  至於筆者個人對於唐朝的喜歡則來自於盛世時它的那種世界帝國的自信跟多元文化的包容及氣度,中國史上也就這麼一回而已。

  另外,本書並沒有討論到日本學者那邊所提出的“唐宋變革論”,這個筆者自己去查了一下書,似乎正反兩面都有其道理。不論如何,這段時間的中國政治跟社會肯定不是一成不變,只是程度多寡而已。前陣子出的的講談社中國史,寫隋唐篇的氣賀澤保規用了輕描淡寫的方式短短談了一下,好像已經不是重要的議題。至於傅樂成先生的〈唐型文化與宋型文化〉則是不同的敘述了。

  《剑桥中国隋唐史》读后感(六):我眼中的隋唐史

  最近抽空读完了这本书,这是我读过的第一本剑桥中国史系列,该系列虽为国外汉学家编写,但是史料基本出自于中国史书以及周边受中国影响的朝鲜日本等国相关史料以及该国史学家们的研究,其出发点非常客观,虽然有一些名词翻译的不到位(诸如刺史之类官职翻译为总督),但是总体是本着发掘历史真相的角度去编撰的。

  隋唐之所以联系在一起,是因为虽然国号变更,但是政策存在着一种延续性,统治者出身也均属于经历过五胡乱华而与异族通婚的北方汉族门阀,唐朝开国一直延续至玄宗的盛世也与隋朝开国所打下的经济基础,以及隋炀帝时期开建的基础设施带来的福利密不可分。

  历朝史书的编撰都会受统治者影响,篡改历史的行为屡见不鲜。正如《1984》所说,“谁控制了过去,就控制了未来;谁控制了现在,就控制了过去”。古今中外,有太多的历史被篡改,有太多的历史无法被正视,近如民国史距今不过百年,因为某些原因很多历史人物都没有得到他应有的评价,很多历史事件也并没有完全还原其真相,建国后更有许多历史没有被正视,其原因不予阐述。

  对历史的篡改,以及年代久远,朝代更迭以及战乱造成的史料遗失(如隋朝史书在搬运过程中损失了大部分)都对后世历史学者解读古代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好在隋唐时期造纸术的普及使得很多文学作品,能够流传下去,并且由于敦煌莫高窟保存了自南北朝以来的丰富史料,也对史料缺乏做了有力补充。

  隋炀帝,唐高祖,在如今世人普遍的观点里里一个昏庸残暴,一个庸碌无能,却往往忽略了他们的历史成就,隋炀帝所建运河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更不要说在那个交通不发达的年代,承担着多么重要的向京师运送南方富庶地区的粮草丝绸食盐等商品的作用。远征高丽致使军费压力过大,导致了后来的动乱,但是如果成功,炀帝可能会得到开疆拓土的圣君这种评价吧。高祖的形象通常是平庸无谓,自起兵反隋起,都是太宗李世民频频献策以至于统一全国完成霸业。然而真实情况却并非如此,从起兵开始,一直到征战途中战略战术的安排,高祖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只是因为太宗帝位是篡权而来,故将自己的父亲,兄弟描绘成昏庸,残暴,无能之辈,他们在民间小说,评书,也大多是这种形象。太宗的历史性向被描绘成一代圣君,且被后世当做圣君的典范,实际太宗也并非完人,然而在他统治时期,良好的君臣关系,和对于臣民直谏的包容态度,符合儒家传统,统治后期也有力储的犹豫不决,以及远征高丽的失利,但基本都被其历史的光芒所掩盖,成为了明君的标杆。以至于唐后期宪宗处处向太宗效仿,并按其所著《帝范》和同时期学者编写的《贞观纲要》来治国,被史学家们赞誉为“小太宗”。

  高宗的历史形象则是懦弱无能的傀儡,而实质上高宗在世时拥有相当大的权力,而不是被武后所操纵,只是在面对武后利益集团时不够强硬,而且高宗有一个被遗忘的历史功绩是实现了几代先帝的梦想,征服了高丽,使之臣服于天朝。武后作为中国历史唯一的女皇帝,也因为有悖于传统而被史官评价极低,关于私生活等方面负面描写也过于夸大了,然而武后时期核心官员除本族子弟外,多为参加科举而入朝为官,而非自魏晋始,出自大门阀家族的门荫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些贵族的势力,也为以后乃至宋代完善的科举制度打下了基础。武后时,对内采取均田制,有效的发展农业和经济,对外延续了先帝安抚外族,如有冒犯坚决讨伐的策略,对于巩固唐朝的统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武后若非女子,可能会得到更高的历史评价吧。

  玄宗像极了前朝炀帝,上任之初精明能干,对外也开始扩张,一度使唐朝版图达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国土面积,在军事上委派外族人士为节度使,防止贵族官员在当地培养自己的势力,高仙芝,哥舒翰等名将皆出自外族,当然其中还有一位名叫安禄山。其中高仙芝在西域通阿拉伯军队遭遇的“憻罗斯之战”是当时世界两个最强大文明的唯一一次对决。虽然失败,也有一定的历史意义,此战导致了造纸术流入阿拉伯,并传入欧洲,同时也导致了中国西域逐步伊斯兰化,一直持续至今。随后的安史之乱,使得吐蕃趁机切断了通往西域之路,此后数百年里,中国再也没有向西扩张的机会了。

  安史之乱是由于玄宗渴望扩张,而在边境驻扎大量军队的缘故,同时,后期将数个藩镇都划归于安禄山统治,其结果也是必然的,然而这一叛乱的深远影响是,唐朝此后再也没能对北方几个藩镇形成绝对的统治,直至五代时期彻底丧失幽云十六州于契丹人手中,甚至直至明朝,这一地区才真正的被中国人所收复,长期的农耕于游牧民族的融合,也产生了北方地区不同于南方的独特地方文化,并延续至今。

  安史之乱后玄宗丧失了统治权,其子李亨即位,即是唐肃宗,自肃宗朝始,开始了宦官干政的局面,延续至唐朝灭亡,宦官干政,历朝历代都无法阻止,究其原因,实际上是皇帝与群臣之关系无法很好的调和而引起的,以至于皇帝不得不信任身边的宦官,甚至以期望与宦官来制衡朝臣,然而随后的结果的就是宦官反过来左右皇帝的决策,甚至立皇帝为傀儡。

  直至代宗朝史朝义自尽,安史之乱正式告终,然而北方藩镇却仍是被赦免的叛军所统治,他们对朝廷的态度也一直是藐视和不服从的,唐后期几代皇帝都通过策略和武力想要征服该地区,都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长久以后,这些独立的藩镇嫣然欧洲中世纪领主一般,拥有军队,领地和独立的行政权。

  德宗时期,开始对藩镇采取强硬政策,却导致了藩镇的又一次叛乱,攻陷了都城,后期德宗开始疯狂的聚敛钱财,得到了贪婪的名声,却使其子宪宗得利,宪宗几次对藩镇的攻伐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同时在各藩镇使刺史拥有一定的军队,并严格控制藩镇军队数,和财政收入,使得藩镇对中央的威胁有所减弱。然后宪宗却不得善终,后来竟被宦官所害。

  自此之后,除了戏剧化登基的宣宗之外,唐朝再无明主,虽说,皇帝的作为,对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并不是决定性,实际取决于当时的官员能力和政治制度本身,然而遗憾的是此时的后两者也是千疮百孔,自此中央的地位也越发的衰弱,常年的对北方和外族的征伐,导致了主要富庶经济区和产量地南方开始民不聊生,土匪横行,军队哗变,在平定了几次叛乱之后,终于爆发了王仙芝、黄巢起义,而此时的藩镇间为了保存实力互不配合,使得一只几千人的队伍发展到数十万,并攻陷了长安。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一千多年后也有一只这样的军队,在军阀割据中突出重围,并最终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此时两个风云人物开始登场,他们是黄巢手下叛将朱温和沙陀突厥领袖李克用,朱温本为黄巢手下主要将领,后来因为得不到支援而降唐,皇帝赐名“全忠”,然而其人极为残暴,且毫无忠心,只是借着投降后平叛的机会发展了自己的势力,最终杀了昭宗自立为帝,结束了唐朝的统治。

  反而外族将领李克用一直忠于唐朝,多次参与平定叛乱甚至在被皇帝讨伐后扔坚持效忠于唐,最终其子李存勖灭了后梁建立了后唐,虽与唐朝没有任何关系。

  唐约300年间政治军事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也是中国文明一段时期内的巅峰状态,其虽根源出自北方与异族通婚之汉族,而非真正意义上的传统华夏民族,却很好的吸收了中华文明之精髓,并取得了极高的成就,无愧于世界华人至今仍对唐有强烈的认同感,同时也是中华文明全面对周边国家输出文化的开始,时至今日仍然影响了大多数东亚和东南亚国家。而唐朝之所以进一步对外,尤其是西域扩张,除了地理原因(如战线过长,补给困难,以及占领后缺乏当地支持和民族认同感),更在于其经济制度始终没有解决一如通货紧缩和铸币困难等问题,使得整个国家综合国力没法达到一个质的提高,农耕民族的作战方式又不同于游牧民族那样机动性强全民皆兵,导致注定无法完成更大的扩张之路,倘若安史之乱没有爆发,或许高仙芝在西域还会与阿拉伯进行多次交战,不过其结果对于西域伊斯兰教的渗透没有太大的影响。

  唐末,几只小的民族趁着动乱开始崛起,随后党项人建立了西夏,契丹人建立了辽,五代有3朝即为沙陀人统治,又随着后晋幽云十六州(北方对游牧民族唯一的方向)的丧失,留给宋朝的是一个四处外患的中国,也造就了宋看似经济发达,军队素质高,却表现羸弱的局面。

  《剑桥中国隋唐史》读后感(七):剑桥中国史-隋唐 隋朝部分

  “杨广做王时任东南总管,驻营江都(扬州),在任九年。”南方的氏族对于非汉族的统治的认同个人认为他做了不少的努力。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做了皇帝之后,他更喜欢到扬州一带,并且不愿意放权,所以总是带着文物大臣,后宫嫔妃。

  杨素其人,虽好色贪财,残忍暴政;不过作为一个军人,这算得上是好的品质。文学作品中说其在隋炀帝时期,大权在握也是说说的,隋朝没有丞(宰)相,皇帝充当着丞相这一文官集团的代表人物,朝廷中没有权力制衡。

  杨坚的核心集团主要是西北贵族,杨广的主要来自南方集团,陈朝旧城。而且他有点看不起他爹,原因不明。西北贵族继而为利反叛,杨广无法了解文官集团在帝国中对帝王的牵制作用是原因之一吧。

  小时听闻隋朝国强人口多,现在了解到隋朝统计征税人口的计量较前朝和唐朝都严格。为了避税,少向政府报应纳税人口纵观古今。同时,该书后半部分说到唐朝时也提及,统计征税人口的工作也体现了当时帝国的管理能力和征税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隋朝的确不弱。

  此外,插句题外话,为表现当国政局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统计数据水份总是有一些的,但绝不可和当下的政党同日而语。现在的经济数据如CPI,PPI,可支配收入,已经完全脱离正常人类的理性理解范围了,如果后世做史书,不知怎么还原当下的经济了。

  宇文述是杨广核心集团中不多受他偏爱的北方将领。毕竟代表的势力不同,他死后不久,他儿子一逮到机会就把杨广干掉了。

  《剑桥中国隋唐史》读后感(八):尚存的印象

  还是没有读这种严谨历史的功力,大部分关于制度和财政问题的讨论都粗粗的掠过了,其它还存在的印象如下:

  1.一治一乱,隋唐的前后和秦汉的前后均有许多对应的地方;

  2.隋唐的王朝更迭并不像后世的朝代那样彻底,大隋脱胎于北周,大唐脱胎于大隋,新旧皇室之间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世家门阀的社会地位得以延续;

  3.世家在唐朝的地位甚至高于皇族,唐朝是从郞吏取士到科举取士的转变时期,武则天之后,世家的地位逐渐没落;

  4.宦海沉浮,历朝的高官很少有善终的,然而大唐的文人中充满着求取功名,杀贼破敌的进取精神,令人费解;

  5.唐王朝的衰落在于皇权没落,地方藩镇的权力膨胀,安史之乱和黄巢叛乱均在于地方军阀的尾大不掉,两次乱战终于把王朝拖垮了;

  6.佛教在南北朝时趋于鼎盛,但在唐朝经过几次毁佛造佛的折腾之后,教统终未高过政统;

  7.一直认为唐朝是个大融合时期,不仅表现在汉民族和鲜卑、突厥、吐蕃、回鹘等各民族的融合,而且在文化精神上,汉朝得以光大的儒术、两晋倡导的黄老和楚文化、南北朝鼎盛的佛禅,终于在唐朝融合在一起,可惜在本书中很少涉及这方面的探讨;

  8.大隋的重大贡献在于建立了一套完备的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尚书省负责政策的执行,中书省负责政策的制定,门下省负责政策的审核和监督,这套制度在不同朝代虽有变动,但一直发挥着巨大的影响。

  《剑桥中国隋唐史》读后感(九):鸟瞰历史

  在从黄山回南京颠簸的七个小时车程中,我终于看完了这部书。

  有这么几个印象。

  1 感觉黄仁宇作品中很多关于财政的观点,于此书中对于唐朝税收状况的叙述非常一致。

  2 从唐朝整个繁盛到崩溃的过程,更进一步印证了我之前的观点:任何游戏规则的根本都是由资本的多寡和流向决定的

  3 唐朝中央官员(宰相)和地方节度使之间的调任情况,与我们总部pm和分公司之间的轮调情况很像

  4 控制一个区域,其实可以很强大,因为中国实在太大...所以专注于一个区域去开发,比如苏南,是ok的...

  5 自项羽以来1000年,屠城焚烧的恶习依然延续,哀民生之多艰

  6 唐朝最繁盛时期不过5000人口,今天一个上海市,本地人+流动人口,应该都超过这个数(安徽省也有6000万),因此基于这么庞大的市场,把营销工作做透彻,机会应该很大

  7 宰相对于盛唐的贡献要大于皇帝,唐朝繁盛在于皇帝对宰相的任命,而这种任命习惯来自太宗,因此太宗是最强大的。

  《剑桥中国隋唐史》读后感(十):对于国人来说,隋和唐是两个熟悉而又陌生的朝代

  剑桥中国史系列的书还是都很不错的,这一部分是隋唐部分。看他引的资治通鉴、旧唐书、唐会要以及各种史料就知道这本书大体上是靠谱的。而且他还甄别了各种史料,对比了地方府志等等,力图客观。对于人们来说,隋和唐是两个熟悉而又陌生的朝代。因着隋唐英雄传的家喻户晓,很多故事大家津津乐道。隋炀帝被刻画成一个荒淫无道的昏君,当然传统史书上也基本上是这么写的。但是在隋炀帝还是皇子的时候,隋灭陈的战争中,他被隋文帝派去金陵安抚百姓,他妥善的处理了很多问题,兴建了扬州城,一直镇守东南,并亲身经历和镇压了东南的叛乱。他修建了大运河,和秦略有类似的提前透支了民力,但不得不注意的是那时候隋朝大军深陷远征高丽的泥沼中不能及时撤出也是隋朝如此快速灭亡的原因,所以,传统的史书对隋炀帝的完全否定是不正确的。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但安史之乱之后的历史却鲜为人熟知。事实上,唐立国289年,到安史之乱爆发时不过才过去了137年,安史之乱完全平定下来之后唐也还有着140多年的历史,还有很多的故事可以说。比如:肃宗、代宗平叛,德宗一开始想削藩却失败,然后开始休养生息积攒实力,在传统的“租庸调”制度崩溃的背景下推行两税法,等到宪宗继位开始削藩,剿灭淮西节度使,一度最狂妄的河北三镇也宣布臣服,大唐算是一个短暂的中兴。可惜后面的穆宗、敬宗、文宗并没有太多的作为,并且随着宦官彻底接手京城的部队神策军,内廷外廷也开始了争斗,到后来“甘露之变”,剿灭宦官最后的机会破灭;朝堂之上还有牛李党争。武宗、宣宗两朝虽有改观,但大趋势已不可逆,无力回天了(武宗朝还有著名的会昌灭佛)。宣宗之后,陆陆续续开始了农民起义,盛极一时的大唐土崩瓦解。本书还讲了制度、对外关系等方面的东西,也有不少观点是基于陈寅恪先生的研究,但也勇于推翻,对所谓“关陇贵族与东方贵族的对抗”、“武则天上台是新兴地主阶级与传统贵族的对抗”等观点都进行了分析。这是一部很好的讲隋唐历史的书籍,推荐给对那一段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们。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剑桥中国隋唐史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