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尔戈维亚》是一部由约翰·亚历山大执导,塔姆辛·格雷格 / 菲利普·格伦尼斯特 / 爱丽丝·伊芙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贝尔戈维亚》影评(一):贝尔戈维亚女主Ella Purnell称历史剧将变得更女权主义
声明:翻译于RadioTimes,原作者Flora Carr。本人自译,略粗糙,如有错误请见谅。
原文地址:https://www.radiotimes.com/news/tv/2020-03-10/belgravia-ella-purnell-feminist-period-drama/。 (不想点开
《贝尔戈维亚》影评(二):原来真正主角是漂亮无脑女孩的妈!这点倒是出人意料!
看了开头几分钟觉得太老套,以为就是个俗套的为爱情痴迷傻女人戏,快进到30分钟后,发现爱情傻瓜女儿死了,发现有点意思了!
漂亮无脑女主角死了,这戏比我还快进?原来真正主角是漂亮无脑女孩的妈!这点倒是出人意料!
看到第四集,又成了《楼上楼下》!仆人成了主角!话说70年代末的英剧《楼上楼下》,真心好看!以楼下仆人的视角看楼上主人,满足了很多人对应该仆人生活的好奇和想象。
我记得《楼上楼下》里的公爵夫人也是身材单薄消瘦,这部《贝尔戈维亚》里的伯爵夫人同样瘦削单薄,看来这就是英国人眼里上流社会贵族妇女的形象!
胖胖的女人绝对演不了贵族妇女,只能演厨娘,连做
《贝尔戈维亚》影评(三):前两集看得有点懵
大时代的变迁,土地与资本在市场博弈,土地贵族与资本家此消彼长,旧规则破裂,新规则重建…这就是古典英剧最爱呈现的故事背景
时间又直接跳往二十多年后。嫁作商人妇的母亲,既没有暮去朝来颜色故,也没有门前冷落鞍马稀…
反倒是,朱颜丝丝未改、家道欣欣向荣,且隐然决然要同贵妇们的傲慢与偏见展开角力
年轻的帅哥美女也陆续登场。在即将上演的一场狗血淋头、鸡血四溅的争斗中,显而易见只有新晋的第三代帅哥手握着王炸…毕竟,人家拥有高贵血统与商业财富双重基因优势,而其中的血统优势也是双重,既有商人妇的睿智坚忍,又兼备其奶奶的家族荣耀
话说回来,像这种欧美肥皂剧,除了装逼跟撕逼,一般是搞不出什么大格局来,当作睡前剧偶尔看看还行吧
《贝尔戈维亚》影评(四):英式小甜饼
工作日的凌晨,把《贝尔戈维亚》的最后一集追完了,不知道为什么,心头涌起一阵看完爽文痛快撕逼后的怅然感。
这部剧是很偶然看毛利的推文介绍了才看的,编剧曾写过《唐顿庄园》,几个服饰博主对它的服化道也推崇有加。但是说实话,迷你剧6集的体量,编剧可能想施展也施展不开。英国人绕不开的阶级话题,楼上楼下的主仆关系,旧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的冲突,虽然也有点到,但毕竟还是泛泛。
我更喜欢一二集男主父母俩参加滑铁卢战役前舞会的部分,将军对外公话里有话的那番提醒,不要被虚荣迷惑了。彼时那对小情侣还正是情热的时候,年轻的贵族军官向自己的姨母要来了上层舞会的邀请函,想象一下巴尔扎克笔下的那一个个沙龙聚会,或者是汉密尔顿夫人,这都是那个时代的代表。
Edmund在战场阵亡,替他和Sophia证婚的牧师身份还很值得怀疑,可怜的男主只好被安排送给他人寄养。剧情快速前进到20多年后,大英帝国的版图早已在全球扩张,印度成为了女王新的属地。所以lady Maria才会对Charles pope谈到她在孟买的总督叔叔。Nobody的工厂主和贵族小姐也是因为这种对远方的共同向往,才会越走越近。
这一切都太顺了,是最没有波澜的剧情,外公一心想着向上攀爬,从卖苦力的小工,一路走到贵族俱乐部的成员;舅舅老实平庸,活在早逝姐姐的阴影下,老婆跟他也是平平淡淡;奶奶抱持着旧贵族的等级观念,看不上也不想承认暴发户亲家,想要孙子却无所谓孙子母亲的名誉;大概只有外婆最有智慧,对一切都有清醒的认识,在各个阶层游刃有余,但是她再聪慧,也无法挽回女儿逝去的生命。
唯一的反派,男女主幸福道路上的绊脚石,想杀死男主接收自己大伯遗产的堂叔,他的举动和结局也没有任何悬念。看得出舅妈和外婆对话那一段是有精心编排过的,也难得的有张力,但是剧情太紧凑了,时间不够,所以Oliver舅舅的圣人行为,也实在难以说服观众。
大概还是期望太高,所以看到后面,慢慢又乏味了。Charles是个多么杰克苏的设定啊,伯爵血统,建筑商生意人的脑袋,有政治资本,还有投资眼光,他想进口印度棉花然后在曼彻斯特开纺织厂,一步步都踩在时代的节点上啊。作者给他的设定也是没谁了。说到纺织业,倒是《南与北》里桑顿和玛格丽特在工厂飞舞的棉絮里对望的那一幕,个人认为可以排到BBC电视剧经典片段的top10。其实哪怕是对比这两部年代设定相隔不是很远的剧,都可以很轻易地看出不同,一部凝重,一部悬空。
今天的我们,基本已经不讲阶级了,毕竟绝大部分人认为有钱就行,更不用提以前下九流里的演艺人士,在现如今,也是名利双收。其实远的不说,看看张元和与顾传玠的经历,民国时人的反应。反而是看国外这些作品,还会时不时点明两句。Lady Maria的母亲反对她和Charles,就是因为两人门不当户不对。盖斯凯尔夫人在40年前中国文学史的课本上,如果有名字,那也是批判性的评价偏多,毕竟她是温和改良派,罢工工人领袖跟工厂主也还是可能和解,这像什么话?有趣的是,现在我们可能甚至连稍微真实一点的画面都无法忍受,所以就连盖斯凯尔夫人都算现实主义派的典型代表了吧。
大概是疫情让我这么阴郁和愤世嫉俗,可能制作方也只是想做个小甜饼剧,那么放松一点看看也好,这大概也是后人写给某个时代的带了滤镜的情书。
《贝尔戈维亚》影评(五):跨越社会等级的爱恋
elgravia是一部短小精湛的、以英国维多利亚时代为历史背景的爱情剧。总的来讲,故事情节从最初作铺垫到渐进地推向高潮获知真相的那一刻是一气呵成的,高潮部分做到情节紧凑的同时也牢牢抓住观剧者的心。
elgravia——伦敦的一个富豪区,除了显性地表明故事发生的地点外,还隐含了社会等级的重要性。当时英国已经进入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在开展工业革命的过程中兴起了一批工业资本家,虽然从金钱上来看他们腰缠万贯,但从社会地位上来讲,当时英国奉行的主流价值观中仍将商人视为暴发户,只有有百年家族血统的贵族才是真正值得尊敬的和真正高贵的代表。即便这些贵族已经没落,在大多数人的眼中他们的社会地位仍然是远高于暴发户的。我想以Belgravia为名是为了强调社会等级高低这一点,当然也反衬出跨越等级爱情的不易。
故事以一个显赫的世袭传统贵族的儿子和一个资本家的女儿真心相爱为起点,他们冲破了社会偏见的牢笼而勇敢地在一起,但两人的甜蜜却被1815年的拿破仑战争无情地打碎,一人战死沙场,一人带着误解在生产中含恨而终。随后故事发展的重点转移到下一代身上,若干年后,他们的孩子Pope长大成人,在追求自己的爱情上同样也面临着社会阻力……Pope在小时候被外祖父隐藏身世移交给一对牧师夫妇抚养,在看到他有做生意方面的头脑时给他适时的帮助,而他的祖母得知自己的儿子在这世上还留有血脉时也爱屋及乌地对他进行援助。对自己的身世还蒙在鼓里的Pope在祖母举办的聚会中第一次遇到了自己的心上人,一开始的他还囿于社会等级的传统观念,觉得自己一个带着资本家阶级烙印的人是配不上那个没落贵族家的女儿的,但渐渐地因为两人之间有许多共同的话题和价值观使得俩人越走越近,最后两人都敢为爱冲破社会偏见的牢笼……
因为专业原因,在看剧的过程中会偏向于历史大环境的视角,剧中每个人都是历史大环境下的产物。这部剧中的一条历史线索——社会等级和社会阶级是不一样的,贯穿全剧。不同社会等级的人如果相爱,就要面临社会等级的阻力,Pope父母是一个例子,Pope他的爱情也是一个例子,还有一对露水夫妻。
整部剧中每一个人物都性格鲜明,因为先入为主的影响,所以我对Pope的外祖母印象深刻。一个成熟、理性的女人,她虽然是富商的妻子,但谈吐和举止都符合上流社会的气质,不卑不亢,沉着冷静,思虑周全,不冲动行事;Pope的外祖父是一个资本家,出身卑微,一路艰苦打拼努力赚钱,能够进入上流社会应该是他的一个目标;Pope的舅舅算是富二代,但他其实并不是一块做生意人的料,他父亲虽然非常希望他能接班自己的事业,但他常常因为自己能力不足得不到父亲的认可,妒忌父亲对Pope毫不吝啬的赞赏,甚至受到诱惑想除掉Pope。我觉得相比贵族家庭而言,这个资本家家庭描写更加丰富,拍摄了不少仆人的镜头。