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上《文化苦旅》一书,我的思绪又一次飞向远方。很难想象几十篇散文,能如此大地讲述着中国与世界的故事,展现出厚重文化的斑斓画卷,读起来又丝毫不感到晦涩艰深,但余秋雨做到了。
余秋雨笔下的文字全然不是天死气沉沉的,正相反,它们有管理人员,会呼吸。作家在长途跋涉中拾起历史碎片,又把它们注入了自己的想象,于是历史就活了起来。
从莫高窟到都江堰,从天一阁到宁古塔,作家的足迹踏遍了人类文明的所在,无论是中源古老的农耕文明,还是西北的游牧文明,再到恒河平原的两河文明,玖洲的海洋文明,无一不是用一个探索者冷峻的笔调讲述着一切。
但最令我惊讶的不是这个。
穿插在这些宏大的篇目之中,也有着不少温情的记述,关于大师关于故乡,关于亲人与家,读《寻石之路》《为妈妈致悼词》这些文字,仿佛有人在冬日的壁炉边,捧着热茶,面对面地与你交谈。
这些篇目里,有反映“文革”中家人受迫害的,有描写故乡的风土人情的,有写自己少年时代的,也有写自己如何面对外界诬陷诽谤处变不惊的。故事里有迫害有阴影,但更多洋溢着爱与人文情怀。
不管走多远,疲惫的游子在故乡、在亲人眼中,永远是稚气未脱的孩子,抹去动乱与贫穷刻下的伤痕,故乡的炊烟仍旧升起,只是斯人已逝,物是人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