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的三段回忆》是一部由阿诺·德斯普里钦执导,昆汀·多尔马尔 / 露·罗-伊莱科内 / 马修·阿马立克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青春的三段回忆》影评(一):青春的三段回忆
演导俱佳的法国影帝马修亚玛希,继首次拿下凯萨奖影帝奖座的《国王与皇后》,再次和法国名导阿诺戴普勒尚合作《追忆灿烂年华》,饰演人类学家保罗,回忆自己从童年至青年的青春往事。深受楚浮影响的导演阿诺戴普勒尚,以丰富多变的场面调度,带着优雅的法式情怀,深入男女主角缠绵却感伤的爱情,宛如法国新浪潮还魂再现。我看过了我看过了
《青春的三段回忆》影评(二):只是当时已惘然
艾丝特无助又骄傲,保罗浑然不知懵懵懂懂,年青的时候大多数人不知道生活会怎样展开,自己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往往是过了几十年,人到中年才发现自己一手搞砸了自己的生活。所以,片尾那一段是点睛之笔,保罗并不是生朋友的气,而是对自己的愤怒,对这么多年无因的委屈,需要一个发泄的支点。通过这一段切入现实,对青春的三段故事作一个结语,从轻飘飘的天空跌落地面。
—— 苏格拉底:哲学地生活,以即将来临的世界为根基,在此时此地生活。
《青春的三段回忆》影评(三):青春留给我们的只剩下三段回忆
电影中变换复杂的场景调度给电影增加了丰满度,女主对着镜头念着书信将思念灌入了观众的心怀,色彩和光线的运用也是Arnaud Desplechin的特色之一。圆框式的镜画穿梭在回忆与对回忆的追溯中,导演在电影的技术层面可为下了很大的功夫。
青春的三段回忆,一段比一段长,不均衡的篇幅也是对我们回忆的正确表达,毕竟我们的记忆随着成长一点点的离去消散。政治性的暗示表现了导演想要对叛逆的表达,女教授人物的出现与死去也是对主人公对女人依赖程度的增加提供了依据。而电影的旁白除了更容易让我们理解故事,更是为了让我们与旁白站在一起,共同来进行回忆。
电影更多的是对于青春的缅怀,对于生活的回忆。也许二十年之后,我们回首,发现只剩下了孤独,除此之外,一无所有。
《青春的三段回忆》影评(四):青春
对于法国电影来说,创作者在哲学层面上以对自我的不断追问和探寻是它迥异于其他国家电影的珍贵传统。在这样的思维模式指引下,我们看到了让·古克多、埃里克·侯麦、莫里斯·皮亚拉等等不同时代的电影大师和他们的作品。甚至在类型电影如警匪片中,也有像梅尔维尔这样的导演在其中融入对宿命的哲学化思考。但是,随着商业化和政治化浪潮不断侵袭电影创作,这样的精神诉求传统也在法国电影中不断衰落。事实上,在德斯普里钦的身后,我们已经几乎看不到这样极具文化思辨性的法国导演。好在2015年的法国电影恺撒奖弥补了戛纳电影节的“失误”,将一尊最佳导演的奖杯颁给了德斯普里钦。它所透露的信息无疑是:作为法国本土电影人,他是精英知识分子趋向的情感和文化传统在这个时代最出色的继承者之一。
德斯普里钦用不顾一切的热情拼贴时间和记忆,抒情,琐碎,也真挚感人,他总是不够谨慎地深入情感和历史的迷雾,从迷惘中来,往更莫测的暧昧中去,只有游魂般捉摸不定的爱意,折磨着人,也塑造了人。
《青春的三段回忆》影评(五):法国新浪潮传统在新世纪的延续
上周末晚上在香港看的Arnaud Desplechin的新作,比我先前预料的要轻松和幽默,感觉跟导演之前的严肃作者电影有很大分别。最明显莫过于剪辑,镜头变得相当短,无疑令节奏变得犹如商业电影般紧凑而生动起来。印象中他之前的作品很多都是由调度复杂的长镜头组合起来的,这一部新作的手法确实让我大感意外,很有可能是跟题材有关。
其次是引入类型片的元素,尤其是第二部分在审讯室里的故事,充满了间谍和悬疑色彩,再加上不断闪回的片段,特定时代的俄罗斯场景也在增强了这种紧张刺激的气氛。
爱情故事那一段果然还是篇幅最长的,尽管还是法式男亲女爱的模式,但导演真挚的表达,以及对那个年代的细节捕捉,均让我看得相当投入,美术布景和服饰充满了令人眷恋的怀旧感。
幽默对白和古典配乐可谓最耀眼的亮点。无论是审讯过程的对质,还是男女主角风花雪月的胡言乱语,都透露出机智的色彩和哲学的味道。古典配乐的运用跟他以往作品中的差不多,都在情节发生转折时准时而至,令气氛和人物情绪得到某种程度上的统一。
两位年轻演员不仅有着养眼的容貌,而且演绎的也相当精彩,尤其是女主角扮演者,那种难以言说的率真气质在一颦一笑间流露出来。
《青春的三段回忆》影评(六):萨特波伏娃式爱情的追逐与陨落!
本篇与本片看似荒诞无稽,实则希望通过这喧哗这躁乱一探这个人性这个时代的本质:
还在批判我国那些堕胎、校园械斗、校园凌霸?这些对于大法国的青少年们来说也太小儿科了。来看看法国青少年的世界:家暴、离家出走、爸爸逼死妈妈、姑奶奶是同性恋、深入苏联内部“解放人民”、自己的“灵魂女友”跟自己身边所有的朋友甚至表弟都发生了关系、跑去别人家借宿还被对方老婆赤裸裸勾引……这一切都是这部法国电影《青春的三段回忆》的基本情节。看似奇幻,对法国人来说简直不要太稀松平常!
让我们打破电影结构,先来看看片子主角与自己的“灵魂女友”剪不断理还乱的恋爱史。
首先,离家出走很久的主角保罗,在青年时代干了一件很风光很牛逼的事。在还是在冷战时期的当年,他千里迢迢跨越重重铁幕,从法国来到苏联,用自己的护照帮助一名需要逃难的以色列人成功逃走。这一票之后,尚在中学时期的“小英雄”回到法国家乡,重逢了他的“女神”艾思特。
《青春的三段回忆》影评(七):只能回忆的美好青春
每个少年应该都会执着于青春时期美好的爱恋,不管社会如何的变化,“心有所属”似乎总是永恒的,这样,等自己人到中年就有得回忆了。
只可惜回忆也仅仅只是回忆,暂且把它当做一种执念吧。
男人的思维永远是理性的,被困住的往往是可怜的女人。以为找到了终身的依靠,殊不知你只是他人的“灵魂伴侣”。
“我爱你的一切。用我的生命去爱你。”
可惜了这冠冕堂皇的誓言,换来的是女人一生的沉沦。
在人生追求面前,爱情的分量远远没有你想像的那么重。亦或者说,爱情只需要精神的付出,而事业则是身与心的付出。
不可否认这部电影让我感动,尤其是Ester 和 Paul 将人物性格演绎的淋漓尽致,Ester的高傲,孤僻,不愿与人交际,自我为中心,还相当的自恋 :” Je suis exceptionnelle."听到这句话只觉得这女的很奇葩。 Paul对她的爱也是无法掩饰的,几番分离,几番纠缠,乃至背叛,都是所谓的”光明正大“,这可能也是法国开放的文化所致,两性关系不算什么,灵魂的爱情才是真。
只可惜这样的精神恋爱,最终的结果是一个成了人类学家,一个则默默无闻,惨淡一生。
所以人啊,靠男人不如靠自己,爱情是精神食粮,但真不能当饭吃。就算你想减肥,找个简单的依靠,也别忘了给自己灌点水,喂几粒米饭。
《青春的三段回忆》影评(八):那些年狂熱戀情(Trois souvenirs de ma jeunesse,2015)
1、那些年狂熱戀情(Trois souvenirs de ma jeunesse,2015)是屬於年輕人的電影。 2、故事中的熱烈的青春戀情,以現在的我看來,是精神病與青春的迷惘,像巴黎野玫瑰(37°2 le matin,1986)那樣瘋狂又讓人難以忍受。看一下羅伯特麥基對於巴黎野玫瑰中女主角的批評:「貝蒂從執著滑向瘋狂,進而到歇斯底里,她有衝動,但從未作出一個真正的決定,這電影是對絕望無助的精神分裂患者,一個長達兩個多小時的抓拍,電影把苦難誤認為是戲劇。」從這段話,回頭看第三章中的女主角,她也從未做出真正的決定,我們知道她迷惘或對現實不滿,可是她過於精神耗弱,她從未做過什麼,除了勾引、糾纏和藕斷絲連的依賴,也看不出她有愛人的能力。 3、西方人探索個人的孤寂很細緻,以男主角的處境來說,家庭、朋友、情人都不能解除他深刻的孤獨感,他像流浪的尤里西斯,無所歸屬,這種孤絕性來自於人自身的處境限制——人意識到自己,進而與自然切斷了和諧的連結關係,深刻的感覺自己是大自然的畸形兒,宇宙的棄嬰。我感覺他的歸屬在學術上,而且是人類學,可是投身學術畢竟不是接觸人群,因為知識缺少溫度。 4、故事看似三個年輕時的碎片,卻有內在結構的連結:
前言,男主角在機場因護照問題被扣留,海關質詢:你是誰?此時電影內傾——我不僅僅是一個名字、一本護照或一張證明文件,由此,進入更哲學性的思考:我的過去的記憶與經驗如何形塑為現在的我。由此進入第一章孩提時期,主人翁追溯自己的童年的家庭生活,逃離母親的控制而躲到祖母輩親戚家中生活,透過觀察祖母的情人,一名「移民」的「同性戀」者,分別開啟了第二章在德國救助以色列人的故事,以及第三章不同尋常轟轟烈烈的戀曲。
《青春的三段回忆》影评(九):67
虽然《青春的三段回忆》以三段回忆来结构,但全片无非是围绕第三章“Esther”展开。我们倒是可以还原一下导演阿诺·德普莱钦的构思:最先,也许徘徊在他脑海的只是一个爱情故事,但这个略显烂俗的青春爱情故事在法兰西电影史上已是俯拾皆是,于是便试着在前面再增加两段,组合成三部分的结构。我还记得在一次访谈中,阿诺·德普莱钦由衷盛赞贾樟柯的《天注定》,谈及自己的新片便借用了此片段落式的结构。而这部新片正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青春的三段回忆》。诚然,阿诺·德普莱钦也许受到贾樟柯的启发,但利用小标题分篇章讲述故事的形式可一直都是这位导演的拿手好戏。
对于一个看过《伊斯特·康》《国王与王后》《属于我们的圣诞节》等电影的观众来说,《青春的三段回忆》自然是差强人意。除了我们还能见到所谓的“阿诺·德普莱钦风格”之外,对于剧本、立意、风格均无多大的突破,甚至坠入自新浪潮起便蓬勃发展的法式青春片的旧模式中。起始,马修·阿马立克饰演的人类学家即将结束于苏联的外交之旅,回到法国,于是向女友回忆起青春往事。且不说这种一开场就开始进入闪回的方式多么地生硬,也多少暴露出导演过于技穷的思量。这不太符合我们对这位可以自如地运用电影语言的导演的印象。
再者,童年时代与少年时代的两段回忆,无非是为了第三段青春时代的爱情回忆做个铺垫。三者实则没有太多的交互与联系,再加上三段片长之殊异(前两段加起来不及第三段长度),导致最后只能再加一个尾声来收束全片,再一次试图前面三段割裂的组件,通过外话音有机地组织起来。于是,电影就这么结束了,导演沉浸于带上个人色彩的回忆之中,不仅是缅怀自己青年时期所身处的大时代和遭遇的爱情往事,而且也是对法国电影传统的一次致敬。在“Esther”那章,通过画外音,跳切,镜头自如地运动,变幻的调度等等,都让我们回忆起特吕弗的电影。
对于阿诺·德普莱钦这样的导演,我们显然要求更多。《青春的三段回忆》充其量会令观众再次迷陷在法国电影独特的甜美回忆之中,但我们已经不太能认出“阿诺·德普莱钦”了(名字已经成为风格)。他不知道隐身在何处,让自己的个性消隐得这么明显。
《青春的三段回忆》影评(十):背叛与逃离:谁曾说要爱我如生命
2016年的北影节,在小西天的电影资料馆看完了这场爱情故事。当影片落幕,我略显激动地鼓掌,不仅仅出于对能在影院现身的法国导演阿诺德斯普拉钦的礼貌,这个故事里的人物深深的打动了我,或者说我从Paul的身上读到了一种震撼,这种震撼来自于瞬间涌现的曾经对爱情与存在的反思。
aul 真的爱那个姑娘吗?
若是爱她,为什么要一次次毫不犹豫地离开,果断坚定的好像人生不容他做选择,从不把她纳入人生的行程规划中,每个周末他都从那个他真心痴迷的智慧巴黎赶回到小城镇来重新操控那里的一切。他敌对母亲,疏远父亲,控制弟妹,逃离国家,逃离家乡,逃离他似乎深爱的一切,似乎看上去越在乎的人越会受到折磨。
aul问姑娘,是否曾有人爱你胜于爱生命。姑娘说,没有。他说,我想像那样去爱你。
可惜,一个注定是无脚鸟的反叛者,一个随时离开的人,怎么有资格说我会像爱生命那样去爱你。
这不应该成为一部被简单归类为法国版《致青春》的青春爱情片,因为它有太多中国影片中难以表达的而法国人最为擅长的哲学命题:生命存在与知识就是权力。
aul 在三段回忆中一直处于权力的中心,他的话语是一把利器,刺杀了母亲,绑架了弟妹,控制着基友,吸引了名媛姑娘,承担起离经叛道,而他周围的所有人似乎都未曾走出他画出的那个小圈子,他踩在一本本人类学经典著作拾级而上,走向世界诸多有故事的村落,从专业而深刻的角度来观察人和世界,建立出强大的独立人格,也拥有着看透世间哲学之后严肃人生与游戏人生的切换能力。
他自由像风一样,却比风更有上帝之手般的抓握力,在每段逃离的返程都能毫不逊色地对抗小镇青年圈子中原本平和的生活。《春光乍泄》中何宝荣像个无理取闹的孩子,越是爱的深刻就越是制造痛苦的抽离,他以为黎耀辉总会在那间屋子里等他回来,就任性地用折磨所爱之人表达虚无感十足的依恋,何宝荣身上反映着时代没落期的腐朽和堕落,到了Paul的身上多了些西方价值观中的英雄自我主义。何宝荣的动情让他在黎耀辉离开的房间里恸哭,Paul的不动情让他只有在教授离世时才表现出某种真的在乎。至于对姑娘,全是套路,一种驾驭术的完美展现,以至于成年后再读来往书信,他对朋友的愤怒,又何尝不是来源于对自己过去任性所为的某种本能的惭愧。
aul与姑娘的书信往来似乎是两个炽热的爱的象征,但是当姑娘再也无法忍受男孩放肆的自由与自己苦苦等待的被动时,她梦到他死了,泪眼婆娑地醒来,拉着他的手梨花带雨地反复叨念着这个噩梦,其实她懂了这种恐惧的根源是他可以随时离开,也可以再不曾出现。她曾尝试和Paul一起到他读书的地方,也曾尝试通过委身于Paul的朋友并声明分手来对抗。但是她却发现,她对他的折磨反而让自己更加痛苦,她的功力远不及他深,也许那是因为真的动心削减了武力值,也或许真的是Paul的独立人格太强了,无人可以匹敌吧。
生命,就是一场人与人的对抗。而爱,就是一种折磨,谁能最终就掌握主动权……
全看谁读的书多,谁走的路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