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进程》是一本由[德] 诺贝特·埃利亚斯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60.00,页数:6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明的进程》精选点评:
●我敢推断,普通读者喜欢看书中对社会变迁的描述,和作者在再版序中所阐述的德国式思辨的认识论问题,基本上是一书两读。读完之后感叹,第二章之后实在太唠叨,要么是没译好,要么就是个失语的流亡德国犹太人在无人聊天时记录下来的太长的思绪。两页不分段,十数页不分节,看似反复陈述的抽像推演。。。
●蔚为大观。关注的是社会演进与个人自我控制方式的演化这二者的交织;勾勒出的历史线索,是竞争-垄断的循环,以及每一个循环过后社会资源的越发集中。经济竞争是军事和政治竞争的翻版,这一点可与黑格尔-科耶夫-福山相对照,当然埃利亚斯加上一句:经济竞争的根基,是政治和军事层面资源垄断(国家的形成)所提供的公共服务。时代演进方面,封建时代-专制时代-资本主义时代,分别对应骑士-宫廷贵族-市民这三个主导群体,对宫廷贵族群体之功能的论述颇新奇。埃本人颇期许20世纪以后社会资源经过进一步整合而演化为真正的“命运共同体”这一前景,不过这一演化能否完成?能完成到什么程度?如果完成,难道竞争-垄断并达成整合的循环就会自动结束?本书创作在30年代,风行于60年代,今天的人们对类似问题又将给出何种答案?
●好厚啊,论述啰嗦但清楚。可以看到涂尔干、布迪厄、福柯和弗洛依德的思想。史料详实,视野广阔,从中世纪日常生活一直延展到现代国家形成的历史过程。个人的行为与情感结构与社会结构和中央政权垄断机制的发展相互联系且密不可分,其中愈发细密的职能分工是关键。补充了好多历史知识,后半部要对中世纪背景有所了解才能读的通顺,玩《文明6》和看《权游》还是非常有帮助的。
●极为经典的一本著作。这些年读过最佳读本之一。
●很好的书,不过读它的过程中我深刻感觉到了自己真的不喜欢社会学,阅读起来没有快乐,只有完成任务
●耐住性子都了好久,其实所谓一切的自然的东西都是人在时间过程中慢慢地经过社会过程而留下的,并不是铁板一块不变的,佩服作者的搜集能力
●读中世纪礼仪的具体记录读得津津有味。埃利亚斯反复强调我们对文明习惯的理性阐释常常只是在社会使得个人对不符礼仪的行为产生羞耻感后,我们再加之于其上的“马后炮”,但我还是忍不住要问,这些个具体文明习惯为何又会以特定的形式出现呢?例如以手擦皮提被视为不雅,但为何以手擦拭眼泪就没有在日后受到太多的鄙夷?(仅举一例而已)
●断断续续读了将近一年。最有趣的部分是还原中世纪生活,社会强制与自我强制的剖析。后面的部分需要对欧洲史全貌的了解,否则读起来冗长繁琐。
●真是宝库!可对照涂尔干韦伯帕森斯,还有欧洲国家形成!
●好书一本,洋洋洒洒的序言写的是真的好。指出了20世纪社会学理论的形态结构转向的国内外背景,为超越传统的个人-社会关系提供了一种社会化的视角。(其实是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一次复现),因而是一种精辟的文明发生学。建议配合福柯的《规训与惩罚》和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两本书进行分析。
《文明的进程》读后感(一):文明发生的进程千头万绪,却如滚雪球一般滚滚向前
第二章从比较微观的层面探讨了一些具体行为的产生与变化,从中说明文明对个人行为产生影响的方式,主要是通过羞耻感这种方式,使个人建立起较为强大的自我或超我,从而约束自己的行为。
第三章较为宏观,从历史角度分析了西方文明产生的社会发生。在作者看来,国王机制的产生是推动社会向文明方向发展的重要因素。所谓国王机制其实是一种中央力量的集中,使得中央在活动土地和财富集中的同时具有一种代表性,代表了一种更为进步的特殊阶级。这个阶级所具有的特征会被希望上升的阶级看做是更加文明的,故而模仿学习,使得所谓文明的行为得以推广。
在结论部分,作者总结了文明这个进程的一些特点。包括社会强制导致自我强制,强制向长远扩展和自我强制扩展;反差缩小种类扩大;武士的宫廷化;本能的抑制 心理化和合理化;羞耻和难堪;上层连结更为紧密,下层更为壮大。在最后作者提出,文明不是自然而然的本来就有的,而是随着社会阶层的分化与变迁和个人的心理在社会环境下的转变而变化的。文明是随机的,不确定的向前的发展过程。
这本书在很多方面都给我启发。
包括将行为的演变置于社会阶层的分化和流动中,包括强调社会分工的发展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依赖程度变高,为了减少生活中的暴力威胁而打到一个平衡状态,就需要人与人之间交往遵循更多的礼仪和规范。
本书细节丰富,论证清晰,大量史料的分析和讲心理机制引入历史分析的方法都值得借鉴和学习,未来会不断梳理细化。
《文明的进程》读后感(二):个体的文明化过程:埃利亚斯笔下社会对个人的影响
摘要:以往的社会学理论经常采用简单的二分法来划分个人和社会,认为两者是对立的。而埃利亚斯把个人与社会看成是社会统一体的两面,认为社会的压力造成了个体逐渐压抑本能,个体就是在这种压力下不断走向现代、理性化的过程。
关键词:埃利亚斯;文明的进程;个人的文明化
诺伯特•埃利亚斯(Norbert•Elias)(1897-1990)是一位重要但经常受到忽视的社会学家,随着帕森斯理论帝国的倒塌,其学术成果日益受到重视。在其成名作《文明的进程》中,作者力图超越传统社会学的“个体-社会”之间的二元对立,通过详实的历史资料论证了个人怎样受社会的影响,从而变得“文明化”的过程,间接否定了帕森斯社会学理论中静止、理想的模型。埃利亚斯的研究为社会学的发展开辟出了一条新的道路,因此他被称为“20世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21世纪的社会学家”。【1]
一、文明的概念
埃利亚斯把文明认为是一种“西方国家的自我意识,或者也可以说把它说成是民族的自我意识”。【2】P001,从这个角度看,埃利亚斯继承了德国路径中经典的“文明”(Zivilisation; civilization)与“文化”(Kultur,culture)之间的对立的观点。在英、法语言中的“文明”指代范围广泛,集中体现了“这两个民族对于西方国家进步乃至人类进步所起作用的一种骄傲”,而在德国,“文明”仅仅指的是“那有有用的东西,次一等的价值”,人们用“文化”来指表现那种对自身特点及成就所感到的骄傲。
在这里,埃利亚斯指出,文明强调的是人类共同的东西。“有教养的”这个词汇与西方的文明概念非常接近,有教养的首先指的是“人的行为和举止,指人的社会状况,他们的起居、交际、语言、衣着等等。”在埃利亚斯看来,文明的行为特点在法国的古典主义悲剧中表现的最为明显:讲究礼仪;用理性来抑制人的情感;恰如其分的举止;杜绝所有平民式的表达方式等等。
法国古典悲剧的形式是清晰的、一目了然的、犹如礼仪和宫廷生活一样有条不紊。[3]p14正是在对文明的上述理解基础上,埃利亚斯认为文明并不像20世纪的人认为的那样,应该如此表现,而是历经一个漫长的岁月逐渐演变的结果,文明不仅表现在整个社会的理性化和情感的控制,也突出表现在个人的情感变化上面。正是个体和社会的相互影响,现代西方社会才形成了今天被称之为一个“文明”的社会。
《文明的进程》读后感(三):《文明的进程》读书笔记
一、文明的心理发生
西方社会“文明”的发生使社会中人的心理和行为发生了变化,具体表现在:对自身行为和情感的控制和抑制更加严格,羞耻和难堪界限前移。中世纪时,人们对其情感和本能所施加的约束较少,因而此时人们情绪变化反复无常,起伏较大。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和人际关系网络的复杂化,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增加,再加上中央独占机制的形成,社会中的暴力手段被唯一的统治单位所垄断,因此在文明社会中,个体被纳入相互关联的行动链条,从而在行动中要谨慎控制自身的行为与情感,以免影响整个社会的运作。某种“恐惧”在个体心灵结构中生成,将外在的强制内化为自我强制,这种恐惧是在社会紧张状态中形成的。因而在当下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不会再相互攻击、进行激烈的情感释放,暴力手段的垄断使社会处于免遭体力暴力威胁的安全状态,但达成这种状态的前提条件是:每个个体都要对自身的情感进行严格的控制与监督,使其保持在稳定的水平线上。
这一条件原本是在宫廷社会中有意识地达成,是由于他人关系的限制而不得不去控制情感;在等级社会中,社会分层影响了行为和情感的控制模式,在宫廷圈子即上层集团里,这种控制机制相较于其他阶层要更为严格,因为他们要以此作为区分于其他阶层的标志来维护自身的社会地位与社会存在,尤其在市民阶层向上攀升对其引起威胁时。然而在工业社会里,每个人都被纳入了工作的分工链条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更加紧密,这一条件也就逐渐在成人对儿童的教育中成为一种普遍的无意识的习惯,改变了人们的心灵结构(超我、自我与本能的关系),使其成为具有长远眼光、考虑行为后果、情绪稳定、对他人观察细致、敏感而又“理性”的人。
二、文明的社会发生
“文明”的心理发生交织于社会发生之中,二者相互联系发展至今日西方社会的水平。中世纪以后社会结构变迁的关键因素是:自然经济向货币经济的转变。封建时期由于大领主只能以土地作为分封和奖赏的待遇,因此除非进行持续的对外战争使得领地内的其他封建主统一起来,并进一步对外扩张来进行再分封,否则和平时期境内其他封建主会因为对土地的需求而产生巨大的离心力量,导致王国的分裂。而随着人口增长和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社会联系加大、社会分工细化,货币流通和交通运输手段也进一步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结构发生了变化:相互之间依赖关系的增强。在货币商贸关系中占据优势的大领主获取了更多的地产和机会,使得更多小领主依附于他,此时自给自足的武士阶层变得穷困而不得不在大领主的宫廷中寻求效劳的机会,由此形成了宫廷交际圈,要求对举止行为和情感进行规范。
中央对暴力手段和税务独占机制的形成分为两个阶段:一为自由竞争阶段,二为独占机遇后依附者对机遇的支配进行竞争的阶段。中世纪各家族势力之间进行的对抗与扩张属于前者,而后者表现为专制主义王权下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紧张状态。在具有高度职能分工的社会中,人际关系由于利益的分裂而有着矛盾性,不同的利益集团由于在同一分工链条中也同时相互依赖,因此他们在力量相互均衡且处于紧张状态的时候就会仰赖于中央政权进行协调,而中央政权得以发展和稳固的基础就在于各方社会力量的紧张与平衡。从而,在专职王权和等级社会中,贵族阶层与市民阶层之间的争斗与较量使得王权得以巩固。国王一面扶植市民阶层的力量壮大,另一面继续维护贵族阶层的特权来加以区分和抵制市民阶层的力量过于壮大。市民阶层之所以无法直接推翻贵族阶层,是因为他们同样也享有某些特权,倘使推翻贵族,其自身赖以存在的特权也会消失,因此由于市民阶层的利益内嵌于整个社会结构之中,他们无法做到彻底消除阶层间的矛盾。而贵族阶层在宫廷之中被国王供养,作为一种保持社会力量均衡的工具而存在,且受到市民阶层的威胁,他们不得不更加严格自身的行为情感来竞争国王的恩宠和强调与市民阶层的社会区分。
《文明的进程》读后感(四):一点记录
从4-7世纪开始有了民族大迁徙,产生了多余的人口,有些农奴失去了到田地里耕种的机会,就聚集到大的庄园附近,成为手工业者。加强了分工,慢慢形成了城市和货币。
11世纪十字军东征开始进一步扩大土地占有。当时整个社会不管哪个阶层都对土地如饥似渴。
王室通过扩张战争获取土地(靠着贵族/武士阶层提供的军事服务),一开始将土地作为采邑分给贵族/武士。贵族/武士对土地有实际的权利,在这种自然经济的社会下,王室的职能只有在受到外来侵略时才比较突出,就无法避免离心力的加大。
随着人口变多,有了分工,一些地方货币经济逐步发展,取代了自然经济,地方货币流通量越大,物价上涨越烈,首先那些从其田产获取固定收益的封建主受到了损坏。但是那些由于新的赚钱机会获得收入提高的人却获益匪浅,市民阶级开始崛起。
社会分工加强,各方联系变强,11-12世纪对畜力使用范围也在扩大,出现马铁蹄。13世纪基本发明了骡马驮兽,为远距离陆路运载较大货物奠定了基础,同时还出现了有轮的车辆,开始路面建设。
国王的中央政权财政机会增长,军事机会也相应增长,王室改变了过去的策略,开始通过制衡贵族阶级和市民阶级。不再将土地长久地分封出去,将贵族限制在宫廷,不允许他们去经商。贵族靠王室养活。同时随着市民阶级的壮大,给予一些市民阶级实际的官职。统治阶级的作用也不再只是对外战争才凸显作用。
王室先是扩大土地,继而是发挥扩大军事和经济权力,越来越需要专业的管理,慢慢又变成了公共独占。到了12世纪,出现了封建制度,13世纪得到了巩固
独占机制的形成区分为2个阶段
1. 自由竞争阶段,或者说是淘汰斗争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机遇积聚在越来越少人的手中,最后一旦落入一人之手,就形成独占的阶段
2. 私人独占走向公共独占阶段:对业已集中化和独占化的机遇的支配权趋向于从个别人的手中逐渐过渡到越来越多的人手中,最后变成作为整体的互相联系的人际网络职能。
纠正过去的一些认知——
1.
社会分工从经济的角度上来说,专人做专事可以获得更高的效益的,所以按照这个方向发展是自然而然的,当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自然就会产生货币。看上去没有什么毛病,但是忽略了历史发展的进程。
欧洲货币和分工的产生(中国的情况应该是不太一样的)——
在自然经济社会里,不管是哪个阶级都是依赖土地,国王通过征战,把土地分给贵族/武士阶层,贵族和武士阶层依靠分到的土地自给自足,普通的平民也是依赖土地,在当时,陆路运输和水路运输都特别昂贵,信息交流本来就很窄,交易也不大可能出现在很大范围的地方,在相邻的地方,每个家庭获得赖以生存的物资都是差不多的,存在需要交换的可能性真的不高。
4-7世纪,民族大迁徙,11世纪,人口过剩,但是可耕种的土地有限,就会有人没地可耕。没有人身自由的农奴离开了土地,成了正在形成的手工业者聚居区的资源,这些聚集区逐渐形成与位置优越的地主庄园的周围,因而也可以说是正在形成城市的资源。
有了分工后,随着交换链条变长,就是人口密度达到一定程度,货币就产生了。一旦货币使用增长,又推动了整个社会的运动,人口的增长,社会的分化,城市的增加和扩大随着分工越来越细,交换力度加强。
2. 统治阶级的产生——
原来想,农耕时代有了财产累积,就需要有一个维稳的国家机器。通过收取税收,保障大家财产安全,这个也是商业能正常运转的必要机制。
但其实拿欧洲这个例子来看,自然经济社会,大家都想要土地,通过抢夺获得更多的土地的人有了更大的权利,没有土地的人被迫出卖劳动力,有的甚至成为奴隶。这个时候还没有形成国家观念,自由阶层(除了僧侣),大家都想通过不断扩大土地扩大自己的权利,国王和地方贵族不断抗争,地方总是想要脱离国王的统治,国王不断分封自己的土地也让自己慢慢变穷。后来货币经济的出现算是拯救了王室,贵族依靠土地获取收益减少,市民阶层崛起。商业需要政府来维稳,这个时候统治阶级开始改变了自己的职能,从终点对外征战,发展出了其他职能。税收也慢慢从不自然的事情变成常态。
《文明的进程》读后感(五):一点我的心得
这本大部头的书,的确有趣而又冗长,我觉得篇幅删减一半没有任何影响。其实观点还是比较明确,所以这本书的心得我就不长篇大论了,就随便写记录下脑海里零碎的看法:
1、作者指出,在自然经济状态下,政权必然“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在自然经济状态下,权力跟土地是等价的,统一的王权在面临战争等形式时需要其他人的帮忙,因此必须得分封土地,而一旦分封后诸侯都会据为己有变作自己的世袭私产,因而君王的“私地”约分约少,权力也越来越小,这也是欧洲无法像中国一样保持一个大版图长久的原因。只要没有抵御外敌的需求,诸侯一般也不会理君王,君王作战时的军队主要也靠诸侯,平时诸侯等上交的税赋以及君王的各种收入也不支持养一只常规军,交通的闭塞,因而面对“离心”状态就无能为力。但但各诸侯都会面临其他诸侯的扩展竞争压力,久而久之数量会逐渐缩小到为数不多的“寡头”来PK,最后“独占”形成。同时君王肯定也想想方设法强大,在遇到战争,特别是打了胜仗的情况会大大增加君王的威望和实力,并促成王权的扩大;
2、商品经济的发展打破了以上的循环。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流通货币量的提高,首先打击的就是传统靠地租为生的贵族(再加上枪炮的使用降低了骑士的地位导致骑士变成了“廷臣”),而君王的税收却水涨床高,加上人口的增涨导致无产人口增多,君王可以拥有一支常规军。市民阶层的兴起,在市民阶层和贵族阶层的实力平衡中君王的权威也大增,同时君王不再给官僚集团分封土地而是发放货币避免了自身地产的流失;
3、君王权力独占需要辩证地看,因为这样就意味需要借助其他人来进行统治,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官僚集团,国家逐步从“私人”转变为“公有”。在缺少分工的社会里,也有些这这种表现的萌芽。但只有在分工细密的社会这种表现才能充分发挥;
4、西方的文明也不是自古都有,也不是一蹴而就,也是漫长岁月过程中形成的。中世纪西方在很多方面都存在“野蛮行径”,比如私生子,比如随地大小便,比如对杀戮的习以为常;
5、文明的发展有几个原因:a)贵族面临这市民阶层的竞争,两者的反差越来越大,市民阶层对贵族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贵族需要一套规则来体现本阶层的优越性;b)在强大统一的王权下,单个贵族对王权的依附很大,故必须小心翼翼避免犯错;c)由于王权的统一,就少去了诸侯纷争天下大乱时的外在暴力(比如普鲁士就是因为诸侯割据文明发展明显比法国滞后),同时商品经济加深了各个部分的联系,把人置于一张强大而看不见的“网”中,生产&消费等的链条大大变长,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人逐渐在原来外在的暴力“内化”了,“羞耻心”成为了行为背后强大的驱动力;d)经济发展大家生活水平的提升;e)西方对外殖民的发展,也会从武力的“显性权威”变为行为规范的“隐形权威”;
6、文明的社会上下层的传导机制:a)市民阶层虽然在兴起,但明显受制于上层,并且价值取向是以上层为榜样。市民阶层为了“蹿升”会去模仿贵族的“文明”;b)在市民阶层强大过后,上层集团被迫固守、封闭,会对贵族的文明进行批判并标榜自己阶层的文明。“资产阶级集团愈益强烈愈益鲜明地显示出自己那种特殊的资产阶级的自我意识;它们愈益鲜明地显示出自己那种特殊的资产阶级的自我意识;它们愈益坚决愈益自觉的贯彻自己的禁律,以反对宫廷贵族的禁律。”但不可能“清除”而是“融合”。“不过在战斗的阶段不管对峙是多么尖锐,不管资产阶级从其贵族楷模和贵族统治中取得多大程度的解放,资产阶级上层所展示的行为模式,一旦它进入了先前专门为贵族所保留的角色,成了社会上层,那就会是新老上层密码融合的产物,这也是因为每一崛起运动都有一个同化的阶段”。这一点让我想起了之前参观西班牙、捷克、奥地利的皇宫,贵族们一顿饭用的各种盘、叉、匙可谓工艺精美琳琅满目,在资产阶级革命后西方生活无论上层还是下层不会这般“浮夸”了,毕竟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权势阶级肯定会有自己的规范、肯定也会对过去进行批判,但无疑也保留了很多过去的习俗;
7、作者的几点写作立意是让我觉得在当时是非常有洞见的:a)虽然这是一本社会学著作,但作者融合了社会、历史、心理、民族等各个视角;b)人和社会是相互影响的;c)诸如“羞耻心”、“文明”等没有必要去纠结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这些不可能在某一个时间点突然从无到有,社会发展只是其程度的变化;d)文明的发展从短期来看不是某人或者某个阶层计划好的,都是无意识的,只是长期来看会从这种“群体无意识”中产生出某种秩序,这其中英雄的作用也不外乎限于“吹响口号”而已。“从相互交织的关系中,从人的相互依存中,产生出一种特殊的秩序,一种较之单个的意志和理性更有强制性和更加坚实的秩序。这种相互交织的秩序决定了历史变迁的行程,也是文明进程的基础”;e)社会现象取决于各阶层社会力量的演变,取决于人与人的关系;
8、只有国际和国内的紧张关系解决和克服之后,我们才有权说,我们是文明化了。“文明尚未结束,它还在形成之中。”这点表述体现出来了作者的国际主义精神;
9、作者认为,外在暴力虽然没有了,但“暴力”根本没有减少,而是隐没在各种规范和纪律之中了。“人对外界势力的恐惧——没有完全消失——减少,而从未缺席的、潜在或现实的恐惧,产生本能与自我的张力的恐惧在比例上越来越大,越来越全面,越来越经常”。这一点认知对现今社会也是适用的。但为什么这种“暴力”没有减少呢?作者并没有再往下阐述。我最近刚读完弗洛姆的《健全的社会》,里面提到:人首先具有自然性,由于害怕外面的世界,我们从出生开始就有一种回归自然、回归母体的冲动。随着我们的成长,每个人都会面对独立,只自己内心充满力量而不是把力量借助外界(比如宗教、权威)的人才不会异化,作为世界独立的原子他才不会感到“孤立”、“焦虑”,不然每次社会变革,人总会从顺从这一种权威变为顺从另一种权威。我相信埃利亚斯没有给出的回答弗洛姆已经给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