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小和尚每天很忙碌,但在修行上好像没有什么进步,于是他就去请教老和尚。
老和尚让小和尚把他平常化缘用的钵拿来,又叫他去拿一堆核桃放在钵里,直到放不下为止;然后又叫他拿了一些大米放到钵里,居然可以放进去;又叫他拿了一些水倒进钵里,也可以放进去;又拿了一勺盐倒进钵里,还是可以放进去。
老和尚问小和尚,明白了吗?小和尚茫然。于是老和尚让小和尚再拿一只空钵,先放水,再放一勺盐,再放米。刚放米的时候,水开始溢了出来,老和尚让小和尚接着放核桃,一颗也放不进去了。
小和尚这才明白老和尚的意思:如果先把那些小的琐碎的东西放满了,那么就不能再放大的核心的东西,但如果抓住了核心的大的东西,那些小的琐碎的东西,就都能被包容进去。
如果把这个故事的钵比喻成我们的生命,那么在成长的过程里,我们首先应该抓住大的核桃,就可以容纳很多别的东西,但假如我们总是在一些细枝末节上操心劳作,那么一辈子都无法把大的核桃装进去。
这个道理或许人人都懂,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知行合一。儒家圣人心学大师王阳明认为:一切生活问题,都源于“做人”。
为什么明白那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为了解答这个困惑,我翻开了文化学者暨南大学费勇教授的新书《做人:王阳明心学的真正传习》。
费教授将王阳明心学里的做人之道归纳为五条法则,分别为:种子法则、心灵法则、纯粹法则、行动法则、担当法则。
王阳明把人的成长比作一棵树的成长,首先要找到种子,并且在种子上下功夫,让种子发芽,扎根泥土,然后枝繁叶茂,长成参天大树,而这颗种子就是励志。
学习做人,必先立志。若不立志,就像没有种子而徒作表面的培植灌溉,那么再辛苦也不会有任何的收成。
在王阳明看来,我们决定要从事什么职业之前,要赚多少钱之前,要读什么大学之前,首先要立志,就是确定我应该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为什么要活着,我最终安身立命的地方在哪里,我的信念是什么?我的价值观是什么?
种子法则运用在生涯规划和日常生活中,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大到一生,小到一件琐事,都先安静下来问问自己,为什么要做,如何去做,做什么才是适合的,从哪里开始去做?
人的心是一个统领,我们的一切行为其实都是心在起作用,我们想要掌控自己的生活,就必须掌控心。
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心理学教授斯科特盖勒,1984年开始研究美国大学生的饮酒问题,他在学校附近的酒吧进行了实地考察,发现一般情况下,以桶为单位喝啤酒的人要比以杯为单位喝啤酒的人多喝两倍以上的酒,所以他的结论是:如果我们禁止使用啤酒桶,饮酒问题就会得到改善。
但27年后在2011年的美国心理学大会上他承认,啤酒桶不是关键,关键是人们想要一醉方休,我们在多项研究中指出,他们的意图会影响他们的行为,如果他们想要喝醉,那么你很难阻止这件事情的发生。
是想要一醉方休的心引起了饮酒问题,而不是酒桶。但我们常常把力气花在了酒桶上,而忘了那颗想要一醉方休的心,只有控制了那颗心,才能彻底解决。
心灵法则运用在日常生活里,就是不论我们遇到什么事,都要从自己内心去找原因,在自己心田上下功夫。
找到你自己的心,找到可以让你一辈子陶醉其中的事情,然后用心去做,不要轻易放弃你的爱好,哪怕是那些看起来无用的业余爱好。坚持你的爱好,就是找到自己的第一步。
对于王阳明来说,不存在值不值得的问题,只存在该不该做的问题。
担当法则是王阳明最了不起,也是最具有古典精神的地方:从不趋利避害,而是义无反顾,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有所担当。
如果说陶渊明成就了一种自由而有尊严的诗意人格,那么王阳明成就的圣人人格,其实是自律而有尊严的现实人格。
如果说禅宗是“放下”,王阳明心学就是“拿起”,是担当。因为强调担当,所以又非常注重“事上练”,就是不逃避,在每件事情上去磨练。用现在的话来说,工作就是修行。
最终成就一个人的是他的担当,愿意担当多大的责任,就能成就多大的人生。
读完全书可知,王阳明的心学在今天依旧有广阔的价值空间,它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如何把一生化繁为简,一生只做一件事。
阅读此书花了三个半天时间,又用一个半天时间整理阅读笔记。整体感觉书本内容有点烧脑,里面非常多的内容是对王阳明心学思想的解读,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偏向论述说理,可能略显枯燥,适合对心学有一定研究的读者去阅读。
但如果你正迷茫,心里有无数困惑不解,也许王阳明的心学能帮助你找到答案。
“生命的答案就在此时此刻的行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