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95后今年25岁,入职不过两三年,却已经积攒了不小的“名气“。
很多老板和HR不得不在线“吐槽”:这群年轻人的离职率实在太高了......
可以理解,刚从学校踏入社会的这个阶段,谁还不是摸着石头过河的。
夫人今天特意搜集了那些职场新人最关心的问题,并一一给出一个职场老鸟的诚恳建议。
一二线?三四线?还是十八线?
有人说大城市好。
但,大城市也不好。
小城市的好,好就好在两个字——安逸。
生活更稳定,生活压力小,你想买房付个首付或许还能靠家里支援。
无论大城市,还是小城市,没有绝对正确的选择,只有相对适合的选择。
请务必“冲动”一次。
选完了城市,下一步就是选平台。
但你不得不接受一件事——在大公司,大部分刚入职的新人,通常要长时间扮演一颗“螺丝钉”。
再看小公司,它最直接优势就是,你可以直接和老板对接,能力突出的新人有可能在关键环节发挥作用,甚至可以发展到管理层。
但小公司确实不稳定,甚至说不上哪天就倒闭了。
除此之外,它的福利也相对没那么健全。
选大选小?
那去小团队更容易实现。
大公司稳定、好听,赌一把小公司,有跟着公司快速成长的可能性。
只是,我们要搞清楚:选大选小,在于你追求的是什么?
专业需不需要对口?是每年都有人问的问题。
这个问题,真的不重要。
当然,你从中文系毕业后,去应聘程序员,这种“自杀式应聘”不列在考虑范围之内。
如果你学英语的,想去做媒体,学经济的,想去做管理,both fine。
专业不对口,有时还能突出你的跨专业优势。
而选行业,是你人生中面临的第二次志愿填报。
这个也没有绝对适用于所有人的依据。
依靠兴趣?依靠风口?甚至简单粗暴看钱?
以上,都可以列为选择依据。
你追求快乐,那就选符合兴趣的行业;
你想尽快改变家境,帮扶家人,那就找收入高的;
你疲于社交,懂技术,那选话少的技术岗位;
......
选行业,主要看什么行业能满足你的“需求”。
只提醒一点,选行业的理由,最好不是你最近看了哪部热播剧,剧中某行业看起来光鲜亮丽,高端大气。
某些职场剧中,那些让真实从业者满脸问号的职场设定,不具备参考价值。
互联网让信息高度流通,你完全可以从多种途径,获得和行业相关的真实信息。
收入重要么?
如果一上来就有leader和你说:新人嘛,不要那么看重钱,慢慢来,工资以后会给你涨的。
这句话,你只听几个关键字就行了“不要看重,以后慢慢”。
老板们当然都想最大程度的压低员工工资,好让自己获取最多的中间利益。
收入重不重要?
抛开家里有矿的人,薪水相当重要。
当然也不是让职场新人们,上来就坐地起价,好高骛远。
而是一定要擦亮眼睛——仔细衡量你的收入是否符合同行业新人的水平范围?是不是和你的工作量能力成正比?
你和老板之间是劳务关系,不是慈善关系。
你的付出,自然要收获合理的回报。
如果一个公司里有过突出贡献的“老人”都没有获得涨薪,那这家公司大概率是“画大饼”充饥的。
一般来说,只有让自己不断成长,成为公司的核心员工,为公司创造更多的价值,才是老板给你涨薪的根本动力。
反观如果你在一个公司里既得不到成长,老板又只跟你空谈梦想情怀,不涨点实际的工资。
那真就是职场“耍流氓”。
“钱”“名”“爽”我们总要图一样嘛,否则上班干嘛呢。
但也不要有所谓你给我两千块,那我就在这摸鱼跟你死耗的心态。
与其这样不如早点换工作,否则长期下去只会让自己失去职场竞争力。
职场社交是不是真的很复杂?
有人或许是看太多职场剧了,以为真实职场遍地都是尔虞我诈➕勾心斗角。
职场关系真的这么可怕么?
不一定。
不排除,有些企业有抓马内斗、站队、小团体的办公室设定。
很多公司,同事之间的关系还是相当Peace and Love的(即便有不满,成年人也不会挂在脸上
同事和同事,保持成年人的体面和拘谨并不难。
但同事之间,尤其同级间,确实存在竞争关系。
说到竞争,要提到一个新概念——“内卷化竞争”。
比如,本来规定7点下班,但总有人非要9点走。
这样自愿加班的人,让更多人不好意思抬屁股离开工位。
他们带动了更多人一起加班,老板可最爱看这种氛围了。
通过和同事比较工作时间长短,挑起一种“恶性竞争”。
实际上,这种无聊的加班竞争不一定能带来多大价值。
刚入职的新人很容易感到困惑:我要不要和大家一起留下来加班?要不要融入大家?
回答这个问题,要先摸清楚,你所在公司的“文化氛围”,以及你能不能适应和愿不愿意留下。
公司文化有很多种:狼性文化、家人文化、平级文化......
如果你十分想留在这个公司,除非可以任性到能力很突出,否则适当融入公司氛围,能让你留下的概率更高。
因为公司判断一个员工对自己的价值,有时也不是能力单一要素,稳定、肯吃苦、好沟通…都是要素之一。
当然落到根本,还是你自己究竟留下的意愿有多高,愿不愿意为了留下而做某些妥协?
落到个人社交层面而言,同事间也是会有真心好朋友的。
就算普通同事,大家一起互相学习,公平竞争,才是良性社交。
不要一上来,就玩自认为聪明的小心眼,这才是职场关系的禁忌。
身份的变化产生的焦虑
进入社会后一两年,身份的变化一定会引发一系列的不适应。
这种不适应,多半是心理层面的。
迷茫、煎熬、甚至崩溃,都有可能。
你不是一个人,每个刚步入职场的人,都会经历这样一段或长或短的过渡期——
工作好累,钱不够花,刚到账的工资,转手就转给房东......
职场上,得经得住领导和甲方的双面夹击,还要协调好同事关系......
下班回家和爸妈打个视频电话,他们开始“啰嗦”你的生活问题、感情问题......
当太多外界因素同时施加在你身上,你终于感受到——
生活还是对你这只小猫咪“下狠手”了。
一种身份上的转变,让焦虑在你的脑海里发芽。
你肯定会问:那如何调节、克服这种不适应?
如果,焦虑没给你身体带来特别大的影响,那也不需要太过于忧心。
慢慢去调整自己的心态,把这些情绪当成要迈过的磨难,去克服。
如果,你觉得这个坎真的让你崩溃痛苦,那也不必强撑着,要及时像朋友家人、甚至心理疏导师寻求帮助。
焦虑虽是常态,但它确实需要被重视起来。
裸辞or找好下家再辞?
上周,微博上关于“年轻人裸辞需不需要冷静期”的话题火了。
网友们热烈讨论:如果结束一段婚姻需要冷静期,那结束一份工作呢?
裸辞,流行于年轻人中的一种和上任工作say bye的方式。
诗意的辞职理由,演变成了一种可以跟风的时髦。
各种“炒老板”的骚操作,在不少95后看来酷极了。
裸辞到底是不理智,还是真性情?
在夫人看来,这要分情况讨论。
如果你经历了领导的职场PUA,觉得痛苦不堪。
那裸辞,没错,不辞职你等什么呢?
如果工作威胁到了你的身心健康。
有了抑郁症,你可能要花一年甚至更久调整自己,那才是得不偿失。
但如果你只是遇到了困难,或者有不爽的小情绪,遇到了坎儿就裸辞,不理智。
离开确实会让你一下子轻松,但你只是暂时躲开了问题,问题没解决,只会挤压得越来越多。
你在这份工作碰到的坎儿,下一份依旧会碰到。
因逃避裸辞,实在是冲动。
尤其在你存款数额几乎忽略不计的状况下。
当然,现在有很多聪明人,选“骑驴找马”式跳槽。
这种换工作方式,对于新人而言,才是更安全稳妥的选择。
人人都需要做副业么?
本职月入8k,副业月入2w➕。
各种靠副业致富的故事,让这届年轻人的心变得躁动不安。
代购、写手、卖课......
现在有太多副业可供我们选择了。
但你真的适合做副业么?
考虑这个问题时,先问问现在的自己——
在你目前的岗位上,你的成长空间能有多大?
以及你的工作够不够饱和?(作为社畜的你,有那个闲时间么?)
如果,你的本职工作已经有足够大的晋升空间。
为了多赚点钱做副业,有可能得不偿失。
最后,两样都没做好。
但如果你自身的工作没办法给你太多成长,你想改变。
相比做副业,不更应该考虑换工作嘛?
当然,如果你工作没有那么饱和,同时你又想拓宽自己的财路。
亦或是,你找到了特别感兴趣的行业,不敢冲动上手,想从副业开始尝试。
这些情况下,搞点副业自然可以。
最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在让人眼花缭乱的副业故事中,保持清醒。
别被理财课、考证广告牵着鼻子走,猛割韭菜,就对了。
和大家分享了以上8条职场干货。
只是帮大家把问题放在台面上,再去和问题对话。
就像前面说的,大家选择在哪里上班,“钱”“名“”爽“总要图一样,具体哪个是优先级就要看自己了。
但终归落到最后,你的职场路究竟能走多远,实力和选择才是硬道理。
当然如果夫人今天提到的建议,可以让你少撞一个南墙,就更好了。
监制 / 费加罗夫人
编辑 / J
插画 / money、甜心
微博 / @费加罗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