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关于人性的认识,儒家的两位重要思想家却给出了完全相反的答案,并且能自圆其说,今天就来仔细剖析一下人生到底是善是恶?
儒家文化是一个孔子做向导,由其弟子不断发展,影响了中国将近两千五百年思想的完整体系。到了今天,儒文化已经深入几乎每个中国人的骨髓,成为一种民族印记。
以前目光狭隘,觉得善恶是对立的,就像一个硬币的正反只能有一个面,但经过世事变迁,我渐渐明白,其实孟子和荀子的言论都是正确的,只是我们没理解罢了。
荀子在《荀子·性恶》一篇中从人的天生着 手解释人性,他谈到因为人的声色犬马是天生的,欲望是人本来就存在的东西,若是没有法度和道德的制约,人类必然陷入混乱之中。
其中,他用弯曲的木头需要用烤和固定才能打直,用钝器经过磨砺才会锋利来比喻人,说我们本来就有拥有无限的贪念,所以需要后天的矫正才能知廉耻、懂礼仪。
荀子关于欲望的度的问题,与圣雄甘地说过的一句话有异曲同工之妙:地球上提供给我们的物质财富足以满足每个人的需求,但不足以满足每个人的贪欲。
其实从这里就可以看出,荀子将人性本恶推移到欲望的无穷,其实是将人剖析回本身具有的动物性,因为人尽管是高级动物,但根本上还是逃脱不了以生存为第一要义的动物性。
动物性的欲望无限制这一点,可以在尤瓦尔·赫拉利的著作《人类简史》一书中得到佐证,书中提到,现代人除了个别养生外,之所以很热爱例如炸鸡,烧烤等高热量食物,其实是因为在石器时代,人们对于热量的渴求,一旦看到成熟的苹果,就要赶紧吃,不然就会被后来人吃掉。
孟子阐述人性本善时,把人性比作水,无论哪里的水都是往低处流,类比出无论哪里的人都是向善的,所以人性本善,并且他还解释了为什么人会作恶,类比水经过特意的压迫会倒流,得出人在特定形势下也会做坏事,是形势使然。
这里可以看到,孟子着重将人性的善归为一个方向,把人的作恶提炼为一种形势所迫。
这有点神似于老子在《道德经》中说过的一句话:“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所以,要想分析孟子的性善论,就要从水的特性上入手。
我们知道一片土地没了水,时间一长就会变成沙漠,变成沙漠后,即使是有大雨滋润,地面也会因为留不住水而恢复成沙漠;
反观一片早早经过雨水滋润的大地,长时间的雨水聚积成水湖,地面会苍翠一片,突然长时间没有雨水,湖水水位会下降,森林的树子会减缓生长,但尽管如此,仍能够抗住沙漠中同等长的一段时间而保持山清水秀。
人性最初的善,其实就从父母对孩子的养育而来,父母给了孩子生命,并且分享自己紧缺的食物给孩子,所以人在懂得食物的获取困难后,有了感恩之心,除了人以外,这一点从乌鸦反哺也可看出。
其实,无论是荀子性恶的动物性,还是孟子性善的社会性,我们都不可偏执一方,而是要理解双方共处人性整体,没有动物性的私,人难以活,不能存也;没有社会性的公,人与人,人与自然难长久,不可寿也。
人性真实的善恶情况是共处于同一个天平上,一起指导生活的实践行为,也即是说,人性根本就没有善恶之分,荀子和孟子的理论都源于同一个根,只是双方侧重点不同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