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上班的路上,看天空变化不定,颜虽然不好,但是颇似一副绝佳的风景。每天都可以亲近自然,也是一种心境。很多时候我们没有时间去仰望天空,其实当我们静静地仰望天空会感觉到一种莫名的幸福,只是雾霾日益盛。
读那里的天空比别处更加明朗,空气也清鲜,我喜欢清鲜。这样感觉一定是独特的。联想到最近的雾霾,就是吸纳新鲜空气真的人类最大的福利,这个发展中国家要是想丢掉自己的雾霾真的困难重重,其实发展经历的苦恼真的异乎寻常。
而教学之中我更多主观,愿意回到现实跟生活的关系。所以教学草原,重点只是在于引导,孩子要是真的没有背诵我也就不会那么在乎了。因为课堂练习写小诗的时候 ,发现孩子的某些语言明显带着文质彬彬的感觉:低头便可跟小草对语,小小的野花点缀其间。黄斑斑,虽然不及玫瑰芬芳,倒也别致景色一番。
这只是查镇南的一点句子,之后吴修志的很多也感染了我。我看他洋洋洒洒居然文言文写了几百字,汗颜之余忍不住骄傲。于是我把吴修志写的给大家读了一遍,掌声阵阵响起。吴修志同学害羞了还不好意思。
开学两天不知道为什么似乎感觉已经很久,这学期虽然时间短暂 但是我依然希望可以把小古文读完,因为更多在于沉淀。不在于真正一定要死记。文化的力量恰在于文而化之。
藏北草原更像是一篇散文,老舍的文章也不能说是不经典,但是后面的某些句子其实真的可以不选,政治性说教比较强烈。写作就是心灵贴近自己最佳方式,老舍痛苦恰在于其实他不是那种人,而非要积极参与政治,沈从文这样一点很透彻,他研究文物也投入地搞出自己的成就,也规避了人生的风险。
下午去借书,当然也得还书,书非借不能读也。有时候还真的是这样,其实我们有时候喜欢把书据为己有,但是真的有了也未必去再看多少,有了它感觉可能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