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新全球史(第五版)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2-04-11 03:05:1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新全球史(第五版)读后感100字

  《新全球史(第五版)》是一本由(美)杰里·本特利 / 赫伯特·齐格勒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页数:6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新全球史(第五版)》读后感(一):了解世界历史的一套好书

  很精品的一套世界史。

  注重历史大势(个人认为这是历史的精华和智慧),视角全面,篇幅分配很好,每句话都有分量,配了很多精美的图片和地图,穿插了历史故事、回忆录、文献摘抄。

  如果你也喜欢这套书,这是一些阅读建议:

  1,买本《世界历史地图集》,经常比书里的地图更详细。

  2,买个地球仪,能避免地图的比例失真。地球仪有行政区的、地形地理的,推荐后者。

  3,善用YouTube、在线百科、图片搜索。

  4,如果有时间,最好从头到尾按顺序看,这样能了解历史的框架和来龙去脉。

  我看这套书的时间跨度很长,其间做了很多延展阅读,很享受这个过程。

  《新全球史(第五版)》读后感(二):不同的视角与规律探寻

  厚厚的一本,五百来页,用了三个周末加一个五一节的时间,每天读书也就能读俩小时,毕竟不是小说,读起来有点累。

  这部书的一大亮点是从一开始就用全球化的眼光来审视各个区域相对独立发展起来的文明,对各区域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有着非常清晰的阐述。一直喜欢历史,以前是爱看故事,到现在这个年龄了更喜欢探究事物背后的规律,这本书做了很深刻的归纳与总结。

  我印象深刻的有几点,一是种姓制度在融合吸纳外来人口的积极意义,作者提出了一个观点,一个制度如果没有其积极意义是不可能存在数千年的,而且这种制度也一定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调整以适应新的形势,否则早就消亡了。从这个角度来说,儒家之所以在中国存续至今,也是因为朱熹融合儒释道创立新儒家使其获得新生。另一个是对东正教与罗马天主教的分野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前者是拜占庭帝国政教合一的产物后者则以罗马教皇为代表。

  《新全球史(第五版)》读后感(三):登山向导眼中的世界史

  

我是一名登山向导,算是干粗活的体力劳动者。学生年代所学专业也是纯工科,与社科人文无关,对历史更是无感。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因为工作的原因,机缘巧合,让我行走在世界各国。看到了国家民族文化的差异,才开始对如何形成这样的差异感兴趣。于是尝试阅读一些历史著作。

其实,在某一历史阶段或者某一地区的历史著作相对更容易写透更容易出彩,更容易深入浅出。世界史就会难很多,容易成为历史事件的堆积。这本书我从普通人的角度去看,我认为是达到了及格以上的分数,85分是有的。

我们会好奇,各个国家的文化和社会是如何相互碰撞的,很少有大区文明是隔阂与人类历史独自发展。为什么相邻的国家和人民遭遇不同的命运?如果你和我一样,戴带着最初的好奇心去读,我觉得你会有所收获。

这本世界史,能够帮助我们打造一个基本的世界历史观的构架。有了这个骨架,可以再不断添砖加瓦。我还是推荐年轻人读一读,知道原来我们是这么走过来的。

  《新全球史(第五版)》读后感(四):人-自然-结构

  当当全场半价的时候买的这套书,总共花了大概100大洋,拿到了书以后,厚厚三大本,一只手都有点拿不动,内容与印刷都很棒,翻译就不知道如何了,不过还是感到赚到了(内心窃喜中)。

  这套书编排很有条理,横纵调节的很好。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七个时代,然后每个时代内有不同的国家与文明。内容上让人感到这套书简直就是个“大杂烩”(不是贬义哈),每卷卷首有关于一个时代状况的简短综述,每章章首则有引入的小故事,叙述与观点相结合,章末附有大事年表,最让人我兴奋的是章末还有“进一步阅读文献”栏目,相对于其他书籍,比较详细地介绍了相关领域的重要著作。一入此书,便感到进入大观园一般,美不胜收。

  谈谈阅读视角的问题,以前读历史书光看故事去了,沉迷于历史人物的文治武功,凡是和什么具体的政治、经济改革措施、农业产品的种类、当地的地理环境等等琐碎的东西有关的一概跳过。“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以前真是看看好玩而已,当然,这种看看玩的心态也不错,把兴趣给培养了起来,不过要是一直如此,所得就少了。我觉得看这套书,可以从这三个维度来看人-自然-结构,历史书讲人的一大把,传统史书大多如此,正史中列传本纪居多,现在的专门历史著作分析入微,关于一个国家、社会的结构研究颇深,这套全球史是历史学的入门经典作,是培养全球视野的经典作品,在这方面稍弱。不过这套书对于地理环境似乎特别重视,看的时候不妨想想历史的主体人与环境是如何互动的,不同的人是在怎样的自然调节下创造出不同的政治、社会结构的,然后在这样的结构下,人的生活怎样发展。把人-自然-结构三个维度沟通起来,时刻注意三者的互动,应该可以在脑海中形成一个从古到今的全球历史发展图像,不至于读一遍后过段时间又忘了大量内容。

  《新全球史(第五版)》读后感(五):读书笔记

  第六部分 革命工业和帝国时代

  第28章大西洋世界的革命和民族国家

  人民主权和政治动荡

  启蒙思想和革命理想

  美国革命

  法国革命

  拿破仑的统治

  革命的影响

  海地革命

  伊斯帕尼奥拉岛(圣多明各岛)种植园 最富庶的殖民地

  西班牙 东部 多米尼加共和国

  法国 西部 海地共和国

  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为圣多明各提供了一条政治、社会暴力革命的道路

  1789年法国革命爆发时,白人定居者获得了统治权

  伏都教祭司布克曼组织奴隶起义最终战胜了白人

  1804年宣布成立共和国,海地共和国成为西半球第二个独立的共和国

  拉丁美洲的独立战争

  拿破仑侵略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的王权受到打击,拉丁美洲趁机发动革命

  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墨西哥农民起义

  领导人是教区教士米格尔·德·伊达尔戈·柯斯提拉

  伊达尔戈成为墨西哥独立的象征

  1823年他被克里奥尔人上层废黜之后墨西哥成立了一个共和国

  1825年墨西哥帝国的南部地区宣布独立,成立了中美合众国

  1838年分裂成危地马拉、萨瓦尔多、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和哥斯达黎加等独立的国家

  西蒙·玻利瓦尔的独立运动

  巴西独立——佩德罗一世

  独立只对拉美社会带来了很小的改变

  新思潮: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

  革命推动出来的新思潮

  保守组织认为社会作为一个代代相传的有组织的有机组织,其改变是非常缓慢的,重视传承

  自由主义视变化为常态,认为变化代表进步,关注公民权利,较少关注政治和社会权力,选举权被视为受限制的特权

  检验革命理念的局限性:奴隶制

  检验革命理念的局限性:女权主义

  (法国大革命)他们欢迎女性在革命中贡献力量但不允许她们拥有选举权并将她们置于父权和夫权的控制之下(P2)戈兹:《妇女和女性公民权宣言》

  欧洲民族国家的统一

  民族与民族主义

  现代最有影响力的政治观念之一,19世纪开始明显起来的群体类型

  政治、社会及文化的统一体,有可能信仰相同有可能不同

  深化民族群体对本民族的历史的感情

  早期:赫尔德、洛林兄弟的文化民族主义

  晚期:忠诚、团结、民族共同体利益

  青年意大利党——马志尼

  赫尔茨《犹太人的国家》:对抗反犹主义唯一的方法就是世界各地的犹太人都集中迁移到属于他们自己的土地

  民族共同体的出现

  拿破仑覆灭后,保守主义政治势力的领袖害怕高涨的民族意识及人权的观念会导致社会更深层次的革命实验

  意大利和德国的统一

  加富尔——萨丁国王埃曼努埃莱二世的首相

  逐步统一

  加里波第“红衫军”

  德国:俾斯麦

  第29章工业社会的产生

  工业化的范式

  工业化是指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为中心的经济以向工业和机器生产为特征的经济转化的过程

  特征:技术和组织上改变了生产

  托拉斯和卡特尔

  工业化的基础

  原料产地、能源产地

  棉纺织工业的机械化:英国1720—1721《印花布法案》贸易壁垒

  蒸汽机

  钢和铁

  运输:铁路、轮船

  工业化的早期传播

  欧洲和北美学习英国的技术

  拿破仑通过战争打破国内贸易壁垒废除阻碍技术发明和劳动力自由流动的行会

  北美工业化进程速度很快

  工业资本主义

  大规模生产

  大型企业

  股份有限公司

  托拉斯和卡特尔

  工业社会

  廉价的工业品、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和人口增长

  工业的成果

  城市化与移民

  工业与社会

  新的阶层:工业巨头与企业家

  工业家庭:生产转移到家庭之外、男性的威望增加、职业道德内化、阅读;已婚妇女不再工作,开始时鼓励妇女回归家庭、中产阶级的妇女不再外出工作、对仆人的需求增加

  童工

  英国1811年规定五至十岁的儿童必须接受强制教育

  社会主义者的挑战

  工业化的全球影响

  日俄的工业化由统治者推行,至上而下的改革

  国际分工与经济依赖

  独立时代的美洲

  美洲国家的建立

  美洲:西进运动与内战

  西进运动与天定命运论:解决宪法问题的同时西进运动

  与土著民族的冲突

  1830年的《印第安人迁移法》:土著——密西西比河以西的印第安保留区

  加拿大的自治:未经硝烟的独立

  自治与隔阂:英裔加拿大人与法裔加拿大人

  1812年战争:法裔加拿大人多于英裔加拿大人;移民团体的自治(宗教自由);

  1867《不列颠北美法案》——自治领

  保留外交管辖权到1931

  拉丁美洲:四分五裂与政治实验

  西蒙·玻利瓦尔拉丁美洲的解放者——致力于建立一个庞大的邦联国家

  抵御外敌之后拉丁美洲的分裂: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厄瓜多尔

  克里奥尔上层与政治的不稳定性

  考迪罗:发展农业和大农场——驱赶土著——冲突(同美国相似)

  虽然克里奥尔上层在征服土著民族中达成了一致,但新独立国家中的分裂和不和使拉丁美洲大部分大部分地区的考迪罗(军阀)实力加强,文官没培养出多少,战争英雄一大堆

  军事领袖煽动民众情绪登上政治舞台

  胡安·曼努埃尔·德·罗萨斯——阿根廷德尼禄——潘帕斯草原德畜牧社会与布宜诺斯艾利斯城市上层之间德分裂

  君主制——共和国——考迪罗——代议制

  贝托尼·胡亚尼斯总统——创造一个乡村中产阶级——《1857年宪法》革新运动德理想放在首位——削弱教士与军队上层的势力——男性公民普选权——土地改革:解散大土地

  墨西哥革命:保守派与国外势力的联合(特别是拿破仑三世)英法西——中产阶级与工农的联合推翻了波菲利奥·迪亚斯

  《1791年宪法》

  美洲经济的发展

  美洲移民——工业移民——种植园移民(拉丁美洲的人)

  美国的经济扩张——英国资本——铁路——经济增长

  加拿大的繁荣——“国家政策”(拉动经济增长:要想富先修路——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减少对英国资本的依赖——美国投资

  拉丁美洲的依附——英国投资——

  美洲文化与社会多样性

  美国社会

  加拿大的文化差异

  拉丁美洲的种族、认同与性别

  第31章处在十字路口的社会

  这四个国家共同的问题是:人口压力、农业产量减少、饥荒、政府收入锐减以及各级政府腐败造成的内部虚弱、内部虚弱、不同政见者要求改革

  衰落中的奥斯曼帝国

  衰落的本质——军事衰弱——领土丧失——经济困难(贸易逆差:1882年外国管理帐务)——领事裁判权——

  改革和改组——马赫穆德二世的改革——法制和教育的改革——对坦奇马特的反对

  青年土耳其党时代——改革和镇压

  到了20世纪初奥斯曼帝国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如何处置这个帝国才不至于打破欧洲势力的平衡欧洲各国还没达成一致

  压力下的俄罗斯帝国

  军事挫败和社会改革——克里米亚战争——解放农奴——政治和法律改革

  工业化——维持体系(铁路带动的繁荣)——工人的不满

  镇压和革命——反抗——镇压——1905年革命——议会机构(杜马)

  被包围的中华帝国

  鸦片战争与不平等条约

  太平天国起义

  失败的改革

  日本的转型

  从德川幕府到明治天皇——危机和改革(周期性谷物欠收、苛捐杂税)——德川幕府统治的终结——明治复位——

  明治维新——伊藤博文、福泽谕吉赴美使团——废除社会等级秩序——修订税收体系——宪法政府(财产限制、富有阶层的代表)——重塑经济(与政治改革同步)——经济发展的代价(牺牲农民与农民起义)

  第33章世界帝国的建立

  纵观历史,强大的社会总会凌驾于其较弱的邻国之上,将其变成帝国统治下的臣民。

  帝国的建立

  帝国主义的动机——现代帝国主义(强国对世界的控制)——现代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列强能够控制的政治经济文化形式)——帝国主义的政治动机——帝国主义的经济动机——帝国主义的文化缘由

  帝国主义的手段——运输——军事——通信——

  欧洲帝国主义

  印度的不列颠帝国——东印度公司统治——奥朗则布去世诸侯纷争英国权力趁机扩大——英国政府取代东印度公司

  中亚和东亚的帝国主义——大博弈(俄英对付欧陆上的国家目的是控制印度)——东南亚的英国殖民地——法属的印度支那(越南、老挝、柬埔寨)

  瓜分非洲——柏林西非会议(1884—1885)任何欧洲国家可以把意图事先告知其它国家的前提下占据此前未被其它国家占领的殖民地——殖民统治体系——白人的负担与文明教化

  欧洲在太平洋的帝国主义

  新的帝国列强的崛起

  拉丁美洲和太平洋的美帝国主义——门罗主义——美西战争(古巴和波罗黎各)——美国购买西班牙的殖民地菲律宾(美:麦金莱总统;菲律宾:埃米利奥·阿奎纳多;美胜)——开凿巴拿马运河

  日本帝国——甲午战争——1904日俄战争

  帝国主义的遗产

  帝国与经济

  劳动力移民

  帝国与社会

  民族主义和殖民运动——拉姆·莫汉·罗伊(现代印度之父;印度教与现代欧洲科学)——印度国民大会党(起初是知识分子与殖民地官员交流的论坛;1909年允许富裕的印度人选取当地的立法代表)

  第33章第一次世界大战:混乱中的世界

  走向战争

  民族觉醒

  国家之间的对抗——海上军备竞赛——殖民——公众舆论

  谅解与结盟——轴心国——协约国——战争计划

  全球战争

  八月炮火

  互相残杀——1914马恩河战役——意大利脱离同盟国宣布去协约国——1916凡尔登战役(法德)——

  全面战争:后方(中上层妇女的解放)

  东亚和太平洋的冲突——日本对德宣战抢占中国胶州湾

  非洲和西南亚的战争——加里波利(英国海军远征夺取达达尼尔海峡、土耳其军队凯末尔)——土耳其帝国

  战争的结束

  俄国革命

  美国参战与同盟国的失败

  战后

  对欧洲优势地位的挑战——欧洲的削弱——革命思想

  第35章焦虑的时代

  探索文化领域

  战后悲观主义——宗教的不确定性——对进步的打击(打击了对科学技术的崇拜、打击了对民主的崇拜)——男子普选权和妇女普选权——不确定原则——弗洛伊德——

  物理学和心理学的革命

  艺术和建筑的试验

  全球萧条

  大萧条——经济问题——1929年的崩溃——经济紧缩的蔓延——工业经济——经济民族主义者

  绝望与政府行动

  经济实验——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罗斯福

  对自由秩序的挑战

  俄国共产主义——内战——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第一个五年计划——农业集体化——大清洗运动(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之后,俄共第十七次代表大会)

  另一种选择:法西斯——法西斯主义的内涵(对国家的崇拜、对强有力的领导人的献身、极端民族主义、民族优越感、军国主义)

  意大利的法西斯主义

  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希特勒和纳粹党——权力的巩固——种族国家——女人和种族——目标:使整个犹太移民

  第35章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民族主义和政治认同

  亚洲的自治之路

  中国对秩序的探索

  日本帝国和帝国主义——1928《百里安—凯洛格公约》反对用战争作为国家政策的工具——20世纪20年代对社会彻底的改革的要求(公民权、工会、福利)——男性普选权——贿赂选举失去公信力——暗杀滨口雄幸宰相——柳条湖事件

  殖民统治下的非洲

  非洲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殖民地经济

  非洲民族主义

  拉丁美洲与新殖民主义的斗争

  第36章新的战火: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冷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起源

  德、意、日——修正主义国家(修正了一战后的和平条款)

  意大利和德国的侵略

  意大利:1935—1936征服埃塞俄比亚——干涉西班牙内战支持弗朗西斯科·弗朗哥领导军国主义者推翻共和国政府——1939兼并阿尔巴尼亚(意大利人不愿意参加战争)

  德国:吞并奥地利——吞并苏德台——我们时代的和平

  总体战:世界处于战火之中

  闪电战:德国占领欧洲——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法国陷落——不列颠之战(空袭;德国失败)

  德国人入侵苏联——巴巴罗萨行动

  亚洲和太平洋的战争——珍珠港——日本的胜利(新加坡——欧洲在亚洲的代表)——盟军在欧洲的胜利——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中途岛之战)——硫磺岛和冲绳岛——日本投降

  轴心国的失败

  战时生活

  占领合作与抵抗

  大屠杀

  女性与战争

  冷战

  冷战的起源——冷战的起源——雅尔塔和波茨坦(主要解决如何对待东欧民主政权获得解放的问题——人民意愿自由选举)——战后领土划分

  冷战的全球化——杜鲁门主义(这两部分的阐述是出于希腊和土耳其危机——共产主义运动;美国对于自由和遭奴役的世界的新理解)

  世界的重建和联合国——马歇尔计划——北约和华约组织——联合国

  第37章两极世界

  两极世界的形成

  欧洲的冷战——划分德国——封锁和空运——柏林墙——核武器竞赛

  冷战社会——国内遏制和妇女解放——黑人民族主义——民权运动(公交车运动:1955年当生活在亚巴拉马州首府蒙哥马利的非裔美国人罗莎·帕克斯在公共汽车上拒绝为一位白人让座—法律上要求,她推动了民权运动提升了美国黑人的地位)——用户至上主义——太空竞赛——和平共存

  对超级大国霸权的挑战

  中华人民共和国

  缓和和超级大国影响的衰落——合作的时代——缓和的终结——美国在越南的失败——苏军撤出阿富汗——冷战反文化运动——摇滚乐——水门事件(窃听器按在记者的电话上;冷战领导人的脆弱性——来自国内外的压力)

  冷战结束

  东欧和中欧的革命——莫斯科的遗产——东欧革命

  苏联的解体——戈尔巴乔夫改革——重组和公开化——解体

  走向不确定的未来

  第39章帝国的结束

  亚洲独立运动

  印度的分治与独立——印度自治——印巴分治

  越南的民族主义斗争——反法战争——日内瓦会议和部分独立——冷战僵局

  阿拉伯国家和巴勒斯坦问题——阿拉伯国家独立——巴以分治——埃及和阿拉伯民族主义——苏伊士危机

  非洲的非殖民化

  将法国驱逐出北非——阿尔及利亚战争——非洲独立

  黑非洲民族主义和独立

  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的自由和冲突——肯尼亚的反殖民斗争

  独立后:后殖民时代的长期斗争

  亚洲的共产主义和民主

  伊斯兰教在西南亚和北非的复苏——伊朗革命——两伊战争

  拉丁美洲的政治和经济

  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的战争与和平

  第39章没有国界的世界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新全球史(第五版)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