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叔你好:
我是个职场新人,其实也不算新,已经毕业工作两年了。这两天一直处于特别消极的情绪里,主要是因为前段时间和大学室友聚了一下,他们一个在北京一个在广州,做的都是特别高大上的行业,好像是商业咨询公司什么的,毕业两年月薪就已经上万了。
和他们聊天,根本插不上话,很多词我听都没听说过,感觉自己特别失败。我目前在老家二线城市,工作是父母帮找的一个有国企性质的公司,工资不到我同学的三分之一,周围同事除了聊孩子就是聊房子,我插不上话也不愿意插话。
叔,我现在特别后悔,当初就不应该听家里的安排回家,经常忍不住想,如果我毕业当初毕业后去大城市打拼,会不会能冲出一片天。你说现在这种情况,我该怎么办呢?
----------
飞翔的石头:
你好。
在父辈那个年代,普通人是不太会有像你一样的困扰的,邻里街坊穿同样的衣服,吃同样的饭菜,经济条件即便有区别,也没有现在这样悬殊。相比那时,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信息爆炸时代,千里之外的事情以毫秒为单位就可以遍通全国,人们眼界更广,选择更多。
当然,选错的可能性也更大。
先别急着羡慕你的同学,他们大概率并不如你想象的那样光鲜。尤其在北上广超一线城市,人会活得很辛苦,社畜二字并非浪得虚名。每天两小时以上的通勤时间,末尾淘汰式的激烈竞争,涨薪速度远低于房价增幅,掏空六个钱包换不回几平米的一间厕所。
超一线城市永远向年轻的人们张开怀抱,它只欢迎年轻人,但没人会永远年轻,几年之后它会用高房价高消费迫使你离开,重点是离开,带着奋斗过的回忆离开。
回老家也未必舒爽,离父母越近,离家庭的触手也越近,你不能再做许多任性的决定。工作强度也许会降低,但上班仍有可能是煎熬,只是和一线城市比,换成了另一种煎熬。同事间极其低质的聊天内容,孩子奶粉房子车子,工作生活环境恒定不变,唯一的变化是身体逐渐老去。这么想想,也并不快乐。
我们总是后悔,像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内的人想出来。互换身份后,一拍大腿,嗨,哪里都一样。
我可以像其它公众号一样,给出一些看似中肯的答案,比如制定职业规划,加油努力,你可以,你最棒。但它和保健品一样,只图一时心安,没有任何疗效。事实上我认为工作的不如意,大部分情况下并不算疾病,也谈不上药方了。
它是一件正常的事情,公司付的工资里,一部分用来购买我们的时间(一天8小时),一部分购买我们的工作技能,还有一部分购买我们的情绪。它要求我们在工作时间像一台冰冷的机器,不能表现出负面状态。一切以工作结果为导向,不论你花了多长时间,受了多少委屈。
很讨厌是吧,但这是绝大多数公司都会采取的方式,无解。于是许多人入职,不满,辞职,再入职,再不满,再辞职,无限循环。辞掉现在讨厌的工作,去大城市打拼,大概率会找到另一个讨厌的工作。世界上也许很难见到真正称心如意的事业吧。
所以我向来鼓励刚毕业的年轻人首先去大城市打拼,去试错,用三到五年时间确认自己的能力上限,是能根植沃土还是头破血流,几年后总会有答案。否则就会像你一样,后悔当初没能拼尽全力试上一试。
“后悔”这两个字,它的本质是一种想像力的汹涌发泄。人们常会想,假如当时可以在命运的岔路口左拐,会不会比右拐得到更好的结局,但他们可能永远不会有机会更改当时的决定,于是只能穷尽想象力去创造一个做出了“正确”决定的自己,不断对比如今自己的处境,陷入无限的懊恼中。
但它真的正确吗?
没人知道。也没必要知道,徒增烦扰罢了。
我是理工科出身,毕业后选择转行,进了技术壁垒并不高的行业,换句话说,谁都能干。起初几年,每到工作不顺时,我都会后悔当初的选择,如果当初不放弃本专业,进入对口行业,竞争压力绝不会这么大。但后来看着一些同学职业发展进入瓶颈,在夕阳产业中越走越窄,而我仍然有广阔赛道时,我又会庆幸当初的选择无比正确。
“后悔”,并不能说明曾经决定的错误,只能反映出当下生活的糟心。仅此而已。
希望你可以了解这个底层逻辑,再做决定。
祝好。
-------------
PS:最近开始尝试做视频,在B站开了个新号,叫“子小孙的老年生活”,打算从不同视角分享一些知识和书籍,欢迎大家捧场。
萌叔
自由撰稿人
写有有有有有有有趣的文字
聊接地气气气气气气的掏心话
我有个目标
要用十年来完成
今天是第1425天
每一天,我都会认真记录自己的付出
我想让你见证
一位普通人是如何一步一步
实现梦想的
长按下方关注
回复“十年”
看看我的十年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