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是有吹毛求疵的毛病,还是有知微见著的品质,无意中看到的一些小问题,总是有意进行一番思考。
有一天陪亲属到某医院看病,在大夫的门诊值班室的墙上挂着一幅用写真技术制作的标语牌,上面的文字是:烙守希波格拉底誓言,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标语中的“烙守”显然为“恪守”之误。当时我想,这个标语牌是用来干什么的,上面的文字是给谁看的。如果是医生作为自我勉励的座右铭,那是给医生自己看的;如果是医生对患者的医德承诺,那是给患者看的。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医生都应该熟知并理解标语牌上的内容。但从标语中的错别字来看,医生恐怕没正眼瞧过这个牌子。这个牌子除了占点空间外,没任何作用。
前几天到本地的一个北京现代车4S店,店门上、员工的名片上都有这样一行英文:New Thinking,New Possibilities. 我问负责接待的小伙子,这英文是什么意思。小伙子有些不好意思,坦言自己从未注意过,然后勉强直译了一下,当然译不出这段文字的内涵。我从手机上查了下,原来这是北京现代两年前公布的新的品牌口号。4S店将其作为企业文化的重点内容放在非常显眼的地方,可连自己的员工都没有注意到,这口号就只能是几个文字符号而已。
人们常常用文化一词,将挂几块展板、贴几个标语,肤浅地称之为文化。如果像上面的两个例子中的口号,没有员工的理解和认同,那跟文化根本就扯不到一起。口号本身不是文化。注意反思一下我们的学校,校方提出的愿景、“三风”之类的所谓理念文化,我们的师生真的熟知并接受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