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呓雨林》是一部由埃内斯托·孔特雷拉斯执导,Fernando Martínez Álvarez / José Manuel Poncelis /主演的一部剧情 / 奇幻 / 同性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梦呓雨林》观后感(一):Because of the love
拉美原始雨林的布景及梦幻,以即将消失的语言作为切入点,用蒙太奇的手法切换故事镜头,一切表达及逻辑结构都很常规,只是两位老人脸上的皱纹及偶尔眼神接触时隐藏的张力让情感表现出历史的年代感及厚重,久远的时代、原始的雨林、禁忌的同性、一边是五十年的呆呆的执着、一边是五十年的傲娇和挣扎,这么多元素碰在一起,让这份感情特别的纯粹而又悲伤,反正我是很容易被这样纯粹的东西赚取眼泪啦
两星半,雨林风光两分。
我在想,知识和眼界真的挺重要的。如果他们那时不只是懵懂的海边少年,也许一方不会被教义吓到,另一方也不至于念念不忘孤独终老。他们会把这当做一件正常的小事,拥有属于自己的人生。虽然这就是电影想表达的那种最淳朴真挚的感情,但对于一个人来说,一生凄风苦雨换来几声唏嘘太惨烈。 不过看到现在,人们的知识越来越丰富,生活和恋爱却好像在走下坡路。也许最幸福的会是那些拥有开阔眼界丰富学识却能不丢一颗真心的人吧。
可以概括成渣攻贱受渣贱到老吗?最后的隔洞问答让我感觉十分突兀油腻。。。
《梦呓雨林》观后感(三):怒其不争的Isauro
年轻时不好好学习西班牙语,跟基友瞎混,人家基友自己西语说得很好,你自己呢?被抛弃了吧? 不过Evaristo跟Isauro恩断义绝主要还是皈依了天主教的原因吧,在他看来Isauro就是引诱他的罪人!!! 另外两位老爷爷怎么愿意来演这种角色的。。。
很久之前看到玛雅还有阿兹特克人的装束,第一感觉就是这又是什么鸟人啊,浑身插着羽毛,今天看这个Zikril文明的传说讲男人和Woman Bird相爱的故事,应该有一定的共通之处。
年轻的语言学家Martín这也太善良了吧,这么悉心照料老人,最后离别时抱着Evaristo哭得那么伤心,而且前文提到他和自己的爷爷感情很好,可能他的爷爷也有什么出人意料的感情故事吧。 PS: Don+名字这种称呼方式现在不是很少用了吗?
非常喜欢现在和回忆交错的手法,尤其是老年Isauro被打倒,跟少年Isauro重合的处理。
最后的字幕太可爱了吧,突然变成两个老小孩儿一样的拌嘴,“是你先动手的!”“操!就怪你!”本来悲伤的气氛一下子柔软下来。
可能放到现实中,这就是一个关于共同语言的故事,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那个和自己有共同语言的人,只有TA能懂我说的每一个梗,只有TA我愿意与其空坐而不费心想话题,只有TA和我共享一个世界,其他人都不行,只有TA。
《梦呓雨林》观后感(五):语言=世界的故事
《圣经·旧约·创世记》记载,当时人类联合起来兴建希望能通往天堂的巴别塔;为了阻止人类的计划,上帝让人类说不同的语言,使人类相互之间不能沟通,计划因此失败,人类自此各散东西,纷争不断。
并不知道兹克里语究竟在南美何处,可它那万鸟之母的传说,一声呼唤,雨林间万物呼应的画面着实吸引人。
在陌生的地方,突然听到了熟悉的语言,不管对方是谁,都仿佛有了家的归属。影片中的两个人,作为即将失传语言的仅存者,面对着纷纷扰扰日新月异的外界,孤独是在所难免的,但他们却因年轻时的事而老死不相往来,那种想触碰却又收回,明明触手可及却又置之不理,让人感慨遗憾。总归最后那个兹克里语中的梦幻地稍稍给人丝慰藉。
就仿佛物种灭绝,一种语言失传了,它们蕴含着的一个曾经缤纷多彩的世界黯淡消失了,我们无从知晓也无从探寻。
想起了非遗中的藏族《格萨尔史诗》,一百多万诗行、两千多万字,被称为当今世界仍被传唱的最后一部史诗,纪录西藏历经吐蕃王朝等时期的历史兴衰及生活于雪域高原的藏族人民之智慧与口传艺术。它肯定不会是唯一的一部史诗,若是其他的那些还留存着,世界上又会精彩多元化几分呢。
《梦呓雨林》观后感(六):哪里有爱情?
期待了挺久的电影。一些设定很浪漫,有意思。两个老头之间大部分使用zikril语的对话都没给翻译,老头随身背着的椅子,洞等等。 但除此以外,电影里主要角色之间的感情,在我看来实在是站不住脚。有些感情上的奇转,也不知道该说啥“浪漫”,还是瞎扯淡。
如果电影里的那是爱情,那爱情可真不值一提。我对你拔刀相向,让你孤独五十年,我与另一个女人相守一生,怀念她,怜惜她,但我从未主动踏出过与你和解的第一步,是一个年轻人送我的新电视机做到了。我不愿见你,不愿同你说话,尽管你也垂垂老矣,这个世上能理解你的不过几人。我怨你毁了我们的友情,让我一时意乱情迷。我伤害过你,但你怎么敢来伤害我,怎敢烧掉我妻子的照片。 evaristo对isauro做的那些,不需要爱情,懦弱、仇恨、愚蠢、恐惧就足够了。也恐怕只有这些。不管evaristo是因为宗教还是什么才一直拒绝isauro的接近,但很明显他自己是会爱人的,他陪伴了玛利亚一生后还记得她的遗憾,还对她忏悔。所以只能说他不是不懂得爱isauro的方式,他只是太过自私,不管他对isauro到底是友情还是爱情。
evaristo最后的告白里说,玛利亚她带着遗憾离世,我不想自己也这样。(那你他妈敢不敢想一想isauro死时是什么心情?!!!)于是最后还是迎来了两人的相互告白。但说真的,五十年不见,不说话,一个人怎么能在不理解另一个人,怨恨另一个人的同时又爱他那么久。 编剧又怎么敢让isauro一辈子都这么无怨无悔,死时爱人在睡大头觉也不来看自己这也能自己就和解了?还非得顺手让martin和evaristo的孙女也来一场复杂的露水爱情,也太牵强了。人心确实复杂,但你不能瞎编。只能说也许isauro的遗言说对了,我最好的朋友,(纪念我们曾经的操蛋友情)。
《梦呓雨林》观后感(七):濒危的爱情
这个世界正在消失的语言和濒危的动物一样多。
这是曾在linguistic talk(一个podcast)里面听到的一句话,看到这部电影,记忆被唤醒。有的语言,也许只有很少数的人掌握,但当这个语言消失的时候,一整个世界也随之消隐。这种消逝的伤感气质借由丛林的氤氲迷雾和亡灵的萦绕弥漫在电影的叙事里,除却两人的羁绊,我想这是这部电影最迷人的地方。
语言,成了叙事的轴线。汽车缓缓驶过,广播里在教英语,“I want to have a job"。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主流语言强势席卷而来。露维拉想要去美国工作,那里有更好的生活。马丁却来到这里抢救即将消失的契克语。时间回溯到多年前的三个人,伊少罗和埃瓦里斯托用契克语交流,年轻伊少罗不懂西班牙语,埃瓦里斯托懂两种语言,玛丽亚只懂西班牙语。影片里的关键情节,既是埃瓦里斯托和伊少罗恋情被发现后,埃瓦里斯托站在耶稣受难像之下恐惧无比,文化,抑或语言,以宗教的形式强势地占据了这个土著青年心里。而伴随这一切的是埃瓦里斯托对往昔恋情的彻底放弃,甚至是厌恶。这是影片最巧妙的地方,一边是西班牙语殖民文化对土著的“改造”过程,一边是以天主教为核心的精神扭转了埃瓦里斯托的自然发生的同志恋情。当人们意识到曾经契克语的可贵时,亦是埃瓦里斯托意识到当年爱情的珍贵之时。三个时间段,契克语、西班牙语再到英语,语言的独特串通了人的感情,故事发生的三个爱情故事分别关于这三种语言。
契克语当然具有其独特的美感,如丛林万物在雨林里呼唤,其带来的更是一整套独特的世界观,在这个世界里,动物和人类、亡灵和生灵之间模糊了界限,亦如发生在五十年前的爱情、两男一女之间的情愫也是暧昧而迷离的。借助契克语的世界,站在山洞外的埃瓦里斯托呼唤已经逝去伙伴,伊少罗和埃瓦里斯托达成了某种和解。山洞里的对话打破了同志故事一贯的高开低走,以一副苍老的模样给你看看同志情的寿终正寝,如这契克语的消亡一般,带着梦幻的美感,坠入浓浓的迷雾中。
关于语言,还是想多说两句。这个世界上有6000多种语言,其中3000种语言处于濒危。人们也许不太在意这些只有少数人说的语言,曾有朋友说想学冰岛语,查了资料一看,30万人的语言,会觉得很不值,但对于语言学来说,即使只有10个人说,那也是值得珍惜的文化。有调查显示,在中国各地的年轻人越来越不会说自己本地的方言,要知道,即使是方言,也是文化身份认同的来源。珍惜每一种语言/方言,就是珍惜说她们的人,就是珍惜你身边的人。
《梦呓雨林》观后感(八):胡乱吐槽
拉美属于魔幻现实主义,魔幻主义属于拉美的现实。 这片土地的故事没法换皮到黄土高原或者别的什么地方讲。 卡拉瓦乔油画中散发出的果香,绿鹦鹉的红嘴巴,无限绿意的雨林深处的神秘事物,是我长期以来对这片土地的幻想。(感觉那种环境对电器和纸张保存很不利) 剪辑太快,演的也太急了,宛如走马观花。看的时候还确认了两回是不是按了加速。如何比喻这这种感觉,就像是枝裕和式散文诗影像按了加速播放、话没说完就切到下一镜,好像急着要把铺垫都讲完立刻告诉你大结局一样。
只能说这个团队视觉化表现的想法不太成熟,剧本应该没什么问题,但剪辑像在演小说。魔幻的叙事手法也没达到我想象中的预期。 演技没感觉很出戏但也不出彩,我觉得可以算不及格。台词不咋地。。那个一开始就死去的老太太演的不行,好像中国乡土mv里那种演员。
植物太美了。仅当风光片是值得一看。影片氛围像是在讲修仙小说里那种深山中的神秘事物守门人。。。俩老太太是功夫熊猫里拄拐杖世外高人即视感。
主角把姑娘睡了这情节属实蛋疼。难道在电影的世界里年轻男女之间不能存在性以外的关系吗?这段败笔,没看出来有什么必要性。
主角的定位根本就是个居委会大妈,不仅调停还要当护工。有美国青年满世界管闲事内味,以第三人视角来讲这个故事,真的很像粗鄙的观光客,中间隔了一层(对异域文化浮于表面的见解,宛如游记,乡下土著,情感充沛的自我感动,莫名其妙,美国观光客就这些要素吧)主角莫名其妙就一脸感动跟老头抱抱,我没弄懂他为啥这么高潮。 姑娘也是个傻的,这男的前边刚跟老头承诺不会睡了女儿,后边男的「发誓不告诉任何人」姑娘居然还敢信。
老一辈的故事属于他爱她 她爱他 他爱他的绝世三角恋。。小胡子怎么做到淦完这个又要淦那个的???強い強いかな。看到一半,仿佛又是个宗教害人的胃疼故事。但是,为什么他又保持了本土信仰,还能相信上帝???说白了就是小胡子人品有问题,信仰也不纯。
女儿和祖母好像是同一个演员(有百年孤独那味了)。都是同样的软耳根,那挨打的男的也是心慈手软,都把你往死里打了居然还能和好。怎么人老了还和年轻时候一样软弱。
「都是xxx语的错」这种台词写出来导演都不觉得脑残吗?这片子绝大部分细节都经不起思量。看到后半段已经没什么期待了,直接二倍速刷完。 最后白字那段有点可爱。没看仔细,他那个板凳是不是有什么特殊寓意。
吐槽完了。我觉得也就三星水准。要不如直接把男主那条线剪掉,让他当个背景板,浓缩成四十分钟就讲俩老头的故事,比现在这个好。
《梦呓雨林》观后感(九):两个农村老头因爱相恨的故事
这部影片非常质朴自然。虽然情节似乎简单,但却非常能感染我。选景在墨西哥热带雨林就够韵味。当然,最重要的是两个老头。通过对一个即将消失的古语言作为线索,回顾了两个老头之间的恩怨。就称有胡子的叫胡子老头,没胡子的叫没胡子老头吧。
胡子老头应该是个双性恋,所以他爱同村的女孩,也愿意和她做爱结婚生娃。没胡子老头则是纯同志,一生未婚,爱上了有胡子的老头。两个老头间不可避免的产生了火花。没胡子老头对待彼此的关系,感觉非常简单,就是他爱胡子老。胡子老则不然,基于只能单选一的模式,他陷入了选择困难,他无法面对自己同时喜欢两种性别的事实。所以胡子老非常恐惧,他开始对没胡子老头暴力相向,刻意地回避和没胡子老的接触。同时胡子老开始了自己的繁衍后代的婚姻家庭生活。而没胡子老则一直单身。也许是因为农村没有更多的选择,没胡子老只能单相思,自己独自度过一生,但他始终爱着胡子老。所以两个老头的选择都是可以理解的。
这里并没有理由说胡子老做错了什么,因为几乎所有的人的思维都是婚姻只能是两个人之间组建家庭。在争夺配偶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就产生了爱恨交织的冲突。胡子老是爱自己的女人的,所以在没胡子老因嫉妒烧掉自己情敌照片后,胡子老把没胡子老的房子烧了。
影片感染的地方有两点。第一是子女和村民一直对两个老头之间的爱情,报以理解和撮合。周围的人都在想法设法的改善两个老头之间的关系。但胡子老也许需要对自己的家庭负责,他始终不能或不敢在生前对没胡子老表达出接纳。没胡子老一直爱胡子老非常坚定,而且他知道对方是爱他的。所以他一直在等待胡子老,直到自己死,也没有等来,他选择是在死后等胡子老。胡子老也清楚彼此的爱一直都在,他们之间好似已经约好了在来世去一个自由的地方再聚来复合彼此间的爱。两个老人用古语Zikril的交流虽然没有翻译,但肯定的是,他们之间肯定是在遵守着一种默契。所以没胡子老死的非常坦然,走到鬼魂处等胡子老。胡子老知道没胡子老死后,很自然地跟着没胡子老走到鬼魂处和没胡子老复合。生不可相守,死后连理枝,这种爱超越了世俗,成了两个老头间最永恒的心心相守。
比起其他抢眼的电影来说,影片选择了人生尽头为主题。这也许是影片最大的亮点。雨林文化对死亡的解读那么自然。看着影片中两个老演员精彩到位的演出,我真担心两个老人一下子过去,影片就没法继续拍了。看着老人一步步地走向洞穴深处,这种死亡的演绎,让我对人生终结多了一种期待和向往,而不是恐惧。死后,我们就可以重拾曾经不可得到的爱,看来人生的升华会出现在生命最后一刻。
事事蹉跎,人生苦短;爱与默契,死于安详。
感谢来自中美的生命终极同志影片。
《梦呓雨林》观后感(十):看两个老头间的人鬼情未了,竟让我边笑边哭
我点击右上方蓝字 李澈学长 关注公众号,以后再也不用辛苦找资源了。(文末有下载地址)
语言学家马丁孤身来到南美热带雨林区,只为学习一种即将失传的语言——契克里语。当地会这种语言的只有三个人,在其中一位去世后,便只剩下行将就木的两位老先生——伊绍罗和埃瓦里斯托。这对年轻时形影不离的朋友,因为不为人知的秘密已经五十年没有和彼此讲过话。
顽固的埃瓦里斯托,非常排斥前来学习的马丁。埃瓦里斯托的孙女喜欢上了帅气的马丁,并说服埃瓦里斯托与伊绍罗一起教授马丁契克里语。在这种古老语言被挽救的同时,两位老先生年轻时的秘密逐渐浮现,尘封半个世纪的禁忌之恋再一次被唤醒。
《梦呓雨林》在2017年与《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上帝之国》等一众优秀的LGBT影片入围美国圣丹斯电影节,最后意外杀出黑马荣获世界剧情片单元的观众奖。
《梦呓雨林》的片名翻译的也恰到好处。
梦映射了影片中几次托梦的奇幻情节;呓(yi)暗示了牵动整部电影的线索——契克里语;雨林则准备地描述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一石三鸟,堪称一绝。
1
【奇幻题材的同志片】《梦呓雨林》最大的特点就是在普通的同志片中注入了奇幻元素。
整部电影中,有大量镜头呈现南美热带美景,苍翠欲滴的植被、云雾缭绕的雨林、加上虫鸟的原始鸣叫声,以及古老神秘的语言,使得这部电影多了几份奇幻色彩。
这种奇幻,正好在影片的结尾处,实现了人与鬼魂对彼此的爱情倾诉。
契克里语源于万鸟之母与大地上一名男人的相爱,为了能传递爱意,万鸟之母将契克里语——这种能和森林生物交流的语言,教给他爱的男人。
每一个会契克里语的人死后,灵魂都会回到一个被称作“梦幻地”的山谷,之前去世的契克里人的灵魂,会在山谷那里等待着迎接新的亡灵,并为之举办永恒的庆典。
大多数奇幻片在逻辑上都有瑕疵,《梦呓雨林》也不例外。
一些细节依旧有待考量。
比如埃瓦里斯托为何会对生前的伊绍罗那般愤怒,这一点导演就没有很好的交代。
即使如此,《梦呓雨林》还是给了我很大的惊喜。
很少有将同志爱情架于奇幻题材底色之上的电影,导演想法非常新颖。
影片中有些奇幻情节的设计也非常巧妙,比如在两位老先生用契克里语交谈时,电影中没有出现任何翻译字幕,观众和影片中的人物一样,只能凭借人物的表情、语调去猜测对话的意义。这样的留白给了我们大量的想象空间,同时也反衬了伊绍罗和埃瓦里斯托爱情的私密性。
亡灵们迎接刚刚离世的伊绍罗
再比如伊绍罗离世后,先故的亡灵们从“梦幻地”出来,穿着白色长袍的迎接他,气氛诡异,却又不适亲切。
看惯了立足现实、反应现实的同志片,偶尔来一部不同题材的LGBT影片换换胃口,感觉真棒。
2【是不是渣男?】
很多影迷看完《梦呓雨林》为伊绍罗先生感觉不值。跨越50年时间的忍耐和等待啊,那种卑微,那种坚持,在生前得不到任何回应,甚至还有承受来自对方的伤害。
可是如果我们连等待一个人都做不到,说句不中听的,也许只是因为我们还不够爱。
“人和人的感情,就像在无垠大海里追逐一条鲸鱼:你发了宏大的愿望,满怀一腔热情,以为自己是屠龙的勇士,会拥有属于自己的传奇。”
可怜的是,很多人此生只见过鲸鱼的惊鸿一瞥,依然无法成为爱情的勇士。
可悲的是,许多人终此一生,都未见到属于自己的那条鲸鱼的踪影。
可幸的是,伊绍罗先生在年轻的时候看到了自己的那尾鲸鱼,他坚信那尾鲸鱼眷恋着他。所以他等待、他坚持。直到生命的终结,直到他离开人世转换成亡灵,鲸鱼终归回到了他的身边。
有人定义埃瓦里斯托老头就是渣男一个。
玩弄了为伊绍罗先生的爱情,深柜于婚姻。
我并不这么认为。
埃瓦里斯托老头应该是双性恋,他是真爱自己的老婆,否则也不会在伊绍罗烧了老婆遗照后那般激怒,欲要烧死深爱他的伊绍罗。
除了老婆的原因,也有信教的因素致使他在生前无法和同性恋人结合。年轻时他做的关于“十字架”噩梦便是例证。
但是他依然放不下伊绍罗,他在逃避,他拒绝和伊绍罗有任何接触。越是这种逃避,越体现出他内心的动荡。
想必他在婚后生活的某些时刻,必定在某些瞬间情不自禁地流露出对伊绍罗的想念,所以他的老婆在离世时,才遗言希望能放他自由,让他回到伊绍罗的身边。
剧中有一个片段我很喜欢。
平日里总是一脸冷漠,对任何人态度都不友善的埃瓦里斯托,在和伊绍罗第一次交流后便开始开怀大笑。真是应了那句话:“男神不是天生高冷,只是他想暖的是别人。”
结尾处,埃瓦里斯托来到“梦幻地”,呼唤伊绍罗的灵魂并对其表白,真是看哭了我。
埃瓦里斯托与伊绍罗的灵魂你一句我一句地争辩:
“你还生我的气?”
“废话,你想活活烧死我。”
“是你先烧了我的照片。”
“是你先打了我。”
这段人与亡灵之间的斗嘴戏,煞是可爱。
特别是生前一直忍耐的伊绍罗,其灵魂对埃瓦里斯托说道“滚吧”时,我竟然忍不住含着泪水笑出了声。
一向傲娇的埃瓦里斯托对着伊绍罗的灵魂温柔地说:“不,我是特意来找你的。”
最终,在伊绍罗的灵魂的“强迫”下,埃瓦里斯托终于对其表白,说出了“我爱你”。
这句我爱你,平复了过往50年所有的伤痛。
最后加一句:两位老爷爷的演技爆表,此片值得一看。
一个专注同志电影的暖心微信公众号:李澈学长 ID:CheLeeboys
电影《梦呓雨林》下载地址: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0H1Ok0ROzIboLlbqbUa9TQ
关注公众号后请回复关键字 梦呓雨林 获取提取密码
近期
只要能把帅哥骗到手,管他趁火打劫还是趁虚而入
听说很多基友想创业做“不撸哥”,我嘿嘿嘿了
你把我掰弯,自己却转身和女人结婚
历史
有钱的基友 | 一炮定情 | 玩区块链的gay
夏威夷 | 叔侄恋 | 羡慕其他gay | 吴彦祖和冯德伦
体育生分手 | 跆拳道 | Gay的新年祝福!
给直男写情书 | 三个儿子全是gay | 同志电影节
人生密密缝 | 怼李澈 | 曾志伟演gay | 作伴
第三个资源群已建,要进群的话可以加我微信。李澈的个人微信号在公号里面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