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写作杂谈体悟
日期:2020-07-27 07:53:16 作者:独星僧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写作杂谈体悟

  少说第一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标题删后面一句,境界反而阔大

  此正短篇小说妙处也,能少则少。

  作者说得越少,作品空间越大。

  短篇小说,首先是省略的艺术

  无极教学生绘画,反复强调知道什么时候停笔。

  我编辑,选稿时,对短篇小说字数变态苛求,超八千字难有好感

  这个没什么道理,纯属个人执念

  小说本就源自执念,本就有些不讲道理。

  藏富第二

  短篇小说最忌卖弄之

  卖弄技术,卖弄学识,卖弄深刻,卖弄语言,卖弄生活,卖弄一切自以为是东西

  时人多有学汪曾祺者,大多皮毛都不曾得到

  只因学习者肚子墨水本就不多,偏怕读者不出来,不抖弄一下心痒。

  说到底,是不自信表现

  读卖弄的短篇小说,如观做作表演

  出戏。

  作者时时提醒你在读小说。

  戴大金表大金链的,鲜有大富贵者。

  珠三角,常有亿万翁短裤拖鞋在街边店吃米粉

  变常第三

  小说无非写两个字:变。常。

  世道之变,人心之变,命运之变,以及这变后的不变,是谓常。

  小说家要深谙世道人心之变,要能从“变”中寻出不变,这不变就是真理,是“常”。

  短篇小说难写,难在有限篇幅内写出变与常。

  断腿是孔乙己命运之变,儿子被狼叼去是祥林嫂命运之变,革命是阿Q命运之变。

  鲁迅伟大,不在写命运之变,而是这命运之变背后的那不能变的悲剧

  时下太多小说只热衷于写变,故事惊心动魄一波三折,却不曾深察变后的常,于是流于平庸

  等而次之者,连“变”亦未深察。

  世间事物眼花缭乱,无非被变所扰,看不到变背后的常。

  训练变中守常,常中察变的能力,是好小说基本功

  方法第四

  短篇小说之小,只是篇幅小。

  小篇幅,大气象,纳须弥于芥子,方是好短篇。

  中国古人行文简洁,浅读容易忽略,深究却别有乾坤

  纳须弥于芥子,既是方法论,也是价值论。

  动笔之前,给一个理由:为什么要写下

  这既是方法,也是价值。是写作合法性所在,也是一部作品成败关键

  我们写作,无非是有话要说。

  对生活、对世道、对人心有自己发现想法感受,通过文学这一载体表达

  故每写之前,问自己,是否有新发现,是否有话要说。

  天真第五

  毕加索说他14岁就能画得像拉斐尔一样好,之后用一生学习小孩子那样画画

  他临终时不无遗憾地说回不去了。

  无独有偶马蒂评论米罗说,能够不带偏见地观看事物需要勇气,他应该像孩子时那样去观察生活,假如他失去了这种能力,他就不可能用独创的,个人的方法去表现自我。

  小说家是残忍职业,它要求我们既清醒糊涂,既世故又天真。

  世间事,看不清不行,看太清也不行。

  看不清,脑子里一桶浆糊,写出来的,自然是本糊涂账。

  看太清,难免世故。

  好的短篇小说,要世故到天真,否则是滑头。

  文体第六

  要有文体意识。

  有些小说家,将短篇拉成中篇,将中篇拉成长篇,将一点感悟强抻成短篇。

  各种文体,自有其特点、使命。

  中篇小说如少年,长篇小说如中年,短篇小说如老年。

  让少年人治国,让老年人航天,有违事物规律。

  少年血气方刚,对未来充满好奇。

  中年遍尝艰难,对万物有了敬畏。

  老年身体退化,不再有争胜之心,对世事却已了然,修成智者。

  故:

  中篇小说要有热情,长篇小说要有敬畏,短篇小说要有智慧。

  中篇小说是看山是山,重要的是作家对世界的体验。

  长篇小说是看山不是山,重要的是作家对世界的疑问。

  短篇小说是看山还是山,重要的是作家对世界的回答。

  人物第七

  鲁迅的有些短篇真好,三五千字,把一类人写尽。

  他走过的地方不长草。

  他写了祥林嫂,孔乙己,别人再不能写这一类人。

  我们说这个人像唐僧,那人是贾宝玉,张三是西门庆,李四是潘金莲,谁又像林黛玉,谁像王熙凤,一个人酸腐,我们说他是孔乙己,一个人唠叨于悲痛,我们说她像祥林嫂……这些小说家塑造的人物深入中国人的心。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小说还是要写人。

  中国作家自鲁迅后,再没贡献出深入人心的人物。

  老老实实塑造人的小说,鲜矣!

  为时第八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纯文学”观害人不浅。

  事实上,“纯文学”不是新事物。历史上,有过纯之又纯的文学,如大量的六朝辞赋,那些追究形式华美,词藻绚烂的文章,也曾洛阳纸贵。

  骈文统治文坛数百年,被认为是至雅。

  到韩昌黎、柳宗元,认为六朝辞赋华而不实,是最俗下的文字,主张恢复秦汉文章传统,提出文章合为事而著。

  这是著名的古文运动。

  韩柳推翻的俗下的文字,被冠以“纯文学”借尸还魂,至今阴魂不散。

  今天,吃“纯文学”奶长大的一代作家,迷恋形式、词藻,贩卖一些二手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写作杂谈体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