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蓝盈莹火了。
《乘风破浪的姐姐》中,她凭借出彩的表演,在首轮表演中以91分的高分拿下第一名。
无论是在场出道几十年的姐姐们,还是现场的导师们,都对她忍不住称赞。
然而,在许多人惊叹曾经的“浣碧姑娘”如今如此惊艳之余,潮涌般的嘲讽也随之而来。
有网友深趴了蓝盈莹在微博上内容,发现她分享的书目大多是一些成功学,或是言情内小说。
于是,纷纷嘲讽:“蓝盈莹看的书太Low了。”
甚至有网友借此攻击:她读的书就跟她的人一样没有内涵,徒有其表。
且不说读书是一件私人的事,如果某一本书能够让她受益良多,你凭什么说她low?
记得在这次舞台上,蓝盈莹坦言:为了这次的节目,她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这样一个积极上进的姑娘,实在让人很难与网友口中的被恶意定义的蓝盈莹相关联。
有人说:一些努力和优秀的人之所以被讨厌,是因为他们努力优秀的样子,让不想努力的人厌烦和焦虑。
说到底,这就是一种人性的恶。
一旦他人比自己成功,便会千方百计地进犯、诋毁。
2
新雇主想做一个背景调查,让他提供一个旧同事的联系方式,以做以个简短的交谈。
这位同事想也没想,就把平日里与他相处最合得来的一个旧同事的电话给了对方。
结果,让他难以置信的是,旧同事在交谈中,说了许多子虚乌有的话,把这位同事黑得莫名其妙。
虽然新雇主并未完全相信旧同事的话,但也多少破坏了对同事的原有形象。
同事也十分不解,他与旧同事并不存在竞争关系,日常的关系也十分融洽,对方何以这样污蔑他?
那段时间,旧同事刚买了房,又面临裁员风险,他又缺心眼,丝毫不遮掩自己拿到手的大offer。
底下的回答里,点赞最多的一条便是:见不得别人比我好,尤其是见不得身边的人比自己好。
东野圭吾在小说《恶意》中的一段独白,把对身边人的嫉妒心理描述的淋漓尽致:
明明你知道我猥琐的过去还帮我保密,明明你一直在帮我实现理想,可是我就是恨你。
我恨你抢先实现了我的理想,我恨你优越的生活,我恨当初我如此不屑的你如今有了光明的前途。
我也恨我自己的懦弱,我恨我自己运气不够才能不够,我恨我自己还没来得及成功就得了癌症。
我把对我自己的恨一并给你,全部用来恨你。”
为什么我们对身边的人会如此刻薄?
下面的两张图解释了这其中的原因。
当他们逐渐强大,你便自觉卑微;
当他们穿AJ鞋,背着PRADA,你便自觉贫穷寒酸;
当他们逆袭成为上层人士,出入各种名流场所,你便自觉人生庸碌无为。
这就是心理学中的相对剥夺。
也就是:当人们将自己的处境与某种标准或某种参照物相比较,发现自己处于劣势时,会产生一种受剥夺感。
这种感觉进而会产生消极情绪,可以表现为愤怒、怨恨或不满。
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那些心里容不下比自己优秀的人,通常自己也不会过得好。
相反的,只有宽容地对待那些优于自己的人,你才能从中获益。
3
一次董事会议上,美国马瑟公司总裁奥格尔维,在每一位参会人员面前摆放了一个玩具娃娃。
大家面面相觑,不知何意。
接着,奥格尔维说:“大家打开看看吧,那就是你们自己!”
他们一一打开,发现:大娃娃里有个中娃娃,中娃娃里有个小娃娃。继续打开,娃娃一个比一个小。
最后,他们看到了藏在最里面的一张小纸条。
纸条上赫然写着:
“一直雇用比你弱的人,我们会变成一家侏儒公司。
一直雇用比你强的人,我们必定成为一家巨人公司。”
这就是奥格尔维法则。
埃德蒙·伯克曾说过:“站在我们对面的那个人,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与不如自己的人相处,你会越来越弱;相反的,和优于自己的人相处,你才会越来越优秀。
吴青峰说过一段话:
“当你花时间嫉妒别人、攻击别人的时候,这分钟的生命,对方已经又进化成更好的人了。
不用见不得别人好,但千万要见不得自己不好。
心存善念,温柔以对。我为你欢呼,那些一直在让自己变得更好的人。”
嫉妒是人性的一部分,但说到底,不过是因为一个人的格局太小。
格局大的人往往会看到别人的好,更会去学习别人的好。
记得李嘉诚曾经说过:
“当你接触的人越多、层面越高时,就会发现:
越是品行低劣、缺失的人,越见不得别人好,喜欢互相踩踏,互相拆台;
而越是品行好、有教养的人,越能看到别人的优秀,懂得互相支持。”
学着做一个大格局的成年人,欣赏那些优秀的人,抛开个人的偏见,你终会遇到一个更好的自己。
更多夏穆原创文章请点击:夏穆作品选
↓免费试读《终身成长词典》前30个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