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公民》是一部由劳拉·珀特阿斯执导,爱德华·斯诺登 / 朱利安·阿桑奇 / 杰里米·斯卡希尔主演的一部传记 / 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第四公民》影评(一):真实
公开揭露政府恶行,斯诺登无疑是非常勇敢的。只是影片中的斯诺登更像是一个普通的年轻人,他的神情中有谨慎,有认真,有轻松,有无奈。这是他真实的一面。但他的眼中似乎看不出愤怒和激情,不过这并不能说明他的心中没有。可能是内化于心,不露于外吧。这是更加真实的真实。记录这些影像就是纪录片存在的原因吧。
《第四公民》影评(二):还未惊醒
我很享受看《第四公民》的整个过程,尤其是影片开头大概十五分钟法院中的对话部分,每个人都进入自己的角色进行一场博弈。我也进过法院是我父母的离婚官司,法院的法官是一个市侩的人,我真的是厌恶极了,不过活在这种体制下也没办法不市侩。以前一直提说美国法制健全,这是第一次切身的体会到,如果我的体会偏颇请谅解。
《第四公民》影评(三):君以国士待我,我必国士报之
君以路人待我,我必路人报之。美国也有滥用职权,但人家有反对党、ngo团体、私人媒体的监督。外国网络实名制是在官员财产公开基础上决定的。
斯诺登所谓的自由不是个人的自由,而是全人类的自由。人家的强大是藏富于民,没有任何党派团体或者个人凌驾于法律之上,民众有结社、新闻、言论、宗教信仰自由。
《第四公民》影评(四):第四公民
虽然棱镜事件过去很久,很少有人再关注了,但是看过这个记录片后,还是被主人公的冷静,心思缜密由衷的佩服,无论背后有没有第三方的支持,一两个人敢于直面对抗一个政府还是需要莫大的勇气!其实在这个互联网时代,对于隐私已经不敢奢求什么了,还好自己是小人物,自己的隐私也没什么价值,只要不要打扰到自己的生活就好了!
斯诺登事件爆料的记者的真实记录的过程。因为是breaking news重点在muckraking因此拍剪都结构零碎,节奏散。归根结底,斯诺登是一个说自己不想当英雄的英雄。这也是互联网时代平民的英雄梦。梦里有state opression,totalitarian和civilian的对抗。人物性格因真实而鲜活了。
所有国家都要追求国家利益,追求的方式各有所异。一味狂热的鼓吹、赞扬是对事实不负责任,无论鼓吹的对象是人还是组织,是本国还是别国。美国政府的这一做法之所以引起了这么大的轰动,是因为之前在美国没有人意识到有这样的行为。现在已经意识到了的美国人,至少可以在自己国家的话语体系里,对政府和联邦法院以及所有参与的行政人员的行为,加以谴责。
《第四公民》影评(七):已经过去三年了,除了当事人,谁又还一直念念不忘?
当年棱镜门发生的时候,我还在高二,每次在食堂排队时看到镜头里的斯诺登,冷静镇定,斯诺登事件发酵了好久,当时对政治没有太多敏感的自己也默默关注了一段时间。从2013年丑闻流出,奥巴马政府虽然在此过程中饱受争议,但仍然获得了连任,今年又恰逢他 in presidencyship 的最后一年,离任后,又有谁会想起他任内的这个政治污点呢?
《第四公民》影评(八):斯诺登
第一个将斯诺登事件搬上银幕的影像作品,首映结束旋即引起巨大反响和各方高度关注。影片虽以斯诺登为记录核心,但并不是斯诺登传,对他本人没有过多的刻画。珀特阿斯提供的周边素材向观众展现了现代媒体业多样的操作环境,像一篇详实的调查报道,搭建了“棱镜门”前后,政府权力、网络技术和个人隐私交锋下的伦理问题,内容涉及美国反恐计划、NSA听证会、通讯运营商诉讼、占领华尔街事件等。
《第四公民》影评(九):安全,就是躲在平庸之间
#第四公民# 即使作为纪录片都略显粗陋寒碜,但是想一想,七十亿人口的地球,又有几个人有胆向最有权利的政府做出这样的事。 29岁的他做了。 但,刚开始健康红润的小脸,媒体公布后浅灰如阴影的眼圈,一年后在俄罗斯的深黑熊猫眼及惨白脸色。 旁人只能看到的这些已经够了。 不论世界是否因此改变,总有杰出者试图去尝试。而绝大多数平庸的我们,则躲在世界的背面假装一切与我无关。
《第四公民》影评(十):值得庆祝的平淡
直击棱镜门事件中心,亲历者视角的珍贵还原,少了电影的特殊观感,多的是纪录片的事实意义。相比于其他电影对观众们价值观的迎合,《第四公民》冷静地把事件的关键片段抛给观众自己品味,个中惊险纠结于记者镜头慢慢展现。很难相信这就是漩涡中心的样子,庆幸能有多个不惧强权的独立个体坚毅发声。在《斯诺登》之后看的这部片子,觉得前者的可看性更强,不过《第四公民》可以顺利出版发行又揽奖,本身就值得庆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