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搭建一座属于你的数码花园
日期:2020-08-21 09:14:08 作者:不是我吧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搭建一座属于你的数码花园

 

  什么是「数码花园」?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每一天,都会接触到大量的新信息和新知识。这些息和知识,如果只是靠大脑记忆的话,那太浪费了,很可能你能够留下的,只有不到万分之一。

  所以,就有必要记录下来 —— 这也是我在 分享我的生活管理系统 中讲到的主要思想

  记录下来之后呢?如何让这些信息发挥作用,真正地作用于我们的生活,而不是停留在仓库里,蒙尘,积灰,最终连我们自己曾经拥有过它们?

  这就需要通过一些思维习惯,对它们进行检视、加工处理。就像一座花园一样,把每一个想法念头、信息,作一颗种子,去悉照料它们,嫁接它们,让它们长出新的枝条、结出果实,与别人分享。

  今天的文章我会跟你分享几个习惯,来跟你聊聊,我是如何搭建我的「数码花园」的。

  注意:这些习惯,用任何软件都能够实现印象笔记、Onenote、Notion、有道云笔记,乃至于 Roam Research、Obsidian……都可以。按照你自己的喜好,用最顺手的就行。

  纸笔可以吗?比较难。我个人不太建议过度依赖纸笔(我自己主要用纸草稿画图),尽量还是用数码笔记比较好。

  这里要提一下:这些习惯,我自己已经践行了很多年,只是一直缺乏一个「名字」来把它们总结起来。恰好前阵子在网上闲逛,发现「数码花园」这个概念感觉很适合,就借用了过来。

  所以,如果你在其他地方看到的「数码花园」跟我这里讲的不一样,这很正常,因为我只是借鉴了这个名字而已。

  你不一定要沿用这些做法,因为它们是高度个人化的,需要结合自己的需求、喜好和工作习惯才有用

  但我希望,它们能给你一些启发帮助你更好地管理好自己的生活和思维。

  1. 培育写作箱和点子工厂

  上一篇文章里,我提到「要努力平衡 IPO 模型的流通」,亦即在学习思考同时,也要把自己通过输入和加工的内容进行输出,比如写作。

  很多朋友在问:如何培养写作的习惯呢?是要每天固定抽出一段时间,来写一篇一千字的文章吗?

  其实不用的。更好的方式,是把碎片写作融入到自己日常的生活之中。

  我在笔记本的「Inbox」模块中,会留出一页笔记,把它放在触手可及的地方(以印象笔记为例,就是放入「快捷方式」),起名叫做「写作箱」。

  任何时候,当我脑海产生一些有趣的、连贯句子时,我就打开这页笔记,把它们写下来。

  这些内容,可能是对正在阅读的内容的理解评论,可能是对手头某项工作、某个项目的想法,也可能是对某个事件的一段观点看法……

  不用考虑,直接写到里面。

  写完之后,再定期把里面的内容进行分发,转移到它该去的地方,然后在写作箱中留下一条记录,表示处理完毕。

  举个例子:

  前几天我在沙发上读一本推理小说,读完一个故事,发现它用了一个非常少见的诡计,又用一个场景和铺垫把这个诡计合理化了,细节很到位。我就立刻起身到电脑面前,把我脑海里这段话敲下来:

  读了XXXX,用了跟《XXXX》一样的诡计,亦即「……」,很有意思!

  技法是:……

  亮点在于:……

  随后,过了几天,当我想进一步完善我的「推理小说诡计大全」项目时,我就可以把这段话剪切、粘贴进去,作为一个经典案例。这就是「分发」。

  分发之后,我再在写作箱里面留下一条记录「200815:读《XXXX》有感」,然后用笔记内链功能建立链接。这段内容就处理完毕了。

  这样,日积月累,等到年底,再把这页笔记标题改成「2020 写作箱」。那么,任何时候点进来,你就可以看到你自己一整年思考、记录的成果,全部都在里面。

  这种感觉非常棒。

  不止如此。平时你在阅读、思考、学习中,碰到任何有意思的碎片信息,都可以把它们放进来,让它成为一个「点子工厂」,方便自己写作的时候,碰撞出新的灵感和想法。

  举个例子:我上周日给团队和合作伙伴提了一个创意,并让他们去落实安排。这个创意是怎么想到的?当然不是凭空想到的,而是归功于我在几个月前丢进「写作箱」里面的一个小小的案例。

  我有一个小小的习惯。哪怕没有想写的东西,我也会习惯性地打开这页写作箱,在里面上下滑动寻找灵感,构建联系。一旦产生了点子,就地把它写下来,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就能用到。

  所以,如果你在生活中,也经常碰到这些「看起来没用,但以后也许有用」的东西,怎么处理呢?不妨都把它们丢进这个写作箱里,让它们成为「点子工厂」的原材料。

  也许你不经意放进来的一个点子,就会成为日后一个有趣想法的契机。

  2. 整理:用主题联结知识点

  经常有朋友问我,说:老师,我也按您的「INK-P」体系做知识管理,做了很多知识卡片,都放在 Note 里面,但是怎么分类呢?是按照学科和领域来分类,像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这样吗?

  其实,我一直秉持的都是一个观念:不要给知识卡片分类。

  为什么呢?因为分类实际上是一个静态的区隔,它仍旧没有脱离「囤积」的思维习惯 —— 把东西储存起来,然后分门别类放进一个个抽屉里,贴上标签……

  一定不要这样做,这样你得到的,只是「死知识」。一定要让知识流动起来才有意义。

  如何流通起来呢?我的做法,就是把孤立的知识点,变成一个个大的主题,通过主题的索引来统摄、梳理这些知识点。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平时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接触到很多关于「意识」的知识点,留下很多相关的知识卡片。比如:

  「科学家一度认为屏状体是意识所在的区域」

  「意识的两大流派之一:IIT 理论」

  「意识的两大流派之一:GWT 理论」

  「人工智能可以拥有意识吗?」

  「IIT 和泛心论」

  ……

  如果按照分类的思维,这些知识卡片,可能分别散落在心理学、计算机科学、哲学的分类下,但我不会这样做。我会在 Knowledge 里面新建一页笔记,叫做「意识」,然后把这些知识卡片放进去。

  怎么放进去呢?我会先划分出这页「意识」主题的框架,再通过笔记内链,把知识卡片的链接放进去。像这样:

  意识的定义:……

  意识的两大流派:

  「意识的两大流派之一:IIT 理论」

  「意识的两大流派之一:GWT 理论」

  意识研究的最新进展:……

  关于意识的研究史(已被推翻):「科学家一度认为屏状体是意识所在的区域」

  其他学科对意识的探讨:

  哲学:「IIT 和泛心论」

  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可以拥有意识吗?」

  ……

  那么,任何时候打开这页笔记,我就可以一目了然:我对「意识」这个主题所有的积累和收藏,都在这里。

  未来,如果我获得了关于「意识」的新知识,我就会思考,它可以放在这个主题里的什么位置?然后再把它放进来。

  更进一步,如果我想写一篇以「意识」为主题的文章,我就可以把这个主题转化为一个「项目」。

  也就是说:在 Project 模块里新建一页笔记,把文章的思路、灵感和结构放进去,再去搜索、查证资料,添加参考文献和出处,把这个「项目」补充完善。

  随后,文章写出来了,再把文章的数据,读者的反馈,我自己的感受等等补充进去,作为对这个项目的复盘。

  这就是一整个「Inbox → Note → Knowledge → Project」的流动过程,也是知识从被我收集,到整理,到输出应用的过程。

  这样,你的知识库就可以一直保持生命力,保持流通,不断生长出新的成果。

  3. 嫁接:寻求信息的可用性

  创造力的本质是什么?就是点子的碰撞。信息跟信息之间通过联想结合到一起,串联成一条线、一张网,所构建出来的成果,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创意」。

  这是大脑特有的功能。因为在大脑中,每个想法同时都拥有很多「接口」,可以帮助我们把它们跟别的想法对接、串联起来。

  但是,当我们把这些想法书面化,记录到笔记里,这些接口就会丢失了。

  这是一种很大的浪费。

  如何改变这种现象,让这些想法继续活跃起来呢?一个有用的习惯是:记录的时候,为每个想法预留下「接口」。

  具体来说,我每做好一张知识卡片,都会在上面留下一些「钩子」。什么叫「钩子」呢?就是我能够联想到的、我有可能会「用到」这张知识卡片的场景。

  它可以是一些相关的、别的知识卡片,也可能是一些短语。

  举个例子:比如我做了一张知识卡片,叫做「Nozick 的体验机器」(见:什么样才是好的生活?)。那么我会想到:我们固然不希望进入体验机器,但我们又怎么能知道这个世界是真实的呢?

  那么我就可能在「钩子」里面写上:「模拟宇宙」「虚拟世界」「缸中之脑」。这些就是它的「接口」。

  那么,如果我以后想写一篇文章,来讨论「我们这个世界是真实的吗」,就可以通过搜索「模拟宇宙」,来跳转到这张知识卡片,从而把它纳入到视野中,作为一个素材。

  当然,如果你用的是具备双向链接功能的软件,比如 Roam Research 或 Obsidian,那就更简单了。点一下「模拟宇宙」,你就能看到所有关联了「模拟宇宙」这个词汇的笔记,非常方便。

  另一种方式,你也可以事先想好「这张卡片可能在什么场景下用到」,然后用一个短语或一句话来留下接口。

  比如我在上一篇文章 思考,是世界上最有趣的事 中,提出了一个「IPO 模型的 5 种负面模式」,我可能就会想到:如果以后有读者来咨询一些学习上的问题,不妨首先用这个模型来做一个诊断。

  那我就可以写上:「学了很多东西总是记不住」「如何高效学习」「让信息流动起来」……再标上「试一试用它来诊断」。

  这样,我只要搜索其中的关键词,就可以定位到这页笔记,从而把它「用起来」。

  这个环节就像「嫁接」。只有当信息被串联起来,能够适应你的需求和想法去应用,它才是有价值的。

  4. 灌溉:保持思维的鲜活度

  一段信息如果只是记录下来,不时刻去复习、检视,它很容易就会从你记忆里消失,你会完全忘记:你曾经记录过它。

  这也是很多人做知识管理的一个毛病:只注重收集,不注重整理和复习。用 IPO 模型来说,就是只有输入,缺乏了加工和输出,亦即「松鼠模式」。

  想一想:如果你栽下一棵种子,它长出枝叶,你却疏于照管,会怎么样?

  它很快就会枯死掉,从而失去生命力。

  那么,如何让自己记录下来的信息,能够得到及时的浇灌和照顾呢?

  一个简单的办法,是给它们打上标签,再定期通过标签来回顾。

  比如:你今天读了几篇文章,做了几张知识卡片,那么不妨都给它们打一个「待回顾」的标签。再每天、每周拨出一段固定的时间,专门用来复习这些「待回顾」的内容。

  等到复习了好几次,已经把它们都记住、理解了,再把标签去掉。

  善用标签功能,可以搭建出非常灵活的使用方式。

  比如:你在笔记本里记录了很多生活中需要用到的信息,比如卡号、密码、备忘录……那就可以给它们打上一个标签「备忘」,要用时点这个标签,就能抵达。

  下个月有一场活动,你需要收集很多资料,那么不妨给这些信息标上「活动名」作为标签,方便你整理的时候一键筛选出它们,再把它们具体安排进「Project」项目笔记里。

  诸如此类。

  简而言之:我的知识管理体系,大体上是这样的:文件夹结构上,采用 INK-P 作为信息流,使得信息更好地流通。标签结构上,则采用「场景」来设计标签,让我在需要的时候,能够第一时间筛选出对应的信息。

  这两种方式的灵活组合,能够让你的思维始终保持鲜活,让信息始终能派上用场。

  5. 收获:记录下一年的点滴

  最后,就是收获的环节。

  每一年,我都会在笔记本里留下一页「本年度大事记」,记录下这一年我经历的事件、做的事情,以及每个月的重点提炼。

  每一年的式样和工具都不尽相同,但思路是大体一致的,大概包括这些内容:

  今年我经历了什么事件?

  今年我完成了什么项目?

  今年我收获了哪些想法和行动?

  每个月有哪些重要的事情值得被记住?

  它本质上是一个总的索引。点击里面的每一块内容,就能跳转到对应的页面。

  一年下来,所有的点滴,所有的收获和成长,就都在这里了。

  我的生活记录其实是非常简单的,我从来都不喜欢那种过于复杂、详细的记录,比如:每天每个小时都做了什么,坚持了哪些习惯,打卡记录、健康记录、生活量化、每日打分……那种我一天都坚持不下去。

  我更喜欢的,是从一个比较宏观的角度,鸟瞰自己在一段时间内的产出和成长。一周,一个月,半年,一年,三年,乃至十年。

  像今年,健康可能是我比较关注的一个领域,那我就会在 2020 - 事件 - 个人 下面,留下一页「2020 健康状况」,记录下这一年我对身体的感受,以及调整和矫正的尝试。

  同样,下半年我可能会优化智识营,出智识营3.0。那我就会在「Project」模块里不断去维护「智识营3.0」这页项目笔记,包括日积月累的素材,不断产生的优化想法,录制课程中的心得、感受和「以后备用」的东西……再把它链接到 2020 - 事件 - 个人 下面,让自己清楚地看到:围绕着智识营3.0,这一年我都做了些什么。

  这些,都是我作为一个主体,在这个世界上活过的痕迹。

  也是我用来面对不可知的未来时,能够给我成就感和胜任感的动力来源。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搭建一座属于你的数码花园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