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幸福学载录:什么是人,从人的本性,或者说从广义上讲,人是具有不满足本性的动物。
这种定义是从人的共性方面来定义的,其实,人就像大自然中的任何一片叶子,任何一粒沙子,都有不同的比重与大小,都是与众不同的,都具有个性和独立性。或者说人具有独立的思维与意识。
人是具有不满足本性,且具有在特定环境下形成有特定意识的动物。
我们人类复杂的情感,拥有自己的思想和意识,能够独立思考和特立独行,针对同一件事物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行为准则与方式,一千个人脑子里具有一千个不同的世界,一个人在不同的一秒里也会拥有不同的世界,人在自然中生存,顺应自然的规律,生生息息,绳绳不绝。
但我们也要清醒的看到,几百万年的进化史,使人的智慧日渐聪颖,顺应自然、改造自然、战胜自然、人定胜天的观念悄然开启,似乎,标新立异就是人类进步的具体体现,于是,我们开始漠视规律,打破、改革、创新、开拓、发展,使人变得不能自已、独断独行。
在屈指可数的教育生涯里,我经历了多次大刀阔斧、“动人心弦”的教育风暴,为此,作为具有独立个性“不识时务”不“与时俱进”的我,还差一点本潮流淹没,丢失了饭碗。一些所谓的教育高层和专家左右了这场游戏,他们高举教育改革的幌子,使原本的传道、授业、解惑教书育人、求真向善,也受到质疑,使原本脉络清晰的教育思路也渐渐迷惘,追求开始迷失,有时,我们会为一次简单的选择煞费苦心而昼思夜想。
是谁让教育走上恍惚之路。
其实,冥冥中,教育的规律就在我们面前,只是我们的心不够纤细与缜密,所以视之不见,听之不闻,触之不得。或许我们能感受他的存在,在它周遭徘徊、琢磨、探索、思味,但终究因各种变化和障碍难以把握它的脉搏。就连教育大师一生的追求只能简要而笼统的概括为“生活即教育”、“归本返真”而已,视观近年来,部分教育功力者捯饬了几天专业,几乎没有走近过教育前沿,更不用说熟知教育的原生态了,便大言不惭,对着一批质朴的教育者舞动着指挥棒,肆意将自己的教育主张或者虚伪主张(把别人的观点换句话说)强加于世人,人为从思想上去改变和扭曲教育规律,并以牺牲学生和教师的利益为代价,满足自身名利需求和欲望。
当然,对教育执着追求不计功利而孜孜探究者另当别论,既然是探索,走歪路、走错路是正常的,遇到问题看本质,关键看他们站在什么立场上做教育,也就是说,教育为谁服务,怎样服务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只有把握住这些才能确定应该寻找什么样的规律,怎样顺应规律和按规律力行教育天职的问题,其他一切意识流的倾向都属外力,都是唯心的、唯上的和唯私的,是办不好教育的。
“大道废,有仁义”。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仁者”,"两人"也,社会就是这复杂的人与人两两关系的总和,他们辩证对立存在着,我们无法诘制,正如世界上有好人就有坏人一样。好的正确的坚守“仁”,我们就加以褒扬、赞颂、效仿,而坏的错误的坚守“私”,我们就要大加鞭挞、惩治、挽救。我们之所以提倡“仁”,因“仁者爱人”,也就是做教育的要爱教育,选择了就应执着;还要爱自己,每日坚守自己的教育贞操;更应爱学生,教育主张要以学生的发展和幸福为基础,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以上就可称之“仁”。以华丽外表为外衣和花言巧语去粉饰,有意去做或大张旗鼓去做,不会俯下身子做教育的,违背、掩盖和偏离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满足自身利益和欲望的就成为“私”。我们做教育的只有认清这些,才不致迷乱自己的思想,迷失自己的教育追求和方向。
溯本求源,教育是人性的,所以教育者必须坚守人性的核心,那就是“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