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戒定慧来自于生死心切
日期:2020-08-25 09:47:24 作者:真如妙心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戒定慧来自于生死心切

  戒定慧来自于生死心切

  学佛最根本的目的是了生死,必须追求永恒的意义,否则你无法安心于道。

  梁武帝很尊重佛教,拜志公禅师为国师,对师父相当恭敬。有一天他对国师说:“师父,今天我请你看戏,谁谁唱得真好。”

  志公禅师就答应了。

  两个人坐在一块看戏,梁武帝手舞足蹈,不断评论这个唱得好,转脸看看师父一动也不动,好像视而不见,梁武帝就问:“师父,你看哪个人唱得比较好?”

  志公禅师说:“皇上,我不瞒你说,我们修道人,一日不了道,就如丧考妣,哪有闲心看戏?你在看戏,我在念佛啊。”

  武帝一听,不相信,戏唱得这么好,你两眼睁着,你说没有看见,可能吗?志公禅师说:“你不相信的话,可以做试验嘛。”

  “怎么试验呢?”

  “你把死囚牢里被判死刑的人,提出一个来,你让他端着满满一碗油,在歌舞闹市中行走,你告诉他:“如果碗中的油不洒出来,那么你的死罪可以免掉。如果洒一滴,那就要杀你的头!”

  梁武帝真就这样试验,让一个犯人端着满满一大碗油在歌舞闹市中走,他哪有心思看热闹?自己的性命要紧,稍不注意就要掉脑袋啊,所以,他就全神贯注于油碗,一路走过去,一点油也没洒出来。武帝问他,路边有什么人?歌舞怎么样?犯人说:“我哪有心思去看那些事情,我保命要紧,唯恐稍有疏忽,头就要掉了。”

  梁武帝这才相信了,修行人为什么会有这么强的定力,原来是生死心切。

  志公禅师说,真正的道心就像死囚犯那样,时时刻刻痛念无常,大事未了,如丧考妣。 所以,我们修行人时刻要以苦为师,真为生死,发菩提心。要提起警觉心,经常想到人命在呼吸间,转瞬即逝,不敢虚度。所以,佛门每日功课中都要念《无常经》和《警众偈》:“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然(跟死囚犯求保命一样),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自此以后,梁武帝对佛教更是倍加恭敬赞叹,知道了修行人真的了不起,他自己也增强了道心,皈依了三宝,每天受持菩萨戒和八关斋戒,日中一食,远离女色,发菩提心,宏扬佛法,普度众生。

  我们用功的过程中,不要考虑我修到什么地步了,你只管去用功念佛,抱定一句佛号,一直念下去。念佛人要生死心切。如何做到生死心切?如同被冤家追杀、如同被大火包围,如同死里逃生那样的心切、拼命逃跑那种心切,念佛必须要有这种心态,生死才能了。不然的话,切愿心就发不起来,修行不得力。所以,佛经上常讲:“要思地狱苦,发菩提心。”地狱里的苦,那真正是难以想象,但是地狱的业因,极其微小,因小果大,不可思议。因此,我们要时时刻刻警觉、小心翼翼处世,护戒如目,都摄六根,要常存这种思想,抱这种态度,才是修行人。

  人若真正有道心,就会常生惭愧,时刻想到自己生死不了,对不起父母对不起佛,更对不起自己,非常惭愧难过。能抱着这种心态念佛,就能够在这一生往生净土,了脱生死。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戒定慧来自于生死心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