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给很多行业造成了沉重的打击,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稳企业”的信号空前强烈,“留得青山,赢得未来”道出了众多企业家的心声。各种洗牌让“报团取暖”成为众多企业家的共识!也正是这种共识,从1月至今,我们平台先后收到了寻求合作的各类型项目多达80多个。
看到这一数据,可能很多朋友会讲,有如此多的项目让你们挑,岂不是很好?有不同类型的合作需求推送给我们,我们确实很感谢大家的信任,但是在项目筛选与匹配过程中,最终走向落地推动的不过寥寥。
今年冬天到夏天,看似市场在逐步回暖,但相信很多人对于企业如何“逆势突围”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懵”的感觉。以下是本人梳理了今年以来在项目筛选、合作洽谈与资源匹配方面的一点体会,和大家分享,供有合作需求的朋友们参考。
忽闻海上有仙山
山在虚无缥缈间
这80个多项目,涉及我们国计民生的方方面面,大部分PASS掉的最大原因,就是项目方推送时都会认为这个项目就是一个“仙山”,一旦成功挖掘和开采,将会给合作方带来无穷的宝藏!
但是经过一系列深度沟通,让我们深刻体会到这个“仙山”离落地实施还有相当长一段路要走,或者各方面要素的匹配还欠缺不少。
比如某个推送项目,推送方认为这个项目只要找到合作伙伴,做出样板工程,马上就会带来不菲的收益。但是商业计划书没有,样板工程无,虽然有客户在洽谈,但是客户方提出需要样板工程出来后再进一步推进(也等于无),运营推进项目的资金也没有……项目推送方有的,就是一个看起来前景远大的想法、一些零散的材料以及一些自认为可以拿下的潜在客户!
也有个别项目,经过我们筛选和匹配,意向方让对方提供一份相对到位的商业计划书时,出现逻辑关系不妥,市场分析欠缺,再需要提供一些支撑该项目产业发展的一些证明性文件时,就会出现推进困难,最终导致不了了之。
既然项目合作是一门生意,我们就得尊重市场规则。虽然我们非常理解,每一个自己运作的项目,犹如自己的孩子,也许偶尔有那么一点不足之处,但总是比别人家的孩子好的。但孩子是否优秀,除了家长认可,也需要与其他同龄人为参照,也要听取老师和同学的意见建议。孩子评判规则如此,项目研判规则亦同!
合作,合的是人。
我们当然很理解情怀,对一个创业者的重要性。可是当你走进项目提供方的内心,普遍都是儿女情长、英雄气短,个人受不得半点打击,一旦针对项目运作实施的问题,我们问得尖锐一点点,就受不了了。
项目寻求合作方其实就和相亲类似,作为结亲对象,对方总是带着挑剔的眼光来审视项目的。做项目,还是需要理性,感情或者感性的成分,是不是需要?当然需要,这对项目的文化建设,可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但是,往往一个情长和气短,就让项目胎死腹中,作为合作者,尤其是想真正“抱团取暖”的合作者,还是需要听取一些不同的声音,如果完全自说自话,即便项目前景不错,但也难免让人敬而远之。
过于计较、错失良机
曾经有几个还不错的项目,经过我们前期对接与筛选,并与匹配的意向方进行初步沟通,认为可以共同运作推动落地实施。
但是,得到的太容易不懂珍惜。
推送方认为意向合作伙伴得来的太容易,反而在合作推进过程中扭扭捏捏,说自己需要再考虑考虑;或者在商务谈判时始终表现出强势态度,认为自己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所有合作规则都必须按自己定的标准来。经过这样一番作为之后,意向再强烈的合作伙伴都打了退堂鼓!
当然,也有个别情况是推送方因为其他事务耽搁了进程,刚好错过了一些机会,进一步推进沟通就得另寻时机了;还有个别抱着纯粹利用别人资源,不考虑别人付出的情况,这样的行为同样让人不敢与之合作。
前倨后恭、没有台阶
起点高,是好事。可是起点高,如果目中无人,那就无疑给项目合作掘了一座坟。
很多项目提供方,在首次接触的过程中,意气风发洋洋洒洒,仿佛世界都不是在地球,而在什么星系,看不懂看不清更看不透。让人感觉,就是很NB,但是NB在哪里?不知道。通篇的大论,理论与自吹自擂占了90%,等到细细交流,要么时间不够要么无法展开了。
有的项目提供方前期端的很厉害,一旦发现合作方是他们想要的,马上放下所谓的身段,贴上来,急迫性表现得过于明显,甚至让接触方只想到一个字,“逃”。因此,自己搭了台阶刚走上去,但下去的台阶,没了,自己把台阶后路给堵死了。
留得青山、赢得未来
项目合作洽谈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打“太极”的过程:双方以广泛的包容为前提,异中有同,同中有异,最终通过沟通达成一致意见,实现和谐相处合作共赢。一旦太极变太急,或者太假、太孤芳自赏、太不了解市场等等,最终的结果可能就违背了初衷。
纵观目前我们落地推进的项目,不难发现合作双方都有共同的特点:
一、项目提供方有强烈的合作意愿,并且愿意为合作推进提供密切的配合;
二、合作双方对项目都经过了充分的研判,对双方团队和负责人都相互认可;
三、彼此都为了达成合作有一定取舍;
四、合作双方与衔接方进行相互配合,对衔接方充分尊重与放权。
今年对很多企业来说“又好又快的发展”,可能就是伪命题。在寻求合作伙伴的过程中,如果将意向合作方当对手来处理,难免在合作沟通中失去自我,最终无法达成预期目标。
反之,充分运用“舍得”精髓,以“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心态,以互利共赢为目标,相信众多企业家最终都会逆势突围,让企业达成“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生机蓬勃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