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曾奇峰心理工作室”,免费看曾奇峰&武志红1小时对谈
这个夏天,不怕暴晒,怕你跟我说:“一起去爬山吗?”
听了就让人毛骨悚然,因为张东升说完这句话就在山顶杀了两个老人。
这个杀人狂魔,白天还一本正经披着“文质彬彬”教书匠的人皮,恐怖到令人发指!
结合原著《坏小孩》一起看,其实比张东升更“坏”的或许是朱朝阳。
朱朝阳贴着“乖孩子”,“成绩优异”,“奥数天才”的闪亮标签,怀抱被爱浇灌的“童话”向往。现实却一次次逼迫他从“童话”走出来,伸出恶魔的利爪,掐灭遥遥不可及的爱之火。
朱朝阳“黑化”以后,比张东升更可怕,甚至操控张东升成为自己的“杀人工具”。
本该有“童话”的孩子,不知不觉幻化成杀人于无形的“恶魔”,真相让人不忍直视。
其实,孩子的世界从来都是纯净的,真正作恶的是掐死孩子“童话”的父母,他们才是毁掉孩子的“隐形凶手”。
1
孩子最向往的童话,是父母才能给的
孩子都是读着童话成长的,所有孩子都向往着童话中的理想世界:受父母保护,充满爱,没有烦恼,不受伤害,遇见美好的未来,幸福地和相爱的人在一起……
孩子走向内心童话的旅途中,父母是引领者,陪伴人,更是帮助孩子抵达的筑造师。
美国家庭治疗师萨提亚提出,一个人和他父母所在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如同遗传密码一般,刻进孩子的人格、行为模式中。
孩子最向往的童话,只有父母才能给予。
好的父母不仅可以给到孩子足够多的爱,还可以有效促进孩子健全独立人格的发展。
当张东升在课堂上津津乐道数学家笛卡尔的童话故事时,朱朝阳睁着发亮的眼睛,听得津津有味。
显然,朱朝阳心中也有一个童话,在父母的护佑下快乐长大,梦想成为天才数学家,拥有一段至死不渝的爱情……
为此,他倾尽努力,每次考试稳拿第一,见到父亲就取悦讨好,一味屈服于母亲的操控做个乖儿子。
父母离异造成他内心的残缺,使这份向往和期待更为迫切,他甚至希望霸占父母完整的爱,希望父亲重新回到自己身边,做父母心中唯一的好孩子。
对于支离破碎家庭中的孩子,拥有一个完整的家就是最美丽的童话。
朱朝阳他内心爱的缺失,只有父母可以弥补,但离异的父母无法给予。
这给朱朝阳的心理埋下了叛逆的火种,让他一边沉醉于自己幻想的童话,一边又在一次次失望中亲手撕毁。
在朱朝阳编制的童话画面里,自己长大后是个健全阳光成功的人,而不合格的父母偏偏让他越长大,越成为“张东升”。
在不合格的父母影响下,朱朝阳的性格和心理出现了阴霾,并且把错误的思想、观念内化成自己既定的人格和行为模式。
从而,朱朝阳离童话越来越遥远,离罪恶的深渊越来越逼近。
孩子从童话走向罪恶只有一步之遥,这一步取决于父母播撒的是爱,还是毒。
2
有毒父母,怎样一步步掐死孩子的“童话”?
美国心理学家苏珊·富沃德在《原生家庭》这本书说过,如果父母负面行为模式持续存在,始终支配着孩子的生活,就可以称之为“有毒父母”。
朱朝阳的父母,是典型的“有毒父母”。
父亲朱永平,是个不负责任的父亲,离婚前就开始出轨背叛家庭,抛弃周春红和朱朝阳。
之后他娶了新妈王瑶,生了女儿朱晶晶,一门心思扑在新家庭,更不在乎朱朝阳,偶尔的看望也只是敷衍。
那次,他带朱朝阳去买鞋,朱晶晶一来就把他抢走了,剩下朱朝阳一个人失落发呆。
朱朝阳心底极度渴望父爱,而父爱更多给予了另一个孩子。
父爱的缺失,让朱朝阳内心孤独,撕裂疼痛。
另外,母亲周春红也是个不懂爱的女人。离婚以后她独自操控着朱朝阳的生活,每天晚上都要逼朱朝阳喝下一大杯沸腾的牛奶,如果他敢拒绝,她就歇斯底里抱怨、责骂。
周春红一直活在被老公抛弃的怨恨情绪中,为了弥补老公爱的缺失,她把所有的爱寄托在儿子身上,以紧紧抓住和控制儿子,来抚慰内心爱的失衡。
在她强力控制下的朱朝阳,渐渐失去了独立的人格,内心几乎窒息崩溃。
她的眼睛只有儿子的成绩,从来不关心儿子的真实感受。当班主任跟她说,朱朝阳在学校性格孤僻不合群,被同学孤立排斥时,她还觉得儿子性格没问题,孤僻也好,以免交到坏朋友。
朱朝阳灰暗、敏感、感到自我毫无价值的性格缺陷,也就在有毒父母反复循环的伤害和忽略下逐渐壮大,为他日后的“杀人诛心”种下恶的根脉。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过一个术语:“阴影”。也就说,不能在阳光下呈现的心理,最后就会躲入阴影中,但它不会消失,而会以我们不能控制的破坏性的方式出现。
当朱朝阳和普普上教学楼教训朱晶晶不要欺负别人时,朱晶晶大喊大叫:“爸爸说了,他只喜欢我,不喜欢你。”
这句话激怒了缺失父爱的朱朝阳,他凶狠地说:“你再说一句,再说一句!!”
朱晶晶是霸占朱朝阳父爱的“敌人”,他嫉恨她,按照这个心理逻辑她从楼上掉落的那一霎,朱朝阳很有“见死不救”或“有意推下”的嫌疑。
王瑶怀疑朱晶晶是朱朝阳杀的,朱永平带着录音笔试探儿子,当朱朝阳发现这只录音笔那一刻,仅存的一丝对父爱的幻想彻底破灭。
朱朝阳就此一步步走向“黑化”的深渊,借助张东升这把刀,杀害了破坏他童话梦想的所有人。
从朱朝阳打开门留宿朋友严良和普普,折射出他本性善良的一面。但是长期受到有毒父母的伤害的他,最终以破坏性的方式作恶人间。
孩子的罪恶,都是有毒父母播种的。
3
拥抱内在小孩,练习“治愈童话”
心理学家荣格认为,不论男女,当他们迈向中年,都要与过去的自己告别,开始与“阴影”搏斗。
我们无法选择父母,但是可以选择和“阴影”告别。
我们要拥抱内在受伤的小孩,帮助自己找回纯真美好的“童话”。
苏珊·福沃德博士提出一个“治愈童话”的练习,这个练习很简单:
你学着用童话的语言和形象去描述你过去的生活。
你可以把自己描绘成可爱的小公主或者温和的小王子,与邪恶的国王、丑陋的怪兽或是恶龙一同生活在黑暗的森林,或者破旧的城堡里。
你可以将发生的争吵、角斗、灾难描绘成黑死病、暴风雨或者任何你能想象到的东西。
这个童话故事不要以“我”来陈述,要用第三人称完成,以“她”和“他”的视角展开描述。
这样有助于你从全新、更加客观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让你和你的童年创伤拉开距离。
童话故事是你生活的比喻,开篇可以设置悲伤情节,过程可以设置曲折情节,但结局一定要描画得充满希望。
通过自己的乐观描述,在头脑中构建出足够多的美好画面,并且当作语文作业写在纸上,这对于无法想象自己可以拥有美好生活的你而言尤为重要。
因为,通过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勾画,你便有了具体明确的目标。一旦设立了清晰的目标,你就有了满血复原的动力,沉浸曾经遭遇的创伤的刺痛,也就会转移到新生和未来的目标上随之消退。
示例:
很久以前,公主波利生活在破旧城堡里,她的遭遇十分悲惨。母亲被废除封号,自己被国王冷落遗弃。遇到相爱的诺亚王子,又被国王强行拆散。
可怜的波利蜷缩在自己的角落,沉浸在无尽的孤独里。
然而,波利万万没想到,一个仙女飞到她面前,对她说:“公主,快收拾好行李,带你到另一个地方去?”
波利有些惊慌失措,犹豫说:“可是我习惯了这里的孤独,我怕飞不出去封闭的城堡!”
“不,你一定可以的。”仙女轻柔地说,“你可以骑上我的忧伤翅膀,它载我飞了很远,去过很多美丽的地方,现在它也会带上你去快乐的地方。”
刚开始练习,你或许不相信这样的童话故事可以治愈你的创伤。但经研究证实,“治愈童话”是治疗童年创伤效果最好的练习之一,只要坚持反复练习,你会收获原生家庭创伤被治愈的感动和惊喜。
童话是每个孩子向往的美好,拥有童话也是孩子不可剥夺的权利。
遗憾并非所有人的童年都是一部童话,抑或是场不堪回首的噩梦。
世上根本没有作恶的坏小孩,有的不过是掐死童话的父母。
父母掐死的童话,自己激活。
愿每一个阴暗的隐秘角落,都能找到童话复活的故事。
作者:奥黛卡,暨南大学新闻传播学硕士,资深情感咨询师。我有好看的皮囊,也有调皮的灵魂,梦想给善良的人投下一束光。
RECOMMEND
推荐阅读
3.“壁花型人格”:自卑到尘埃里的人,如何拥有“反转”的人生
4.不发脾气的话,我拿什么管孩子?!
最近有些小伙伴来问
怎么收不到我们的文章推送了
最近微信改版了
喜欢我们公号的小可爱们
好不容易遇到我不想失去你
打个星标⭐不错过
动图操作如下
预约心理服务,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