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师是四川通江一所中学的老师,主要负责教音乐和生物,妻子是当地医院的护士,两个孩子一个在上小学一年级,一个刚两岁。
从今年3月中旬开始,李老师利用下班时间兼职送外卖,就连五一假期,他依然奔波在送外卖的路上。
工作之外兼职赚钱,早就随处可见,但在李老师这里,却被部分网友质疑:
“教师的本职工作就是教学,如果天天想着增加收入,势必会影响教学”
“教师不应该兼职,违规者应该开除”
……
教师假期兼职送外卖,有错吗?
李老师的事情在网上曝光后,除了一些部分指责外,更多的,是得到了网友的理解和支持:
“一没偷,二没抢,凭双手挣钱怎么了?”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站着说话不腰疼。”
“何不食肉糜的人太多了……”
且不说李老师兼职赚钱,是因为自己血糖偏高,不想靠药物调节,想通过送外卖来锻炼身体。
就算李老师兼职是为了赚钱,凭劳动赚钱,有错吗?
当然没错。
教师首先是人,其次才是老师。工作之余,靠自己劳动力赚钱的李老师,不该被苛责。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中国有五个行业性节日:记者节、教师节、护士节、医师节、中国农民丰收节。
所谓行业性节日,是针对某种行业或职业而设立的节日,以表示对该行业或该职业的尊重与肯定。
但在现实生活中,这五个节日对应的教师、记者、护士、医师、农民,却都是被社会“忽视”的群体。
李老师做外卖兼职,想借此锻炼身体、增长见识、增加收入,被网友指责其不务正业;
怀有“新闻理想”的记者,似乎总与“清贫”联系在一起,记者采访被打的新闻也多次上热搜;
张文宏医生被造谣“年收入184万元”,就有人攻击他的人品,说他在敛财,丧失医德;
疫情期间有4万多名医护人员驰援武汉,其中有2万多名护士,占医疗队总数的七成,但提及护士,人们还是总将他们与打杂、不体面、地位低联系在一起。
四川农民捐赠100吨蔬菜,甘肃农民捐赠10吨苹果,“大衣哥”朱之文捐赠20万现金……但很多人对农民依然存在着刻板印象:粗野、土气、愚昧。
教师、记者、护士、医师、农民……这些默默付出,凭实力赚钱的人,只能清贫吗?
村上春树说:
帮你挡住外来之物的人
黑暗中默默抱紧你的人
逗你笑的人
陪你彻夜聊天的人
坐车来看望你的人
陪你哭过的人
在医院陪你的人
总是以你为重的人
带着你四处游荡的人
说想念你的人
是这些人组成你生命中一点一滴的温暖
是这些温暖使你远离阴霾
学生业余时间兼职,会被夸勤工俭学;而老师业余时间兼职,不该被批评为不务正业。
别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去评价他人,别拿自己的想法对他人进行道德绑架。生活不易,有太多类似的人和事存在,别人的心酸未必会让你看到。
这些竭尽全力去生活的人,应该得到尊重和认可,而不是被嘲笑和指责。
“同情李老师,就是同情自己”
前几年有个词很流行,叫“斜杠青年”,通常指那些掌握多项技能,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年轻人。
而现在,斜杠青年已经很少被提及了,大家更乐于说另一件事,“副业赚钱”。
斜杠青年也好,副业赚钱也好,它们都反映了一件共同的情绪:人们不希望自己被单一的社会身份所定义,不希望自己被贴上某个职业的固定标签。
所以,我看到有网友在李老师的新闻下评论,“同情李老师,就是同情我自己。”
老师的生活就只能有教书授课吗?公务员的生活就只能被文件档案困住吗?
销量超千万的历史小说《明朝那些事儿》,就是作者石悦在任职公务员时写出来的,成名之后,石悦依然选择继续做公务员。
写作对石悦而言,也可以说是他的兼职或者副业吧。
无论是出于兴趣兼职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还是出于成长期望提升自己的某项能力,亦或是想要赚钱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兼职”“副业”都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但有太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
今年3月19日,当罗永浩宣布自己要进军电商直播后,就有一大批网友表达了自己的失望和嘲讽。
“你还是说相声比较好。”
“莫名的伤感。不知道是中年老男人的妥协还是你变了。”
“老罗终于活成了自己年轻时最讨厌的样子”
……
新东方的英语老师、牛博网创始人、锤子科技CEO、网红主播……身份和职业都一直在变,“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他始终是罗永浩。
我们选择从事哪份职业,都是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
职业不该成为我们的束缚,更不该对他人进行道德绑架,认为从事某份职业,就只能做职业范围之内的事情。
成年人的生活,需要安全感
疫情影响下的“经济危机”,更是让我们迫切需要工作之外的安全感。
曾在网上看到这样一段话:
“起初,没有人意识到这次疫情的严重性,当14亿人戴上口罩,当一个个生命逝去,当一家家公司降薪裁员,我才明白,这场疫情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以为疫情不会持续太久,以为疫情的影响没那么大,以为疫情后我们的生活会很快恢复正常,现实却是:
年前潇洒地辞了职,新工作迟迟定不下来,房租花呗每月都要交,存款即将用光……压力越来越大却无处倾诉;
今年不开学、禁止回学校、线上答辩、没有毕业照、招聘岗位减少……很多应届生已经把找工作当成了一种“工作”;
奶茶、火锅、小龙虾、电影院、商场……疫情期间说好的“报复性消费”不会来了,大家只想“报复性赚钱”。
如何才能赚钱来获得安全感呢?
很多人将希望寄托于“兼职”,或者说是“副业”上。
创业者、自媒体博主、理发师、健身教练、横店群演……仅在外卖行业,就有数十万人兼职送外卖。
这些在主职之外,还去做兼职的人,都是不务正业吗?
据美团对新增骑手的调研可知,没事做想充实生活,没收入想赚钱,才是他们选择这份兼职的主要原因。
微博上更是有一个热门话题:没搞副业的我太难了,评论区都是大家对副业的期待与重视。
无论是选择靠体力或脑力做兼职,还是基于自身技能做副业,说到底,我们都是想要一份来自生活的安全感。
不记得是在哪里,看过一段关于善良的描述:
看见人家的墙要倒了,如果不能扶,那么不推也是一种善良;
看见别人喝粥,你在吃肉,如果不想让,那么不吧嗒嘴也是一种善良;
看见人家伤心落泪,如果不想安慰,那么不幸灾乐祸也是一种善良。
所以,看到李老师兼职送外卖的新闻,如果你无法设身处地去理解,那么不随意指责也是一种善良;
看到教师、医生、护士、记者、农民等从业者的付出,如果你无法改变对他们的刻板印象,那么不歧视不辱骂也是一种善良;
看到有人兼职或者做副业,如果你无法理解和支持,那么不评价也是一种善良。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反之亦然,你不是他,又怎明白他的苦。
凭自己的能力合法正当去赚钱的人,无论在何时何地,处于何种身份,都值得被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