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是不同条件下为了达到不同结果所采取的方式和方法,而方法是在相同条件下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方式和手段。本节课所讲的是《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策略是渗透学生分析、综合、例举、转化、假设的基本的数学解题思路和方法,因此教学中要对不同的例题采用不同的教学技能去引导孩子加以理解。
万智力老师在新授环节,第一个例题先“引”,这是针对初学新知所采取的必要措施,让学生熟悉分析问题的基本路子。第二个例题再“放”,就同一个问题,指导学生采用列表、画图、列式等不同方法解决问题,开阔学生思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为进一步拥有“策略”奠定基础。在学生通过表象、形成自我认知之后,最后再“收”,对不同的问题所采取的策略进行总结。正如苏格拉底所说,苏格拉底所说,“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是“助产士”,其作用是“助产”,而不是 “代产”,教师的作用是启发学生自己去获得真理,得出结论,而不是由教师把知识填入学生的头脑。”
二、“最近发展区”是破题之本。
万老师课前出示《司马光砸缸》视图,意在于通过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让学生懂得“遇到问题找方法”的道理,初步感受“策略”这一概念,尽管在概念上有些混淆,但课堂导入设计独具匠心,有“破题”之功,“拨开云雾”之效,也让学生知道了本节课的学习目的。但两位老师多数题例均选自课本,尽管都富有浓厚的童话意味,但课本这类题目过多过滥,猴子、羊 、苹果、梨子、动物园等场景以让学生“熟视无睹”“无动于衷”,已无助于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所以,创造性使用教材,更多地设计生活和学习场景,探讨和解决实际问题,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我的观点是,教材只是一个例子的合集,谁更能启发学生思考,引领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谁就更具实效性和生命力。课例再造能力,体现一个教师的创新思维和专业能力。
三、学法指导重于知识传授。
课堂教学并不是为了解决几个例题,做几个练习这么简单,重要的是启发学生找到解决这一类或者那一类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因此为题呈现以后要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激发质疑,并初步形成解题思路。而在这两堂课中,教师都没有给出学生更多地同伴互助、合作讨论、展示思路的时间和空间,这就让学生还是依附于教师去思考问题,解题思路受到限制,形成的方法和策略就会过于单一。
好课堂要有好声音,这种声音就是“质疑”和“匪夷所思”的“一鸣惊人”,好声音产生好策略好方法。这些,要比教师引导出一个正确或者标准答案更重要。
四、好的学习习惯是课堂的美德。
走进课堂,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学生桌面摆放整齐有序,学生课本分放左右两侧,桌前摆放铅笔盒,可见学校的学生习惯养成较好。课前学生表情放松自然,静心等待上课。良好的秩序是课堂教学成效的基本保障,特别是对于大班额学校来讲尤为重要。
但课堂上还需要关注学生思维的秩序,“目光分散呆滞”“开小差”“做小动作”的学生都应掌控在教师的视野之内。好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外在,更应关注学生的内在波动并加以规劝教化。
课堂是承载师生成长之舟,思维活跃的学生是载舟之帆,思维滞后的学生是载舟之锚,应时常提起,这样才能扬帆远航。
五、将思维之球抛给学生。
“你们是不是这样想的?”“对!”;“你会了吗?”“好!”“都明白了吗?”“好的!”课堂上要减少这样无效的问答,其实追问和“借问”比设问更加有效。
有智慧的老师不会过多正面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就像一个裁判,把足球抛给运动员,规则之内,球在球员间切磋传递,最终只要看到“进球”这一结果就行,教练员只要在场边适当指导即可。课堂教学也是这个道理,要多问一问“你知道了什么?”“谁能给他解决?”“谁还有不同意见?”“谁还有补充?”“聪明人都是善于总结的,谁来总结一下?”
因教材不同,学生不同,课程标准不同,南北方的教学指导思想就会有所不同,加之六七年没有站在数学课堂,对本节课的知识点和意图也不够明晰,所以难免思考和点评有所偏颇,仅留字为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