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的《背影》一直是初中课本里的保留篇目。关于文章的主题,初中教学参考中把它定为“在特殊时代里深厚的父子深情”,就这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来说,也符合他们的认识特点。但是,在某些细节上的解释和定位,我却不敢苟同。
第一处:“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的流下来了。”在这句话里,作者为何流泪?
不少执教者非常简单的遵从教参的规定:是为父亲这么大年纪了还爬上爬下的为我买橘子而感动,因此流下感激之泪。
如果单纯的这样定位,朱自清写父亲买橘子的背影前关于家庭状况的描写就没有多大意义了。事实上,朱自清这样的写作高手,他的质朴文笔下的每一笔都是有来由有用处的。如果不写此前的家境败落(父亲失业丧母,做儿子的我尚未成年),不但父亲爬上爬下艰难的买橘子感染力不大,也不能从更广阔的社会角度反映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动荡不安的生活。所以,与其说是父亲屈己爱子的行动感染了作者,不如说父亲的“老境颓唐”让作者这个七尺男儿生出无限的悲悯——对父亲这个曾经独立支持做过许多大事而今在儿子眼里连“说话都不漂亮”的困境状态而难过,也为家中日渐衰败的惨况难过,而这样的伤感一经父亲“黑色的背影蹒跚走去,艰难攀爬月台”这样的特定情境点燃,父亲老境颓唐之状便浓浓的氤氲了作者的心胸。这攀爬的姿势,多像父亲在人生困境状态下的挣扎!写父爱的文章千万之多,之所以这一篇能够打动那么多高层次的读者,引起那么多人的共鸣,就是因为他承载了普遍的人生境况:一个已经成年的懂得了理解的男人对父亲老境颓唐的同情和自己上不能够分担的内疚。
再有,在父亲跟朱自清浦口送别之时,“当我看见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也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教参把这次流泪定位为“分别时的伤感之泪。”其实,这里仍然是对父亲生活窘况的担忧和对父亲的怜悯占了主要情感。目送着苍老的步履蹒跚的父亲离开,想想他此去之后谋生的艰难,想想家庭的窘迫,但凡一个有情感的男儿,都会泪落的!
这样,才算是读懂了朱自清对父亲的情结。如果大家觉得这个思想不足以信任的话,我们看看文末的句子:“父亲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虽然写作这篇文章的年代距离背影故事发生的年代已经有些时日,但是,应该说,故事发生的时候,就是父亲老境的开端。
文学作品的欣赏主张“知人论世,顾及全篇”,朱自清的散文,意蕴丰厚,绝不是教参上说的这么简单的父子之爱能够承载下的。
建议我们的教参在编写时更多的考虑作者本人的写作初衷,不要生拉硬拽的套上父爱伟大的主题。父亲爬月台买个橘子,放在今天也不是什么大事,不值得我们渲染的多么伟大。但是,放在特定的家庭情境之下,就有了强烈的悲剧意味。
懂得朱自清的人,每每读到此处,没有不落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