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他会用气枪,打楼下正在拉粑粑的狗;
那男人说出最恶毒的语言,但是由于情绪过于激动,最终因脑血管破裂而死。
在拯救他的过程中发现,钱包中有一个卡片,是关于遗体器官捐献的。
大意是,如果自己发生意外死亡,身体所有器官都捐献给有需要的人。
于是,他的器官拯救了很多人。
有人因为他的脚骨,能下地走路;
有人因为他的肾脏,能多活几年。
于是老太太终于可以看清东西,因此也能将自己狗到处拉的粑粑,打扫干净......
每年他的忌日,受益者就会去扫墓。
所以,你说这个男人是善是恶呢?
他生前貌似很恶,但是又没真正地伤害到谁,只是违反了社会默认的伦理。
短片中也说,基于他生前的表现,所有人都不解,他为什么会签这样一个捐赠协议。
也许是自愿,也许是阴差阳错。总之,这成了一个谜。
⒉
是的,人性是复杂的。我们对于别人的评价,往往决定于我们是不是受益方。
8年前,我当产品总监时,有个女同事,老员工,有资历,非常难缠。
后来,由于一些原因,我被撤职(是我职业生涯的第一次大落),那员工竟然写了一封很长的邮件给领导。
说对我的撤职是没道理的,很多锅是硬让我背的。
这是一个内部人士告诉我的,同时,他还告诉我,我很器重的一个手下,揭露了我不少事......
是的,人性就是这样的,总让你猝不及防。
那是一段难熬的日子,我被分配到职场的一个犄角旮旯,和一堆报废的电脑同处一室,无人问津。
一天早上,收到一盆很漂亮的兰花,下面有一个卡片,写着几行字。
那女员工签了署名,她写着:不好的日子,就多想想好的日子。
本来我讨厌的人,在变故中,却让我看到了另一面;而我曾器重的人,亦然。
因此,无论我给予善或恶的评价,都只能是时间沙漏中的一个节点,而失去了统一性。
⒊
朱棣策反建文帝时,被视为大逆不道。
那故事就是写,困在城中的三个小人物。
三人是朋友,喝小酒消愁。
黄六,一直痛骂朱棣逆行倒施,篡取皇位,誓死与他不共戴天;
张五,嚎啕大哭,哀叹人心不古;
第二天,朱棣军队兵临城下,黄六马上投降;张五投河自尽,刘三召集民兵,与朱棣对抗,最终被俘获,并满门抄斩。
在接受生死考验前,任何表现出来的大义、懦弱、无义,都仅仅是一种表演。
黄六投降,在世人眼中是不义的,但保全了家人的性命。在家人眼中,是不是一种大善呢?
张五投河,在世人眼中是懦弱,但他保住了气节,也没连累家属,他算不算各自为善呢?
刘三抵抗,在世人眼中是大义,但也殃及了手下民兵和自己的家属,这对他们是善还是恶呢?
或者,所谓的“义”和“不义”本身就是虚无的,为何建文帝就代表了义,而朱棣就代表了不义?
仅仅因为建文帝的身份合法性?这个逻辑也存在严重瑕疵,毕竟,他爷爷朱元璋本也属不合法......
⒋
3. 人性是复杂的,人的表现和实质往往有很大区别;
4. 人性是复杂的,道德标准多来自意识形态的争夺(你可能不太明白,没关系);
5. 知道以上几点,你就不会太记恨某些人,也不会对某些人的突变过于吃惊,更不会陷入某种无所谓的意识评判,而这些会让你过快乐点。
毕竟,人性是复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